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形式不同,但有壹點是非常壹致的,那就是必須要能夠“想到”。否則,妳是不可能“做到”的,無論什麽方式。
近期,單位裏組織研究鐵路集疏運體系調查研究工作,很多人都參加了,既接受了培訓,又參加了實際調研。可是回來寫報告的時候就找不到感覺,寫不出讓受眾群體所眼前壹亮的東西。
以此為例,我們可以實證分析壹下。受眾群體調研鐵路是什麽目的?哪些結論可以支撐此目的?哪些事實可以推導出此結論?妳要是想明白了這些問題,寫此報告就不難。
而在調研前的培訓課上,壹名老同誌就已經透徹的解讀了,找到了調研路徑。他總體是這麽思考的,單位調研鐵路是要打開鐵路物流通道,尋求業務拓展戰略新方向。那麽,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找到單位具備優勢的鐵路集疏運通道。而要找到這樣的通道,就要梳理透徹存在的通道路徑比較事實。
基於此思考,他提出了要把握四個意識,通道意識、流量意識、成本意識、比較意識。
所謂通道意識,就是要確認究竟有什麽線路(通道)?點與點通達的盲腸在哪裏?
所謂的流量意識,就是要確認該存在的通道年運量多少(體量問題)?短板何在(制約瓶頸)?
所謂的成本意識,就是要確認這樣可以通且運量可以滿足,但要多少物流費用?客戶是否可以承受?有沒有運作空間?
所謂的比較意識,就是要確認從客戶的點出發有多少可以到達出海口的路徑?其最優路徑是什麽?我們自身處於什麽水平?是否可以找到合適性價比可以運作的點?
最後,結合經濟大勢、國家政策與行業規劃、各種方案的具體評價,以出具綜合研究意見,以確定我們該怎麽辦?我們的突破點在哪裏?需要什麽樣的政策支持與行動舉措?
如果這些問題談透徹了,這份報告也就自然寫明白了,也就解決了調研的目的,幫助單位找到鐵路集疏運戰略變革路徑。
因此,以此例我們可以驗證,只有“想到”,才能“做到”。否則,就是瞎貓去碰死耗子,以抓彩票的思路去做事情,十有九空。
“想到”,才能“做到”。此“想到”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長年累月修為的結果,就像練武之人,此是內功。需要的是或讀萬卷書,或行萬裏路,或閱人無數,或高人指路。無論哪壹種路徑,都是無數的付出積攢出花開,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