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查詢 - 貴州省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

貴州省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

壹、礦床概況

1.礦床名稱

貴州省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

2.地理位置

大廠螢石礦床為大廠銻礦***生礦床,分為後坡礦段、沙家坪礦段和必康礦段。位於晴隆縣碧痕區大廠鄉、箐口鄉,地理坐標:東經105°04′49″~105°09′05″,北緯25°38′38″~25°42′42″。

3.礦床類型、資源儲量、規模、品位、勘查程度和開發情況

貴州省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屬沈積改造型螢石礦床。

1959~1962年,貴州省安順專區地質大隊對大廠礦區必康礦段進行了勘探,提交了C級螢石資源量,勘探表明,必康礦段螢石礦為中型規模,CaF230%~45%;1978年,貴州省112地質大隊對大廠銻礦區後坡礦床南礦段進行了詳查,提交了表內D級螢石資源量,詳查表明,後坡礦床南礦段為中型規模,CaF2平均30.52%;1981年,貴州省105地質大隊對大廠銻礦區後坡礦床北礦段進行了詳查,提交了表內D級螢石資源量,詳查結果表明,該礦段為中型規模,CaF2含量30.67%;1986年,貴州省105地質大隊對大廠銻礦區沙家坪礦段進行了詳查,提交了表內D級螢石資源量,詳查表明,沙家坪礦段為中型規模,CaF2平均40.78%。

目前,晴隆縣大廠銻礦床後坡礦段螢石礦床正在開采,沙家坪礦段由於礦體埋藏深,未開采。必康礦區因產品品位低,無銷路,已停采。

4.所屬Ⅲ,Ⅳ級成礦區帶,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1)大廠螢石礦床位於Ⅲ級成礦區帶Ⅲ-88,桂西-黔西南-滇東南北部Au-Sb-Hg-Ag-Mn-水晶-石膏成礦區

(2)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大廠螢石礦床處於揚子陸塊區上揚子古陸塊西南緣。本區石炭紀—三疊紀沈陷強烈,沈積厚度達數千米,巖性穩定,缺乏巖漿活動。區內僅有早二疊世至晚二疊世沈積間有玄武巖噴發,分布範圍較小,燕山期本區造山運動強烈。

區域內螢石礦均賦存於下二疊統茅口組(P1m)灰巖的頂部、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P2β)的底部及其間的火山碎屑巖組成的大廠層中。

二、礦床地質特征

(壹)礦區成礦及控礦地質條件

1.礦區地層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為下二疊統、上二疊統、下三疊統、上白堊統至古近系。上二疊統大廠層是銻礦、螢石礦主要含礦層位(圖4-1)。由老至新敘述如下(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1;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6;貴州112地質隊,1978;貴州省安順專區地質大隊,1962):

圖4-1 晴隆大廠螢石礦床區域地質圖

(據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1)

1—下三疊統飛仙關組;2—上二疊統龍潭組;3—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4—上二疊統大廠層;5—下二疊統茅口組;6—礦帶;7—銻礦段;8—斷裂;9—背斜

(1)下二疊統茅口組(P1m)

深灰色厚層狀灰巖,夾白雲質灰巖、矽質巖,產 類化石,最厚469m。

(2)上二疊統

1)大廠層(P2d):為壹套蝕變巖組,是銻礦、螢石、硫鐵礦產出的主要層位,分為下段石英巖段和上段粘土巖段。

下段石英巖段(P2d1)下部為深灰色角礫狀石英巖或灰色強矽化灰巖,是螢石產出的主要部位。產 類化石,與下伏茅口組灰巖為巖溶不整合接觸。中部為灰色、深灰色石英巖,上部為淺灰色角礫狀石英巖,局部含銻礦體,厚0~25.13m。

上段粘土巖(P2d2)灰白色、灰色粘土巖、凝灰質粘土巖及矽化粘土巖、矽化角礫狀粘土巖,局部夾玄武角礫巖、玄武礫巖等,普遍含黃鐵礦,是銻礦主要富集部位,螢石礦次要產出層位。輝銻礦呈層帶狀、脈狀產出,局部含 類化石,厚度變化較大,厚0~15.26m。

2)峨眉山玄武巖組(P1-2β):由暗綠、黑綠、鋼灰、褐色塊狀、似層狀、杏仁狀玄武巖、間粒玄武巖、間隱玄武巖、暈圈狀玄武巖、蝕變玄武巖和變余玄武巖等組成。下部具蝕變現象,粘土化、高嶺石化、方解石化、黃鐵礦化較普遍,局部見黃銅礦、黝銅礦、輝銻礦等。底部是硫鐵礦產出重要部位和輝銻礦富集部位之壹。與下伏地層假整合接觸,厚0~270m,壹般70m。

3)龍潭組(P2l)、長興組(P2c)、大隆組(P2d):龍潭組與下伏峨眉山玄武巖組和茅口組(缺玄武巖處)為假整合接觸,分為3段。主要巖性為粉砂質粘土巖、粉砂巖、巖屑砂巖、凝灰巖夾煤層、生物碎屑灰巖、白雲巖等;長興、大隆組為壹套薄層狀粘土巖、粉砂巖、砂巖和生物灰巖,局部含煤,含植物化石。

(3)下三疊統

灰綠色薄層狀粉砂質粘土巖夾薄層狀泥質灰巖、細砂巖,厚205.19m。

2.礦區構造

大廠礦區位於區域性的兩條北東向碧痕營背斜和落水沖大斷層之間(圖4-1)。該區受區域構造影響,伴隨發育了壹系列北東走向的次壹級褶皺和斷層,並控制著4條礦帶的分布。

礦區構造以褶曲為主,斷裂次之。黑山箐後坡背斜是區內主幹構造,銻礦床、螢石礦床多分布於該背斜附近,是礦區重要的控礦構造(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1;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6;貴州112地質隊,1978;貴州省安順專區地質大隊,1962)。

1)褶曲:礦區內主要褶曲構造有13個,分別為黑山箐後坡背斜、碧痕營背斜、放馬坪背斜等背斜,這些背斜均為北東向。

黑山箐後坡背斜位於礦區中部,北起陶家大坡,經黑山箐、後坡、沙家坪、新莊、於白巖腳向南西傾伏,貫穿全區南北,長達23km,寬4~6km,軸向南西200°轉240°。核部地層為茅口組,兩翼產狀5°~10°,為壹傾伏型開闊背斜。該背斜翼部次級構造發育,兩翼分別被雷缽洞斷層和樹戛斷層切割,軸部及其次級構造控制了黑山箐戛木、大廠、西舍、固路、後坡(南、北部)、支汆、沙家坪等銻礦床和螢石礦床(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6)。

2)斷裂:大廠礦區以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對銻礦、螢石礦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斷裂有花魚井斷裂(F1)、青山鎮斷裂(F2)和雷缽洞斷裂(F3)(圖4-1)。

雷缽洞斷裂(F3)北起支汆,經黑山箐、過雷缽洞在花月庵附近消失,長約1km,延伸方向北東10°~20°,傾向南東,傾角較陡,為壹逆斷層。在地表可見壹條寬10m左右的破碎帶,構造角礫巖發育,斷層兩盤控制著西舍、後坡銻礦床、螢石礦床。

3)層間破碎帶:沿構造薄弱地帶,即大廠層沈積的古巖溶面,產生了層間滑動和破碎帶。破碎帶內見角礫狀巖石和角礫粘土巖,角礫粘土巖厚度變化具壹定規律,大體控制了銻礦床、螢石礦床的規模、產狀和分布。

(二)礦床特征

1.礦體特征

晴隆縣大廠螢石礦與銻礦***生,主要賦存於大廠層下段,其次為大廠層上段,與角礫狀石英巖關系密切(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1;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6;貴州112地質隊,1978)。螢石礦床產出具體部位見表4-1。

表4-1 大廠礦床螢石礦體與銻礦體產出層位巖性表

銻礦體、螢石礦體產出部位,從空間上看,不同程度的與大廠層有著直接關系,螢石礦體又與大廠層中的層間構造角礫巖和蝕變矽化作用更是休戚相關。

大廠螢石礦床分為後坡礦段、沙家坪礦段和必康礦段。後坡礦段北部礦體15個,南部礦體7個,沙家坪礦段螢石礦體13個,必康礦段螢石礦體4個。螢石礦體多呈北東向帶狀分布,為似層狀或透鏡狀。礦體賦存於大廠層底部石英巖和角礫狀粘土巖中,受巖性控制。礦體產狀與上覆、下伏巖層產狀壹致,礦體厚度沿走向、傾向變化不大(圖4-2)。以沙家坪礦段為例,主要礦體特征簡述如下:

圖4-2 大廠螢石礦床必康礦段礦體剖面圖

(據貴州省安順專區地質大隊,1962)

1—砂巖;2—砂質頁巖;3—粘土巖;4—玄武巖;5—石灰巖;6—螢石礦體、礦化層;7—下二疊統茅口組;8—上二疊統玄武巖層;9—上二疊統大廠層

F-9礦體 位於礦段北中部,主背斜(B1)東翼。螢石礦呈似層狀產出,賦存於大廠層上段角礫狀粘土巖中。礦體呈北東40°延伸,傾向東南,長480m,寬80m,厚0.90~1.44m,平均厚度1.17m,品位27.70%~47.17%,平均品位35.19%。

F-10礦體 位於礦段中部,緊靠主背斜(B1)軸部,螢石礦呈似層狀,產於大廠層下段角礫狀石英巖中。礦體呈北東60°延伸,長480m,寬80m,厚1.08~1.53m,平均厚1.31m。品位21.03%~38.94%,平均品位31.53%。

F-12礦體 位於礦段中部,緊靠主背斜(B1)軸部,螢石礦呈似層狀,產於大廠層下段中下部角礫狀石英巖和矽化灰巖中。礦體走向近南北,傾向東南,長480m,寬80m,厚度1.07~2.25m,平均厚度1.66m。品位42.55%~60.99%,平均品位51.66%。

2.礦石特征

(1)礦石類型

礦石類型以石英-螢石、石英-方解石-螢石型為主,輝銻礦-石英-螢石型,黃鐵礦化粘土巖-螢石型次之。

(2)礦石自然類型

分為條帶狀礦石、角礫狀礦石和晶簇狀礦石。

條帶狀礦石 由螢石、石英巖角礫和石英組成的對稱或不對稱條帶,礦床中以此類礦石為主。

角礫狀礦石 礦石由石英-螢石膠結石英巖角礫而成。

晶簇狀礦石 螢石呈完好的立方體或立方體聚形產於晶洞、裂隙中。

(3)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 自形晶結構、半自形晶結構、他形晶結構、他形—自形晶結構和溶蝕結構。

礦石構造 本區螢石有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和晶簇狀構造。

(4)礦物組成及化學成分

本區螢石礦石的礦物組成主要是螢石、石英,其次是輝銻礦、方解石、石膏、重晶石等。

礦石中主要化學組成:CaF2:20.57%~60.99%;SiO2:0.66%~67.34%;CaO:13.70%~52.17%;Fe2O3:0.96%~13.94%。

螢石礦石中SiO2偏高,產於角礫狀粘土巖中的螢石含硫高達8.82%。

3.圍巖蝕變

礦床內廣泛發育矽化、黃鐵礦化、粘土化、重晶石化、方解石化、石膏化、角礫化、綠泥石化、褪色化等熱液蝕變現象(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1;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5地質大隊,1986;貴州112地質隊,1978;貴州省安順專區地質大隊,1962)。

矽化為含礦層的主要蝕變,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矽化為深灰色集晶石英,使原來的矽質巖、矽質灰巖重結晶。晚期矽化為半透明的乳白色石英及少量的綠色石英呈脈狀、不規則脈狀、團塊狀(伴隨有銻、螢石礦物)穿插充填在P2d1上部的角礫化石英巖及P2d2下部的角礫化、矽化粘土巖中(即主要的含礦部位中),它與銻、螢石礦有密切的成因關系。

高嶺石化:多見於P2β玄武巖和P2d2蝕變粘土巖中,範圍較小。

三、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

(壹)礦床成礦及控礦因素

1.地層對螢石礦床的控制

螢石礦體的產出嚴格受大廠層控制。賦存於茅口組灰巖侵蝕面之上,峨眉山玄武巖的特定層位——大廠層中。離開了大廠層,就沒有工業意義的螢石礦床。

螢石礦體呈似層狀產出,其產狀與地層產狀壹致。螢石礦體和含礦層在平面上、剖面上延伸達幾千米,地層控制的標誌極為明顯(周德忠等,1980)。

2.巖性對螢石礦床的控制

大廠螢石礦主要賦存於下二疊統茅口組灰巖之上大廠層下段角礫狀石英巖或灰色強矽化灰巖中,其次為大廠層上段角礫狀粘土巖、矽化粘土巖中。

3.大廠層嚴格受古地理控制

從大廠層的分布和巖性來看,礦區外圍東面的子林山和南邊的下山壹帶缺失大廠層,北面沙子嶺到大橋河壹線也未見到大廠層,西北角的大梨樹和西南角的栗山等地,大廠層已很薄,認為大廠層沈積時,大廠礦田的分布範圍是壹個古海灣。

大廠層中段粘土巖中含茅口期化石,具鮞粒結構,在水井灣銻礦床粘土巖底部發現長5m厚5cm的煤層,表明粘土巖是沈積的。

大廠層的沈積物有陸源、海源、火山源3種,以前者為主,見幹裂構造和 類生物,表明為壹個相對閉塞的環境(廖善友等,1990;陳豫等,1984)。

4.構造與螢石礦床關系密切

螢石礦層隨地層的褶皺而褶皺,又為斷裂所破壞。螢石礦體的分布、產狀與形態,受構造條件的明顯控制。

由圖4-2可看出,斷裂對早期形成的螢石礦床具有破壞作用。

5.火山噴發作用與螢石礦床關系密切

大廠層形成時,該區經歷了壹次玄武巖噴發,大量的凝灰物質進入水盆,形成了凝灰質粘土巖。火山噴發噴射的汽液帶來豐富的F,為螢石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物源。

6.具有螢石礦床的改造特征

在層間破碎帶,見巖石呈致密塊狀及粗大的立方體聚晶。在破碎帶中,見有輝銻礦具揉皺聚片雙晶、具似膠狀條紋結構的石英重結晶,普遍具波狀消光等,這些反映了構造運動過程中,礦床遭受了強烈改造(周德忠等,1980;廖善友等,1990;陳豫等,1984;陳代演,1991)。

大廠層圍巖蝕變普遍,也反映了礦床形成之後遭受了熱液的改造作用。

綜合地層和構造對本區螢石礦床的控制作用,從宏觀角度認為大廠螢石礦床屬於沈積改造型螢石礦床。

(二)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1.Sr同位素

彭建堂等(2003)對晴隆縣大廠銻礦床中的螢石做了Sr同位素分析。根據螢石顏色和產出特征將螢石劃分為早晚兩期,早期螢石形成於主成礦期,與輝銻礦***生,顆粒較小,顏色多樣,晶形發育不好,局部出現晶簇。晚期螢石形成於成礦晚期,呈無色—白色,顆粒粗大,常分布於晶洞中,與晚期石英***生。

測定結果顯示,所測定的螢石樣品其Rb含量都很低,通常小於1×10-6,這與螢石的晶體化學結構特征相吻合。早期螢石的Sr含量為(34.24~75.33)×10-6,晚期螢石的Sr含量明顯偏高,而其87Sr/86Sr值相對偏低。

曹俊臣(1987)測定了貴州晴隆大廠、雲南老廠、河北雙洞子等層控螢石礦床的Sr同位素組成,結果顯示,貴州晴隆大廠螢石87Sr/86Sr值為0.70829~0.71038,其下伏茅口組灰巖87Sr/86Sr值為0.70733,二者比值相近,認為該礦床螢石中的Ca來自茅口組灰巖或大廠層內的正常沈積巖。

2.稀土元素特征

彭建堂等(2002)對晴隆縣大廠銻礦床中的螢石做了稀土元素分析。認為該礦床螢石可分為早晚兩期,各期螢石特征在本章討論Sr同位素時已經述及,在此不再重復。

彭建堂等按本區不同顏色、不同礦物***生組合的螢石進行了系統采樣和分析。由分析數據可知,該礦螢石中的REE含量變化大,為(5.44~111.04)×10-6,即使在同壹手標本中不同顏色的螢石REE含量變化也較大。通常情況下,早期螢石的REE含量高於晚期螢石。形成於主成礦期的早期螢石,其(La/Yb)N為0.75~4.70,壹般大於1,表明LREE,HREE分餾不太明顯,LREE略微富集。盡管該礦床螢石的REE含量變化較大,特征參數也有所差別,但其球粒隕石標準化曲線則相當吻合,不同顏色的螢石均表現出明顯的負Ce異常、富MREE、配分曲線相對平緩的特征(圖4-3)。這種REE配分模式,明顯不同於華南與花崗巖有關的脈狀螢石礦床中的螢石(曹俊臣,1995)。

本區螢石稀土元素顯示以下幾方面特征:

螢石的REE組成,與其礦物***生組合關系不大,但與其顏色有關。早期螢石REE含量相對較高(其中綠色、淺綠色螢石最高,紫色、淺藍色螢石次之),晚期形成的白色螢石很低。壹般而言,淺綠色螢石的Eu異常不明顯,而紫色、淺藍色螢石顯示出明顯Eu異常,特別是紫色螢石,或表現出較大的正Eu異常或表現為明顯的負Eu異常(圖4-3)(彭建堂等,2002)。

由於REE系列中各元素的配合物的穩定性存在著差異,溶液體系中REE-F配合物的穩定性,從La→Lu逐漸增加(Wood,1990;Lottermoser,1992),因此,早期沈澱的螢石應富LREE、貧HREE,而晚期形成的螢石富HREE、貧LREE。前人的研究也證實,螢石REE中Tb,La分異最明顯,早期螢石Tb/La較低,晚期螢石Tb/La較高。故利用螢石的REE配分模式和Tb/La值可有效地判斷其發生沈澱的階段(Ekambaram et al.,1986)。對於晴隆銻礦、螢石礦床而言,主成礦期不同顏色螢石的REE配分模式相似,Tb/La值接近,這暗示該礦主成礦期螢石持續沈澱的時間並不長,不同顏色、不同礦物組合的螢石形成時間大體相近。同時,該礦床中缺乏明顯富LREE或富HREE的螢石,表明該礦螢石是形成於流體演化的中間階段(彭建堂等,2002)。

(三)成礦期次和成礦時代

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的野外宏觀觀察和硫、鉛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分析結果表明,該礦床的形成過程主要由早、晚兩個階段構成,即二疊紀晚期形成螢石礦(源)層階段和燕山期熱液改造階段(陳豫等,1984;廖善友等,1990)。

圖4-3 大廠螢石礦床不同顏色螢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據彭建堂等,2002)

a—紫色螢石;b—淺藍色螢石;c—綠色螢石;d—淺綠色螢石;e—白色螢石

1.二疊紀晚期螢石礦(源)層沈積形成階段

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賦存於大廠層下段,其次為大廠層上段,嚴格受地層層位和巖性控制,層位穩定。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壹致,含礦層隨地層的褶皺而褶皺。礦層保留了原始層紋構造等,這些現象表明,在本區大廠層形成時,沈積了螢石礦(源)層。

大廠層硫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細晶黃鐵礦δ34S值為正值,與二疊紀海洋硫同位素(+9.7‰)相近,反映了其沈積特征。

前已述及,大廠層形成時代為二疊紀晚期,故沈積螢石形成於二疊紀晚期。

2.燕山期熱液改造階段

燕山期本區造山運動強烈,造成了區內褶皺、斷裂及層間錯動,含礦熱鹵水遷移至成礦有利部位,使原螢石礦層改造、富集,構成今天螢石礦床的基本面貌(周德忠等,1980)。

(四)成礦物質來源

1.Ca的來源

前已述及,大廠螢石礦床中Sr同位素比值與大廠層底部的下二疊統茅口組灰巖的比值相似,分析認為,該礦床螢石中的Ca來自茅口組灰巖(曹俊臣等,1987)。

2.F的來源

大廠層底部巖層及上覆玄武巖,F含量在0.14%~0.33%,均較高,認為F來自於火山噴發作用(曹俊臣等,1987)。

礦區包裹體研究表明,成礦流體屬大氣降水。區內火山活動的產物(玄武巖、火山碎屑巖)為成礦提供了大量的F。

(五)成礦作用及成礦模式

1.對該礦床成因的不同觀點

對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礦床成因等關鍵問題存在著較大爭議。壹種觀點認為,從螢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分析,大廠輝銻礦-螢石***生礦床為熱液成因。壹種觀點認為,該礦床是熱水沈積成因。壹種觀點認為,該礦床由火山碎屑沈積形成礦源層,後經熱鹵水改造形成。而另壹種觀點則認為,不是簡單的海相噴流沈積成因或原地改造產物,而可能與下伏基巖有關。

熱液成因論者認為,晴隆大廠銻礦-螢石***生礦床中,螢石中輕重稀土分餾不明顯,存在明顯的鈰和銪的負異常,應為熱液成因(蔡華君等,1996)。

熱水沈積成因研究者(李明道,2008)認為,“大廠層”是與熱水成礦作用有關的海相沈積組合建造,其形成時間應為中二疊世末期,礦床中存在輝銻礦晶體與容礦巖石準同生的許多標誌,該礦床是中二疊世末期峨眉地幔柱活動早期局限海灣淺水環境低溫熱水成巖成礦作用疊加而形成的熱水沈積型礦床。

沈積-改造論者認為,該礦床的銻礦、螢石礦礦體、礦化點均產在“大廠層”中,受壹定層位控制,礦源層是“大廠層”;螢石礦受巖性控制,主要產於“大廠層”下段,其次為上段,與石英巖和角礫狀粘土巖關系密切;在“大廠層”中見許多古生物化石,並保留有原始沈積層紋構造特征;“大廠層”受構造控制,銻礦、螢石礦主要產在黑山箐-後坡背斜的軸部、高點、次高點及翼部次級鼻狀構造、撓曲及斷層造成的牽引褶曲內,分布地域受斷層控制,屬於火山沈積-後期改造礦床(廖善友等,1990;陳豫等,1984;陳代演,1991;周德忠等,1980;曹俊臣等,1987)。

筆者認為:系統的野外觀察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大廠螢石礦床宏觀上受地層和巖性控制,地層中保留有原始沈積構造特征,礦層具有原始沈積的特征;背斜、斷裂對礦層具有控制作用,認為該礦床為沈積改造型礦床。

2.螢石成礦作用

(1)二疊紀晚期螢石礦(源)層的沈積

早二疊世末期華力西期,東吳運動使本地區上升為陸,遭受風化剝蝕,茅口灰巖形成巖溶地貌。晚二疊世早期,黔西南-黔西的威信—鎮雄—盤縣以東淪為濱海,在大廠地區形成海灣,在風化殼粘土巖之上,沈積形成了壹套條帶狀灰巖、矽質巖。這套巖石的沈積,反映了壹種濱海-潮坪的弱水動力條件環境。之後,逐漸形成封閉、半封閉的海盆,堆積了粘土質沈積物。此時,相當於晚二疊世峨眉山玄武巖噴發的第壹旋回時期,本區為火山沈積相區,第二旋回時,為溢出熔巖的邊緣地帶。第壹噴發旋回的火山活動,大量的凝灰物質進入水盆,形成了凝灰質粘土巖。同時,玄武質凝灰物質水解,生成了沸石並放出SiO2。在第壹旋回和間歇期,大量火山噴射的汽液,帶來豐富的SiO2,F,S,CO2,P及Fe,Sb,Cu,As,Au,Hg,Pb,Zn,Ag和壹些稀有分散元素、放射性元素。它們在火山汽液中大多可能以配合物的方式搬運進入水盆,分解沈積或易於被軟泥吸附和沈澱,在封閉、半封閉的條件下較為集中,而不易逸散。在弱堿性的海水中,SiO2溶解度較大,易於搬運,為大面積交代灰巖(第壹期矽化)形成矽質巖層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銻和硫結合或銻硫配合物分解生成細粒、針柱狀輝銻礦,沈澱於古巖溶窪地中。因此,大廠層較厚,銻礦化較好,反之,則變貧尖滅。

火山噴氣中的HF或F配合物分解後,與海水中的CaCO3反應或交代灰巖,生成螢石。火山噴氣中H2S與火山氣液中帶來的或凝灰物質水解分離出來的Fe作用,可生成黃鐵礦。

晚二疊世早期,形成了輝銻礦、黃鐵礦、螢石的含礦火山沈積建造。

(2)燕山期熱液改造階段

燕山運動時期,以區域性的東西向對扭產生北西南東向水平擠壓,使北東向斷裂發生右行扭動,造成了礦田內北北東向褶皺、斷裂及層間滑動。在強大的壓力和較高的溫度下,地下水受熱,具有較大的溶解、交代能力,形成含礦熱鹵水。這種含礦溶液,在適當條件下,在成礦有利構造部位和容礦空間沈澱,改造原螢石礦層,使其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