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歐洲的哪裏最美?我會說壹定是曾經存在過的南斯拉夫的亞得裏亞海沿岸,那裏曾被生態環境學家譽為:人類創世紀中的伊甸園。
有千島之岸之稱的這塊寶地常年少雨,卻有大量霧氣從地上蒸騰而起,滋潤著這片肥沃的土地,溫暖如春的冬天,使茂密的地中海植被終年都蔥蔥郁郁,而明媚的陽光,則將山上潺潺流下的溪水和海水,照得晶瑩剔透。這裏曾經是歐洲最難得的、沒受過任何汙染的人間仙境。這樣美輪美奐的境地獲得了世界自然主義者的垂青,在南斯拉夫南部就曾有十多個世界聞名的天然裸泳場,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主義者們都赤裸相對,在這裏過著回歸自然的生活,真的是名副真實的“伊甸園”。
自公元六世紀,南斯拉夫族人南下,越過喀爾巴阡山繼續西進,移居在這塊原屬希臘馬其頓帝國的地方,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找到這個伊甸園,之後先後受到意大利羅馬帝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德國法西斯的統治,均對其民族和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至今大部份人仍信奉東正教,亦有不少人信仰天主教和伊斯蘭教。
?南斯拉夫面積比廣東大四分之壹,人口僅有二千四百萬,全境三分之二是山地和高原,只有在北部與匈牙利交界處,即沿薩瓦河與多瑙河的河谷地帶有狹長小平原,那裏是南斯拉夫的主要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塞爾維亞境內,也曾是世界十大玉米生產地之壹,南斯拉夫除出口部分小麥外,糧食可以自給自足,因此雖然後來歷經多年戰亂,竟然也沒有糧荒發生。
斯拉夫人南徙巴爾幹半島後,趁九世紀歐亞各帝國國力不景氣,自顧不暇的機會,他們就在這個邊遠的地區,根據各地域及民族習俗建立了十多個小王國,也是當時歐洲最多的小國地區。至十五世紀起,壹個連接歐亞的帝國又崛起了,也就是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差不多壹口氣又將整個巴爾幹的眾多小國都歸入囊中,只有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還屬於奧匈帝國的轄地。
強悍的土耳其人在這裏統治了近五百年,並把伊斯蘭教傳播到這裏,特別是在土耳其突厥族人聚居的波斯尼亞地區。到了19世紀,俄羅斯帝國也向巴爾幹半島打起了主意,俄土戰爭爆發,土耳其敵不過俄羅斯,眾小國又歸於俄羅斯麾下,塞爾維亞也在俄國慫恿下,最先擺脫土耳其爭取獨立。
在1914年,奧國皇儲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被壹位塞爾維亞青年槍殺,第壹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起因也是各帝國為爭奪巴爾幹半島利益。自此巴爾幹半島便被戲稱為“歐洲火藥庫”。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塞爾維亞與黑山合並組成較強的王國,隨後奧匈帝國又復奪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和波斯尼亞,成立以塞爾維亞國王為首的塞壹羅壹斯聯合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其意為南部斯拉夫族人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的魔爪又伸向巴爾幹各國,***產黨人鐵托在南斯拉夫領導抗擊納粹的敵後遊擊隊,至1945年全國解放後,鐵托開始走工人自治 社會 主義路線,建成了壹個由六個***和國與兩個自治省組成的南斯拉夫 社會 主義聯邦***和國,首都就設在今天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
隨著後來眾所周知的分裂,昔日的南斯拉夫已不存在,今日的塞爾維亞也已失去美麗的海岸線,變成了壹個徹頭徹尾的內陸國家,剖析南斯拉夫的分裂原因,也許不外乎下面兩點:
從它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南斯拉夫有著極其復雜的 歷史 背景。雖然大多數人同屬斯拉夫血統,但卻沒有統壹的語言。官方雖曾將不論在人口、面積和經濟總量都占三分之壹的塞爾維亞語定為國語,卻遲遲未見普及,反而各民族方言大行其道,使後壹輩的青年人有了隔膜。
同樣在宗教信仰上,各民族也有著深深的偏見。南斯拉夫***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但半世紀來大多數當地人仍信奉東正教。教會勢力日益膨脹興旺,相反少數人信奉的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卻受到壓制和排擠,使這些被視為異教徒的小國愈加不滿。加上人口大族的塞爾維亞人不斷向各地移民,造成彼此間利益矛盾不斷加劇。
南斯拉夫曾經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遠遠追不上那個時代的要求,特別是當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周邊眾小國紛紛獨立後,曾經的貿易夥伴伊拉克又遭聯合國禁運,這都使南斯拉夫依賴的出口陷於停滯甚至倒退,南斯拉夫的貨幣也壹再貶值,通貨膨脹數字巨大。而當時的南斯拉夫各派別互相爭權奪利,沒有提出完善而有效的經濟解決方案,加之南斯拉夫各地均習慣於松散的自治體制,本就不強的國家的團結凝聚力量幾乎消磨殆盡。
隨著南斯拉夫聯邦治下的各小國開國元勛的接連離世,比如克羅地亞的鐵托和斯洛文尼亞的卡德爾,壹個曾經的歐洲“理想國”也就此分崩離析,成為 歷史 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