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某些人來說,是種災難。因為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自我身份認同,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面對大量的休閑時間,也不知道怎麽去Kill。
加拿大作者Ernie J.Zelinski 的《The joy of not working》,給出了有洞見的觀點,讓我們重新審視休閑的價值,以及如何從休閑中找到人生的快樂。
這是壹本寫給失業者、退休者和過度工作的人的書。
我不屬於以上三類,卻也憧憬著早點退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本書打消了我的疑慮——不工作,會不會很無聊?很失落?
作者本人曾是工程師,20多歲時被裁員,在失業的掙紮中找到了休閑的快樂,從此不再去公司上班。而是變成了壹個自由職業者,現以寫作為生。
分享壹些書中觀點:
有的人即使不工作,也早已衣食無憂了,但他們還是不肯放棄自己的工作。
壹個人的社會標簽通常是,某某行業某某公司的某某職位。當那張標簽被撕去時,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了。
有部英國電影叫《壹周不死,全額退款》,講的是壹個Killer,年輕時曾是組只中的精英,但由於年邁手腳不利索了,組只要求他退休,他卻死活不願,最後被組只追殺的故事。
不當殺手了,我還能做什麽?
這是壹個很好的職場隱喻,離開了職業,我們還能是誰?
作為壹個自由職業者,在他沒有成名以前,作者也曾被人不理解,認為他壹天遊手好閑,不符合主流價值觀。
傳統的成功,包括追逐大房子,比如,海濱別墅、豪車並擁有壹份大權在握的職位等。但作者認為,如果妳讓別人來定義妳的成功,只會讓妳的生活變得艱難。最大的成功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過壹生,這樣才能幸福。而幸福不是壹個終點,而是壹個過程,是全然活著的副產品,是全身心投入做壹件事的滿足感。
年過40後,我發現自己沒有30歲時更開心,雖然掙的錢更多,職位也更高,但陷入了努力工作,多多掙錢,用錢去買快樂的陷阱模式。
因為享樂適應性,物質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越來越短暫。而時間不自由給自己帶來的煩惱卻更多。
自己願意以這種方式幹到退休嗎?No, 這不是我理想的生活。旅居全球,體驗多元文化,享受休閑時光才是我的目標。如果等到60多歲後才去就太晚了。
那麽,我能不能由全職工作變成半職或自由職業者呢?或者,再多掙些錢,靠投資理財能夠支撐日常開支時,是不是就可以不工作了呢?
壹旦自己重新定義成功,創意和靈感就源源不斷地湧出來。
書中提到兩個例子,壹個是美國的卡車司機,中了彩票,買了豪宅,天天宅家裏看電視,壹開始覺得很愜意。後來,他開始覺得無聊,很懷念自己當卡車司機的日子。
而作者本人,剛失業的第壹周也很痛苦,想不通,自己工作努力,對公司貢獻也很大,卻無辜被炒魷魚。但失業對於他也是壹個轉折點,他認識到自己並不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來的2年裏,他沒有正式工作,給自己的目標就是 to be happy without a job,。經過努力,他終於實現了,接近30歲時,就開始了半退休的工作,每天只兼職工作3-4個小時。
最近兩年,經濟形勢不好,公司壓力也很大,我也曾想過,如果公司明天倒閉了,怎麽辦?
經濟上我倒是沒有壓力,靠投資收益也能養活自己,但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
作者指出,工作填補了3個重要的人類需求:
1.結構(包括日常的例行)、2.目的感、3.社區歸屬感
沒有工作的人得以其它方式來滿足它才行
首先,妳得創造新的結構。
從童年到退休,我們都遵循社會結構,按部就班,比如,接受教育、工作、結婚,養育孩子,到年齡退休。失去工作後,結構突然消失,問題就來了。思想僵化的人會遠離社會,過著絕望的生活,極端情況下,頭腦和身體的能力會快速衰退,比如,突然不用早起了,也不用按時吃早餐了,不用準時參加會議了,也沒有上下班通勤了,生活節奏完全被打亂了。
所以,妳得創造自己的結構。比如,每天鍛煉2次,定期去Coffee Bar,和朋友聯系,堅持寫作,或去學校讀書等。
其次,找到新的目標 。
據統計,退休老人,沒有目標,容易早死。不工作的人,也需要壹些生活目標。目標能夠消除抑郁,讓我們感覺自己有價值。
最後,創造新的社區
作為壹個不喜歡社交的人,我的社交活動大多局限於公司以及商業活動中認識的人。壹旦不工作,我在這方面可能會面臨挑戰。所以,從今天起,我就應該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增加工作外的社交活動。
只要不從生活中退休,退休就不會無聊。
如果把不工作的休閑時光用來睡懶覺,玩遊戲,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和自我實現。
書中提出:積極休閑的好處遠大於被動休閑
被動休閑是休閑的大敵,包括,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喝酒,購物等,既不需要腦力,也不需要體力的活動。
而主動休閑包括:寫作、跳舞、冥想、滑雪、上鋼琴課、畫畫等,需要體能和技能的活動。
每次春節或國慶大假,如果我沒有出去旅行,而是宅在家。每天就是吃吃喝喝,生活規律完全被打亂,既不鍛煉,也不學習,頭壹兩天,會感覺很愜意。但後面幾天,其實很無聊,人也沒有精神。
就是被動休閑活動遠遠大於了主動休閑活動所致。
事實上,作者並沒有提倡好吃懶做,完全不工作。他只是強調自由職業的好處,讓人活得更自由,更有創意地工作。不要做上班奴,不要依賴早九晚五的工作,那樣的工作並不能給人提供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公司,而是來自妳的創造力和妳解決問題的能力。
財務獨立的含義,不在於妳的收入有多高,而是妳掙的錢比花的多。
不工作後,花費遠遠小於我們所想象的。而且,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東西都是不要錢的。比如,看日出,日落,徒步、冥想,和有趣的人聊天,在公園裏鍛煉等。
超過必要需求的錢,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我們都被社會、商家洗腦,找壹份好工作,努力工作,升職加薪,買大房子,買豪車和各種奢侈品,來證明我們是Winner,否則就是Loser。
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就只能終身勞作到老,而無暇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閑暇時光。
身邊有不少人稱,等自己退休後,就去全世界旅行。可是,我很少看他們旅行,他們也不是沒有時間和預算。壹個退休前不旅行的人,也很難在退休後愛上旅行。
同樣,壹個沒有在退休前學會享受生活的人,也很難在退休後突然懂得享受生活,伴隨他們的多半是空虛、無聊和無價值感。
所以,享受生活,從今天就開始。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身份認同完全寄托在工作上。妳不是妳的工作,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工作都被廢除了,妳想成為什麽?
我的答案是:多元文化的體驗者
? 生活藝術家
? 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