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天才也是壹種病嗎?很多人都會這樣想,它其實是壹種阿斯伯格綜合癥,下面來詳細的了解壹下吧!
天才病是什麽病天才病醫學上稱為阿斯伯格綜合癥(簡稱AS),歷史上,牛頓、愛因斯坦、貝多芬等名人均是“天才病”患者,比爾·蓋茨、臺北新任市長柯文哲,也都被認為具有AS的癥狀。他們壹般都智商較高,在某些方面有過人的稟賦,表現是對某壹主題的東西感興趣,比如對數字、天文特別敏感,或計算能力非常強,這些興趣愛好相對高級。但是天才病患者對於與人接觸方面技巧缺乏,社交能力差,很難融入社會,也是自閉癥的壹種高級形態。
2015年3月,壹則新聞讓“天才病”這樣壹個特殊的群體“浮出”水面。浙江壹名7歲兒童,對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關系談得頭頭是道、出口成章。然而,這個孩子幾乎無法與同齡孩子交流。誰料,這孩子最終被確診為“天才病”患者。
天才病是怎麽形成的醫學界普遍認為,阿斯伯格綜合征與遺傳相關,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環境因素,如母親在孕期的情緒等。男孩發病率是女孩的數倍,因此也有學者認為發病與雄性激素相關。
天才病的名字雖然好聽,但無法掩蓋疾病本身的殘酷。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患者會有如下表現:人際交往困難。患者有與人交往的強烈意願,卻缺乏相應的技巧,所采取的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更無法理解表情、眼色、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表達的信息。所以患者往往不受歡迎,也不能靈活地應對場景變化,難以融入群體,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反過來還會讓患者更加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去與人交往,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語言交流困難。患者會說話,而且表達通常很流暢,但不能與人進行有效溝通。
他不知道什麽是察言觀色,不會根據他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表達。他還會堅持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而不管對方是否有興趣。
此外,患者自己會大量使用書面語言,給人咬文嚼字、古板生硬的感覺,同時對對方接地氣的話,幽默的隱喻的有雙關意義的詞句,也壹概理解不了。
行為模式刻板。這壹點與低功能自閉癥患者相似。有的患者每天要吃壹樣的飯菜,走壹樣的路線,用壹樣的物品,如果稍有改變就可能煩躁不安。
或有壹些奇怪愛好。如記火車時刻表、彩票獲獎者名字、高山或大廈的高度等。
此外,運動也往往是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短板。他們可能比同齡人更晚學會騎自行車、打球等。而且他們的行動總給人笨笨的、怪怪的感覺,在視覺運動協調能力方式有顯著缺陷。
天才病怎麽治療最好越早發現,越利於治療。目前,這壹疾病只能改善不能治愈,而且越早幹預效果越好。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需要接受的訓練內容包括人際關系促進、行為矯正、認知訓練、情緒調控等等。
專家建議,針對這類孩子人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包容和接納。要知道他們的問題不是調皮搗蛋,也不是智力障礙,更不是師長教育失誤,而是他們有壹個特別的大腦。家長尤其要調整認知,要知道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或有獨特天賦,但八成是無法做到家長期待的那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尤其是社交方面,家長可以引導,可以告訴他某個肢體動作所代表的意思,但不能指望孩子在人際中能如魚得水,八面玲瓏。
與其勉強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不如鼓勵他發展自己的愛好,為他量身定制培養計劃,讓他們的興趣和天賦得以更好地呈現,壹部分孩子有希望成為某些領域的頂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