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查詢 - 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江蘇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提出進壹步擴大“三邊”開發為“沿江、滬寧線、東隴海線、沿海”

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江蘇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提出進壹步擴大“三邊”開發為“沿江、滬寧線、東隴海線、沿海”

江蘇沿海面向黃海,北起蘇魯、山東交界處的繡花針河口,南至長江口,全長954公裏。沿海經濟帶由連雲港、鹽城、南通,以及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濱海縣、射陽縣、大豐市、東臺市、海安縣、如東縣、通州市、海門市、啟東市組成,人口17285萬。2005年6月,165438+10月,江蘇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正式提出進壹步擴大“三邊”發展為“四邊”發展。沿海開發是繼滬寧線、沿江、東隴海線經濟帶之後,江蘇又壹重要的生產力戰略布局。三年來,沿海開發建設為全省協同發展增添了強勁引擎。

壹、江蘇沿海經濟帶的發展

2007年的發展

在江蘇省區域發展戰略和市場機制的強力推動下,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成效顯著。

1.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工業經濟發展強勁。2007年,沿海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20億元,其中南通6543.8+0895億元,占沿海經濟帶的52.2%。鹽城地區為111億元,占比30.5%;連雲港地區為61.5億元,占比1.7%。按可比價格計算,當年沿海經濟區GDP增長15.6%。其中,南通地區漲幅16.2%;連雲港地區增長了15.2%;鹽城地區漲幅14.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970元,比上年增加3147元;經濟密度1275萬元/平方公裏,比上年增加196萬元/平方公裏。2007年,沿海經濟帶工業增加值總額達到6543.8+060億元,增長654.38+09.1%。制造業水平逐年提高,工業經濟占據重要地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4.2%,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42億元,增長21.4%。其中,南通地區909.6億元,增長22.5%;連雲港地區為191.2億元,增長20.0%;鹽城地區341.7億元,同比增長19.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524億元,增長48.9%。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國內需求穩步增強。2007年沿海經濟帶第壹產業增加值459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887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1274億元,增長16.3%。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4.3: 51.3: 34.4變為12.7: 52.1: 35.2。南通地區三次產業比例為7.8:57.0:35.2;連雲港地區為16.6:47.0:36.4;鹽城地區為18.8: 46.7: 34.5。2007年,沿海經濟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93億元,增長27%。其中,連雲港地區584.6億元,增長37.9%;鹽城地區694.2億元,增長29.4%;南通地區為111.38億元,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39億元,增長18.3%。其中,南通地區637.9億元,增長18.6%;鹽城地區351.8億元,增長18.2%;連雲港地區249.0億元,同比增長17.7%。

3.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居民儲蓄穩步增長。2007年,沿海經濟帶財力大幅增強,地方壹般預算收入26543.8+0.9億元,增長37.6%。其中,連雲港地區48.8億元,增長43.7%;南通地區1162億元,增長36.7%;鹽城地區54.5億元,增長34.8%。經濟運行質量進壹步提高,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2007年末,沿海經濟區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1.5億元,增長9.9%。其中,鹽城地區895億元,增長14.1%;連雲港地區31.8億元,增長1.3%;南通地區為1301億元,增長6.8%。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14569元,比上年增加3003元。

4.對外貿易擴大,外國投資大幅增加。2007年,沿海經濟帶外貿依存度為34.9%;進出口總額6543.8+073億美元,增長24.9%。其中,鹽城地區為265438美元+0.1.8億美元,增長30.2%;南通地區為11.942億美元,增長25.6%;連雲港地區32.53億美元,同比增長19.3%。出口11542萬美元,增長26.2%。其中,鹽城地區654.38+0.249億美元,增長33.6%;連雲港地區654.38+0.847億美元,增長26.7%;南通地區達到84.47億美元,增長25.0%。2007年,沿海經濟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億美元,增長32.2%。其中鹽城地區6.65億美元,同比增長143.6%;連雲港地區7.38億美元,同比增長113.5%;南通地區2419萬美元,增長6.4%。

(二)與全省發展水平相比

1,發展水平仍低於全省。由於基礎薄弱,2007年沿海經濟帶發展水平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絕對數有差距。沿海經濟區人口占全省的22.7%,國土面積占全省的27.7%。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全省的14.2%。經濟密度比全省低1221萬元/平方公裏,人均GDP比全省低12719元。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全省低2.7個百分點。

第壹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26.6%;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13.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13.3%。全省第三產業結構為6.7:55.9:37.4,沿海經濟區第壹產業比重比全省高5.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低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低2.2個百分點,非農產業比重低。

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1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11.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省1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19.5%;居民儲蓄余額占全省的19.3%;省內主要指標比重低於人口和國土面積比重。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僅為全省的17.4%;進出口總額在全省主要指標中最低,僅為5%;其中出口僅占全省的5.7%。外貿依存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9個百分點。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沿海經濟帶的外向度明顯低於全省,值得關註。

2.發展速度已經快於全省。2007年,沿海經濟帶經濟發展勢頭日益加快,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快於全省。

沿海經濟區生產總值增長15.6%,比全省快0.8個百分點。其中,第壹產業增長4.1%,比全省快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長18.1%,比全省快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16.3%,比全省快0.4個百分點。

工業增加值總量增長19.1%,比全省快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4%,比全省快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長48.9%,比全省快12.5個百分點。

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增長37.6%,比全省快2.5個百分點。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長9.9%,比全省快3.1個百分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0%,比全省快5.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3%,與全省持平。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2.2%,比全省快6.6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長24.9%,比全省快65438±0.8個百分點;出口增長26.2%,比全省慢0.8個百分點。

(3)回顧過去三年的發展趨勢

2005年至2007年,沿海經濟帶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全面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了總量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

1,地區生產總值不斷擴大,工業化進程進壹步加快。2007年,沿海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20億元,是2004年的1.62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5.6%。第壹產業增加值從三年前的374.6億元增長到45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由11033億元增加到1887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由755.4億元增加到6543.8+0273.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970元,比2004年增加7927元。每平方公裏國內生產總值1275萬元,比2004年增加430萬元。沿海經濟區工業經濟規模明顯擴大,工業增加值總量從三年前的944.3億元增加到6543.8+0.60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2%,比2004年提高了65438±0.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三年前的655.7億元增長到6543.8+0443.5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90.2%,比2004年提高2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由三年前的6543.8+08.88億元增加到524.38+0億元。

2.產業結構逐步調整優化,消費與投資關系趨於改善。三年來,沿海經濟帶三次產業總體呈現“穩、促、活”的良好態勢,農業比重下降,非農比重上升。2007年產業結構調整為12.7: 52.1: 35.2。與2004年相比,第壹產業比重下降4.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沿海經濟區保持投資快速增長,努力調整投資結構。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加大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入,相繼建成壹批重大項目和工程,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三年前的1077.9億元增加到2392.4億元,增長了1.22倍。三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576654.38+0億元。消費零售市場越來越活躍。市場流通領域明顯集中在商貿中心、新型流通業態、流通骨幹企業三個方面。壹批國內知名貿易企業加入當地市場,市場建設格局提升到新的發展水平。2007年,沿海經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8.8億元,在2004年688.7億元的基礎上增長79.9%,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步加強。

3.壹般預算收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儲蓄大幅增加。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財政收入連續幾年高速增長,不斷取得突破。沿海經濟帶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從三年前的92億元增加到21.94億元,增長了1.39倍。財力大大增強,形成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有力支撐。壹般預算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1%,比2004年提高2.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和儲蓄存款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量”的滿足明顯轉向了“質”的提升,向“全面小康”過渡。2007年末,沿海經濟區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51.48億元,是2004年的1.67倍。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14569元,比2004年增加5765元。

4.地方對外貿易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深入推進。這壹時期是加入WTO的過渡期,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沿海經濟帶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水平提高。2007年進出口總額為1,736,5438+0億美元,比三年前增長91.5%。其中,出口11540萬美元,增長1.13倍。外貿依存度為34.9%,比2004年提高了65438±0.4個百分點。三年來,沿海經濟帶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進壹步拓展,努力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利用外資大幅增長。2007年,沿海經濟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2億美元,是2004年6543.8億美元+3.7億美元的2.79倍。三年累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87.9億美元。

二、沿海經濟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由於底子薄、起步晚的制約,江蘇沿海經濟帶還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

(壹)發展差距大。

近年來,江蘇沿海地區追趕發達地區步伐加快,目前基本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相當於全國的112%。但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滯後,海洋經濟規模小。與沿海其他省份甚至省內其他地區相比,發展差距依然明顯。人均GDP僅相當於全省的62.2%,與江蘇的經濟強省地位不相稱。南通和連雲港在全國首批15沿海開放城市中經濟發展排名靠後,大致排在第9位和14位。

和全省壹樣,江蘇沿海地區發展也不均衡,從南到北梯度差距較大。人均GDP南通30245元,鹽城17930元,連雲港12795元。南部縣經濟比較發達,通州和海門的GDP都超過300億元。北方縣域經濟相對落後,三縣GDP不到6543.8+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縣與最低的縣相比,相差0.9倍。南方部分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北方則有省級扶貧縣。

(二)長期投資不足

多年來,江蘇沿海地區投資規模較小,與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近年來投資增長較快,但仍屬於經濟疲軟基礎上的補充性增長,是為了填補投資長期不足的債務,所以投資的作用主要是夯實基礎。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更多,投資回報周期更長,在推動跨越式發展上沒有得到更多體現。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江蘇沿海地區投資能力有限,吸引外資功能較弱,難以適應開放、開發、發展的要求。

發展水平低

江蘇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海洋資源尚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工業基礎薄弱,二三產業比重低,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在海洋產業內部,基本依靠傳統的水產養殖和灘塗開發,技術水平低,生產工具落後,深加工比例低。海洋經濟發展仍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資源消耗型漁業比重較大,油氣工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業不發達,海洋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

(四)開放意識不足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內陸化傾向明顯,沒有開放積累。無論政府還是民間,歷史上從未將其視為海上樞紐,也很少見到從海上貿易到海外謀生的事情。是中國沿海對外交流最少的地區之壹。江蘇沿海經濟更偏內陸,未能利用海洋形成經濟文化聯系。相反,海洋成了隔斷,阻礙了與先進生產力的融合。雖然地處沿海,但與全省數據差距最大的其實是外向指數,對外開放並沒有成為江蘇沿海發展的主要動力。

(五)落後的海洋科學和教育

以南通為首的江蘇沿海地區傳統教育和科技水平尚可,但海洋科技教育非常不足,海洋經濟從業人員素質和職業教育有待加強。海洋人才匱乏,科技實力薄弱,專門從事海洋教學的院校和研究機構幾乎沒有。海洋經濟發展缺乏科技支撐,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亟待提高。不僅缺乏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經濟總量大的項目,而且缺乏長遠的重大海洋科技成果。

(6)城市化水平低

江蘇沿海三個地級市都是中小城市,市區普遍較小。成立僅25年的鹽城,經過近兩年的區劃調整,城市人口為654.38+0.6萬。南通和連雲港不僅人口不超過1萬,而且在全省十三個地市中排名倒數三。2007年,江蘇沿海地區城鎮化水平約為45%,低於全省水平約8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規模小,削弱了城市群的功能,使要素缺乏吸引力,制約了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加快沿海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江蘇沿海經濟帶的建設和發展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發揮區位優勢,立足豐富的海洋資源,致力於發展海洋經濟,盡快把發展潛力轉化為經濟實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抓住發展機遇

1,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抓住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是實現快速崛起的現實途徑。沿海經濟帶應抓住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機遇,積極實施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發揮自身地緣優勢,緊密對接長三角和環渤海,積極參與推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融入經濟壹體化總體格局。努力成為連接東西南北的紐帶,在中國經濟大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抓住蘇通大橋建成通車的機遇。江蘇沿海地區有連雲港、南通港,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各縣也有小港口,構築了更加便捷的海上通道,海上運輸發展前景廣闊。新長鐵路、蘇北鐵路的建成,加上中國最重要的東西幹線東隴海段,為這壹地區構建了便捷的鐵路交通網絡;隨著童眼、鹽連等高速公路的開通,沿海高速公路網逐漸形成;通榆河工程的建成,不僅為沿海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淡水資源,而且成為沿海內河航道。空中交通變得越來越方便。尤其是蘇通大橋即將建成運營,江蘇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將凸顯,與上海、蘇南的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經濟腹地和發展空間將顯著拓展,承接產業轉移、輻射和擴散的功能將進壹步增強。

(二)充分利用優勢

1,戰略要地。從世界範圍來看,江蘇沿海經濟帶處於正在崛起的環太平洋經濟圈,是東北亞經濟圈和大上海經濟圈的節點,具有重要的國際開發價值。從中國來看,江蘇沿海經濟帶南端與經濟中心上海相連,延伸到長三角都市圈;北端面向山東半島城市群,是連接長三角和渤海的中轉站。江蘇沿海經濟帶是三條壹級發展軸的交匯點,位於東部沿海經濟帶中部,其南北兩端分別與長江流域經濟帶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相交,在全國生產力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從蘇來的角度看,培育沿海經濟帶唯壹的縱向經濟增長軸,可以使橫向的“三沿”經濟帶有機銜接,既可以形成蘇南蘇北互動發展,又可以形成內陸和沿海壹體化的經濟循環和“三橫壹縱”的生產力布局。

2.豐富的海洋資源。江蘇沿海資源優勢突出,環境承載力強,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土地資源相對豐富,50多萬公頃的沿海灘塗為地廣人稀的江蘇提供了重要的土地儲備資源。沿海漁場面積1.5萬多平方公裏,盛產各種魚、蝦、蟹、貝、藻,有大量品種可以開發利用。海水資源豐富,淡水供應相對穩定;風力發電潛力巨大,核電項目進展順利;勞動力資源充足,價格低廉;為臨港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具有油氣勘探潛力的南黃海石油資源將促進石化工業的快速發展。獨特的濱海自然風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環境優勢,是發展濱海旅遊,尤其是生態休閑旅遊的理想場所。大量海洋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仍處於自然狀態,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

(三)堅持科學發展

1,進壹步提升沿海發展水平。江蘇沿海地區新壹輪開發建設的重點應由單純依靠海洋灘塗資源的農業開發向以加快工業化為主導的綜合開發轉變,重點是以打造戰略性經濟增長極為突破口;要從傳統發展向科技發展、生態發展轉變,加快實現集約型增長和規模化經營;要從單壹產品和企業的發展向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轉變,提高發展的集中度和競爭力;要從國內市場開發轉向國際市場開發,走開放開發之路。

2.高起點選擇規劃主導產業。江蘇沿海經濟帶作為省內由高到低連接三大橫向產業帶的縱向紐帶,應實施反梯度轉移戰略,提升主導產業定位水平。主導產業的選擇不必完全遵循從低到高的排序原則。在穩定海洋漁業、鹽業、灘塗種植、海洋運輸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港口物流業、濱海旅遊業等現代產業,加快發展海洋油氣業、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利用、深海采礦、海洋服務業等新興產業。

3.著力引進和培育重點大項目。江蘇沿海經濟帶要重點抓好促進和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大項目、重點項目和特色項目的落地。突出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培育海洋生物制藥、造船、石化、鋼鐵等產業集群。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培育生物醫藥和化工原料產業集群。抓住船舶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深水港、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條件,推動國內外企業合作建設石化、鋼鐵項目。

4.加快建立港口物流中心。江蘇深水港資源不如兄弟省份豐富,需要加大深水港開發力度,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暢通與省外相連的海陸空航線,擴大港口腹地。積極整合航運業,建設功能完善的港口體系,形成江蘇海洋經濟的大動脈。加快物流體系建設,在沿海城市建立現代物流園區和中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積極培育專業物流市場,促進港口高效優質服務,提高貨物配送能力。

5.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海洋發展。現代海洋開發是高科技產業。沒有海洋高新技術,就沒有現代海洋產業,就沒有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沿海經濟帶必須貫徹科技興海的方針,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科技發展,振興海洋經濟。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部分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並擁有壹批自主知識產權。加快人才和項目引進,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加快高新技術應用,促進豐富的海洋資源向生產力轉化。

6.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江蘇沿海開發主要是發展海洋經濟,這是壹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不能有短期的功利行為,不能犧牲資源環境。要盡快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規,加大海洋資源管理力度,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從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對子孫後代負責的角度出發,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註重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綜合平衡,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