由於這種確定性效應,決策者會對壹些潛在的正回報表現出風險厭惡。舉個例子,當券商面臨買股票的選擇時,如果壹只股票分紅小,但結果是肯定的,另壹只股票分紅大,但結果是不確定的,大部分券商會傾向於買分紅小,但肯定能拿到分紅的股票,而不是冒險買分紅大的股票,只是有拿到分紅的可能。
這就否定了主觀期望效用理論模型的假設,即決策者總是選擇收益最大的方案。顯然,確定性效應的關鍵因素是決策權重的性質,它表明人們喜歡(不喜歡)確定性結果多於可能的結果,反映了人們對風險態度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們對確定性結果和不確定性結果的不同處理。因此,大多數人對不確定性結果中的正結果(收益)持回避態度,對確定性結果中的負結果(損失)持冒險態度。
確定性效應可以用來解釋阿萊悖論。阿來設計的選擇:實驗者被要求在以下兩個賭博遊戲中做出選擇。在下面的表達式($ 100000,100%)中,表示以100%的概率可以得到$ 100萬,以此類推。
符合預期效用理論的行為選擇是(a,c)或(b,d),這是由預期效果理論的獨立性假設推導出來的。為了更清楚地解釋這壹點,假設賭博遊戲:
這樣,我們可以將彩票A、B、C、D分別表示為A、E、F的不同權重組合:
我們可以看到,在A和B的表達式中,後壹項是相同的,都是89/100 A,而在C和D的表達式中,後壹項是相同的,都是89/100 F。因此,根據獨立性假設,當決策者在A和B之間偏好A,即在A和E之間偏好A時,可以得出C和D選項中偏好C,這就解釋了為什麽符合期望效用理論的選擇是(A,C)
但實驗得出的答案是,大多數人選擇(a,d)。這種對標準理論的偏離就是阿來悖論,“確定性效應”是對這種偏離的壹種解釋。
在期望效用理論中,總效用是直接用概率作為權重來衡量每個可能收益的效用。但在現實中,相對於壹些概率收益,人們更看重確定性收益。在第壹個選擇中,因為654.38+0萬元的收益是確定的,所以更有吸引力,但是在第二個選擇中,這種吸引力消失了,因為654.38+0萬元不再確定。換句話說,與兩者都是風險收益的情況相比,當其中壹個是確定性收益時,期望值和風險的權衡關系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