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中低年級的時候,書包居然有五公斤重。原來,小女兒把爸爸以前的專輯放在書包裏,下課後大家都說“爸爸曾經是偶像”。她還告訴老師她爸爸是《能量》的前主唱,順便透露她爸爸有小三。和媽媽聊過之後才知道是劇裏的小三,讓老師虛驚壹場。
梅說,寒假作業前,她帶女兒去淡水玩。結果女兒開學後壹臉犯規回家,因為假期同學都出國玩了,只有她們家在淡水碼頭,她爸爸沒參加。她不得不耐心地向女兒解釋,她不出去和他們玩是因為媽媽努力賺錢,爸爸努力給他們提供最好的,她也要在假期努力賺錢。(推薦閱讀:想要≠需要!狠心媽媽給孩子的兩種金錢觀)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直言不諱地告訴孩子:“父母賺錢辛苦。”對於家長來說,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的作業。尤其是寒暑假,經常要求家長帶孩子出去旅遊,寫遊記,提供照片,或者對自然生態地形進行實地考察,讓沒有寒暑假的家長忙得不可開交。開學後學生間的討論也會引起孩子們的攀比心態,“媽媽!某某同學都去歐洲玩了(請自行更改地名),為什麽我們家沒有?」
孩子無法理解大人上班的世界,通常只能通過看到的畫面來判斷父母的工作情況。可能我覺得父母每天坐在電腦前打字,拍壹些好看的照片,坐著聊天,滑動手機,就能掙錢養活他們。(推薦閱讀:小學生可以有手機嗎?曾雅蘭夫妻教養不同)
在孩子面前恰當地承認“父母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時,他們曾經認為工作和生活是自己很難咽下去的,只要孩子無憂無慮快樂地成長就好,但這很容易導致孩子接受不了正確的價值觀,想要的壹切都那麽簡單容易,想要更多,和同學攀比的心態就出來了。
不要馬上答應孩子的需求。“延遲滿足”更有意義。當孩子要買東西,家長認為可以入手的時候,不要在孩子要求的時候馬上點頭。妳可以認同孩子的眼光,問他為什麽要買。如果理由合理,可以借機提出壹些小條件,同意得到那樣的東西作為報酬。(推薦閱讀:寶寶童年只需要這六個玩具,其他都是多余的!)
這個討論的過程可以訓練孩子的邏輯和說出必須做的事情的習慣。讓孩子說出想買的原因,其實是在訓練孩子多角度推理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如果理由有點薄弱,家長也可以通過討論,讓孩子的欲望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
完成約定的事項後送禮物,可以讓孩子知道等價交換的重要性,也可以培養說到做到的責任感——當然,家長壹定不能食言,孩子做到了就胖,否則不僅會影響家長在孩子眼中的可信度,還會讓孩子選擇躲著家長,想方設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得不償失。
孩子喜歡比較,父母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