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進士的學歷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到底古代的進士這個級別是屬於什麽樣的等級?讓我們從古代人的角度來看看,古代的進士究竟相當於現在的什麽水平的學歷?
中國在古代壹直沿用的科舉制度中,通過了最後的中央政府設置的朝廷考試者,被稱為進士及第這也是古代科舉及第之稱的由來。第壹次出現是在《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的幾年間設置進士這個科目。唐亦也是設立此科,凡參加考試者稱作舉進士,中試的人都叫做進士。唐朝那時尤其以進士和明經這兩個科目特別重要,再往後,詩賦慢慢演變成為進士科的最為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這幾個朝代時,進士經歷過殿試後,及第者就被賞賜為進士出身,稱做進士。
從唐朝那個時候舉行了第壹次的科舉考試的時候開始,壹到1905年的時候廢除了科舉制度,在接近1300年的漫長時間裏,進士這個角色都是中國政治舞臺上的的絕對主角。在1300年的漫長科舉歷史長河中中,壹***產生了大約11萬名進士,平均到每年也有84人之多。進士分為三甲,壹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人數不定。
進士的這個起點是舉人的最後終點,要是進士能上榜之後,最差的待遇也不過就是發配到偏遠的地方當縣令,而舉人不壹樣,要是退休的年紀能夠當上個小小的縣令的話,可以算是祖上積德了。
壹般情況來說,哪怕壹個進士就算再沒有出息,沒有本事,運氣差到幾點,鬧市壹輩子進不去朝廷,保底也能在地方上討個五品知府再退休,也就是和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壹個級別。並且絕大部分的進士,在數十年的官場磨礪磨煉下來,多少也能混個三朝元老,再不濟也是太子少傅。
話句話說,在古代要是能中了進士,基本上可以說註定了妳這壹生的結局,會是以實權省部級再或者是副國級幹部結束,假設成績能再好的話(也就是三甲),差不多確定出閣,拜相,擁有很大實際權力的國家幹部了。
當然在這也只是壹個大致的比較,只是因為社會制度和歷史不同、社會體系的變化、考試的難易程度不同,也決定了不太可能是完全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