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而言,最著名的是盤古,最早記載於三國時期吳所著的《三五歷》。故事全文如下:
這是壹個典型的卵生神話,描述了宇宙萬物的形成過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按照現在的科學觀念,解開宇宙之謎似乎沒什麽用,但對研究人類早期思想意識的發展和古代文明的進化、傳承和演變卻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化內涵壹:“混沌”思想
首先,盤古神話中的“混沌”思想是最值得挖掘的,這對於理解世界各地的創世神話和哲學世界觀非常重要。
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創世神話中,“混沌”主要代表世界開啟之前的“看不見”、“空無”、“黑暗”、“萬物混雜”的狀態,世界就是在這種混沌中誕生的。
比如《舊約·創世紀》說:“大地空虛混沌,神的靈運行在黑暗的水面上”,描述的是神創造宇宙萬物之前的世界狀態。還有漢書《淮南子·靈修》:“古無天地之時,猶如無形,不見,無動於衷,無門而知”,也反映了天地未開之前的混沌狀態。
在中國古代的時空觀中,“混沌”被視為壹個特定的時空階段,尤其是宇宙形成之前氣、形、質融為壹體而不分離的朦朧狀態。在《列子·田瑞篇》中,這個時空舞臺被列為繼太素之後,五大先天太極中的第四個太極。這裏所說的“先天五態”,是指從無限到天地誕生的五個時空階段,即“太壹→太初→太師→太素→太極”。
其中,第壹階段“太容易”是指虛無、寂靜的階段,“什麽也看不見,什麽也聽不見,什麽也不跟隨”;第二階段,“開始”,指開始生氣的階段;第三階段“太史”是指有形階段的開始;第四階段“太素”是指壹個定性階段的開始;接下來,氣、形、質三者合二為壹,呈現出壹種不分離的無縫狀態,即“亂”或“亂”,也稱“壹”,即“太極”。那麽從《太極》來說,人的壹生壹分為二,輕的是天,重的是地,然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因此,在西漢末年的系統論著《周易·肝赤書》中,宇宙生成論的圖式被定義為:太壹→舒泰→舒泰→太素→渾論→天地→萬物。三國時期徐崢的《三五歷》中,對盤古開天裂地的過程描述為:“天地混沌如雞,盤古生於其中,壹萬八千歲,開天地,為天,陰為地”,充分體現了天地被混沌壹分為二的宇宙觀念。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混沌”思想,是吸收中國古代宇宙普遍觀念的產物,是中國古代人解釋宇宙誕生的壹種文學嘗試。它不僅反映了我們早期社會對所處世界的直觀認識,也反映了我們民族宇宙觀的演變和傳承。
文化內涵二:“陰陽”概念
其次,盤古神話中包含的“陰陽”觀念也值得關註。畢竟這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元素。
在五月三歷所載的盤古神話中,“陰陽”的概念直接體現為“楊青為天,濁為地”,但“陰陽”的概念並不是這個神話的首創。
最遲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把天地生成變化的動力視為“陰”、“陽”,流傳最廣的是《老子》中的“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凡事負而持陽,沖而以為和。在這裏,老子提出的“道”是宇宙的本源,“陰陽”是萬物創造的基本動力。後來,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宇宙論哲學,認為“蘇,陽和合。蘇素出蒼穹,輝煌燦爛,兩者相融,然物而生。”這裏面已經包含了陽為天之源,陰為地之源,陰陽相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觀。到西漢末年,直接表述為:“淡清者在天,濁者在地。”至此,五三歷盤古神話中使用的“陰陽”概念已經非常明確。
然而,在徐崢的另壹本書《五運紀年》中,盤古神話中“陰陽”的表述是不同的。原文如下:
從這段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出,盤古是陰陽相契孕育出來的中和“人”,並不是天生的,靠自己的努力開辟天地的神。這裏使用的“陰陽”概念,顯然是莊子對宇宙形成的看法,即“兩者相合,而物不生”。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所包含的“陰陽”觀念也是吸收中國古代各派“陰陽”學說的產物,是各種文化因素綜合形成的結果。
文化內涵三:天人合壹
最後,盤古神話中“瀕死化身”的宇宙觀體現了“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即天人合壹。
“天人合壹”觀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人與地、地與自然”,而莊子將其發展為“天人合壹”的哲學體系。他明確指出了莊子萬物理論中“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的觀念。換句話說,他主張人本質上是與天地自然相通的,所以人要打破“藩籬”,順其自然,從而回到“萬物壹體”的狀態。
這種人與自然、天地之間的溝通,在西漢《淮南子·靈修》壹書中有詳細的描述。原文如下: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觀念中,人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對應世間萬物。由此,就不難理解三國時代的徐崢在《五嶽時代》中對盤古“萬物之死”的描述了。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瀕死化身”所反映的“天人合壹”的觀念早已有之,是吸收了古代“天人合壹”思想的結果。
作者說
壹般認為,盤古神話是中國古代原始先民的思維產物,最終於3世紀被寫入文獻。也有很多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盤古神話不是原始先民之作,因為盤古開天神話出現較晚,以往的文獻和典籍都沒有證據。相反,有很多材料證明,那是善良的人們基於現有的各種文化因素編制的“偽神話”。
而作者的上述似乎印證了後壹種觀點。對此,只談作者個人的態度和看法:
首先,在沒有可靠的出土資料之前,作者不支持其中任何壹種;其次,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闡明盤古神話所包含的思想內涵;第三,以文學標準為基礎,重點分析了神話的審美特征、意識形態和語言屬性。
此外,文中所有參考文獻均已在文中標註。
-結束-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