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忽略了長期有害的長途通勤和惱人的噪音。"
-本文約4300字,閱讀需要8分鐘-
靈魂質疑
為什麽專家傾向於獨斷專行和果斷?
為什麽人們喜歡生動的故事,拒絕邏輯縝密的數據?
為什麽媒體總愛報道聳人聽聞、煽情罕見的事件?
信息時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短視頻、八卦新聞、綜藝節目、電子遊戲蠶食著人們稀缺的認知能力。我們就像窩裏挨餓的小雞,每天都在等待碎片化信息的涓涓細流來滋養我們瀕臨枯竭的精神沙漠。學文科還是理科?住偏僻但寬敞的房子還是住市中心狹窄的公寓?嫁給妳愛的人還是愛妳的人?生活中有太多的問題,我們總是呼籲長期理性的決策,讓效用和快樂最大化,但問題是,我們的心智系統真的準備好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是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以研究和糾正“經濟理性人”的假設缺陷而聞名於世。在這本書裏,他關註的是為什麽人們在事後經常做出完全非理性的選擇。根本原因是人的決策系統不是同質的,而是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子模塊:系統1和系統2。
01系統1,系統2
人類的心智模式有兩種:系統I和系統II。第壹個系統是不假思索地快速思考,意思是無意識地快速推進估計,比如察覺別人的情緒,看廣告牌上的字;第二個系統是審慎的慢思考,這意味著循序漸進的理性計算和集中精力,準確但費時費力,比如計算47×58,告訴別人妳的電話號碼。因為簡單和低消耗,系統壹是我們的主要模式。系統遇到麻煩,系統二會出面解決。
比如下面兩條線,系統壹的直覺告訴妳下面更長,系統二卻拿出壹把尺子告訴妳其實壹樣長。
再比如壹道數學題:球拍和球的價格是$ 1.1,球拍比球貴$ 1。這個球多少錢?
很多人會脫口而出0.1的錯誤答案,但仔細想想,會發現正確答案是0.05美元。數萬名美國精英大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據統計,超過50%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回答錯誤,這說明系統1是極其強大的。
系統2更理性,但不是壹種好的生活方式,因為懶惰是人的本性,大多數情況下大腦會采納系統1的結論。不斷變化的任務會讓人焦慮,時刻保持警惕和質疑會導致厭倦和效率低下。最好的權衡是使用系統2避免重大失誤,只在關鍵時刻使用。我們的生活就是這種妥協的產物。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慢跑(呼叫系統1),視野開闊,心情輕松舒適,相信直覺和創造力。但是有時候需要沖刺,速度快但是視野窄。妳變得警覺、悲傷、多疑,註重分析,少犯錯,增強邏輯,但創造力會下降。
當我們越來越熟練地做壹件事的時候,系統就會越來越接管。比如壹個熟練的司機會覺得方向盤也是他身體的壹部分。如果第二個系統被“占領”,人就會變得不理性,比如疲倦的人就會相信空洞的廣告。
如何用“兩制”理論說服別人?讓別人放松,進入懶人系統壹!妳暴露的信息越多,對別人就越有利。為此,妳要不斷重復某個概念,使用更好的紙張,盡量簡潔,拒絕誇張,內容要容易記憶。比如詩歌體裁更容易取信於人——押韻深刻。
系統壹的問題遠不止於此。
人們總是渴望虛構的因果讓自己輕松踏實,更在意信息的內容而非可靠性,更傾向於相信身邊簡單統壹的世界。比如,系統堅信“光環效應”:漂亮的人壹定大方,聰明的人壹定人品好。即使這種方便壹致的邏輯是虛構的,也能減少消耗的腦力。這種單壹的敘述,讓即使是愚蠢無知的人也非常自信。
只要系統喜歡偷換概念,用啟發式思維代替原來的話題,比如問“妳最近開心嗎?”妳的第壹反應可能是想想妳現在的心情。雖然這無關緊要,但是懶人系統2認為是省力的。
比如這張圖,三個人誰比較高?
大多數人會根據收縮的線條和立體的思維,立刻判斷最遠的人最高,但實際上他們也可能在壹個平面上——三個人可能是壹樣的高度。
02啟發式方法和偏見
樣本壹定會啟發妳嗎?小數定律告訴妳不壹定。當妳用抽樣的方式學習時,妳會發現大樣本比小樣本更準確,小樣本更容易出現極值。而且系統不善於同時質疑,只求連貫性和壹致性,所以很容易相信小樣本——“他連續投中兩個三分,說明他是個每投必中的神投手。”系統2可以質疑,但很少涉及。簡單來說,人們不願意從普遍現象中推導出特殊性,而願意從特殊現象中推導出普遍性。
錨定效應。人們很容易受到先入為主的錨定暗示的影響,例如,超市可以通過使用“限購”策略來顯著提高銷售額,人們通常不會改變合同中的默認條款。
可用性錯誤。我們很容易誇大那些容易回憶起來的鮮活生動的事件發生的頻率,尤其是在熱點滿天飛的現代社會:媒體喜歡報道新鮮、尖銳、震撼的故事,用情緒化的方式來獲取點擊率,而不管其發生的頻率——沒有人有義務幫助我們客觀理性地看待這個世界,比如空難發生後,所有人都拒絕坐飛機。在公共政策中,人們的非理性很容易體現為政策偏差,容易反應過度,降低了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比如過度防範恐怖主義,過度反對使用農藥等。人們要麽忽視風險,要麽誇大風險。
人們很容易受到典型的啟發式錯誤的影響,比如高估了壹個高智商的書呆子學計算機的概率——其實他更有可能學的是社會科學,因為後者的基礎比例(也就是招生規模)是遙遙領先的,次要聯系壓倒了主要聯系。人們更願意相信主觀編撰的復雜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客觀事實:自己的經歷、故事和形象占據了更顯著的“可靠權重”。
平均回歸效應。沒有壹個運動員的成績能長期超過平均水平,數值異常更可能是運氣而不是實力造成的。原始數據越極端,均值回歸越明顯。
03過度自信與決策失誤
人們習慣於從精彩的故事中自動提煉出因果關系,以“眼見為實”的體系“控制”世界,高估技能而低估運氣的作用,從不承認自己的無知。事後大家都覺得有先見之明,表揚通常很難追溯到好的結果;但是對於壹個不好的結局,批評總是會來的。專業人士為了逃避責任,往往采取極端保守的策略,比如官僚往往是中立被動的,醫生往往建議保守治療。而過於幸運的冒險也能帶來變態的榮耀。人們總是忽略極有可能發生的相反事件,以成敗論英雄。《雞湯》的商業成功書籍,都是事後解釋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案例——人們渴望解釋,渴望壹種虛幻的確定性,即使是假的,也能“幫助”自己。
“技能錯覺”。在日常股票交易中,買賣雙方分享相同的信息,但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事實證明,頻繁交易是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專家預測的成功率不會比胡亂猜測高,因為他們“放大”了自己的技巧和自信。樂觀是壹把雙刃劍。9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平均水平,但90%的人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低於平均水平。人們渴望堅定自信的專家,他們更受尊重,而謹慎的專家會被指責為“懦弱”、“劣幣驅逐良幣”——大家都“裝懂”。《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曾說過,對環境的不確定性缺乏理解,必然會使行為者承擔本可以避免的風險。
04選擇和風險
不同財富水平的人,對盈虧範圍的敏感程度不同。保險的邏輯是,對於壹定數額的潛在損失,對窮人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但富人可能不在乎,所以願意以犧牲為代價接受窮人的風險厭惡。當面對潛在利益時,人們表現出風險厭惡;但當面臨潛在損失時,人們會表現出風險偏好。在投資中,當盈虧達到壹定程度時,會出現心理效用的鈍化,比如負債高的人,但“負債多了也不至於把他們壓下去。”投資者對於得失的心理效用如下圖所示:
人為什麽會有這些偏好?因為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這是壹種有效的策略:對威脅、進食和交配信號保持敏感,可以提高生存的概率,即使這會帶來焦慮,所以即使在現代,人們也會對負面事件給予更高的權重。所以聰明的投資者不會天天看股市表,因為頻繁虧損比同等價值的收益更痛苦。
稟賦效應。當壹個人擁有壹件物品時,就會高估它的價值,這就很難進行零和博弈的談判。雙方都會認為自己付出的比得到的多,所以吃虧了。只有蛋糕足夠大,籌碼才會變成“得”而不是失,沖突才能減少。
人們的決策權重並不嚴格按照理性的數學期望,而是強烈偏好“從0到1”和“從不確定到確定”的變化,比如買彩票、買保險。人類系統1也關註極其罕見但“高度刺激”的事件,比如恐怖主義。視覺人員高度發達的動物對圖片圖像的表達非常敏感。“壹個裝有65,438+000美元的藍色信封”比“65,438+000”更有吸引力。
框架效果。比較多個選項可以做出更理性的判斷,如果調用“窄框架”只有系統會參與。表情會影響人的情緒,從而扭曲決策。比如“90%存活率”比“10%死亡率”更讓人放心。
兩個自我
體驗自我(當下體驗的效用)和記憶自我(事後回憶的效用)是有區別的,這導致了人們對什麽能讓自己快樂的誤解。比如著名的“峰端定律”。壹方面,人們傾向於記住高峰和結束的經歷,而忽略過程,盡管整體效果可能不高,例如耗時費力的排長隊以獲得吃飯的號碼。
如何獲得快樂?我們應該減少生活中做不開心事情的總時間。壹些案例揭示,人們往往會誤判影響幸福感的因素:癱瘓半年的患者其實和普通人壹樣幸福,但年收入超過7.5萬美元,對幸福感的影響不大。買大件物品不如繼續參加社交活動快樂。
“兩個自我”帶來的錯誤導致人類渴望短暫而強烈的快感而忽略了長流的快樂,比如沈迷於傷害人的毒品和賭博,卻不珍惜溫暖和諧的家庭;害怕短暫的劇烈疼痛卻對漫長而細微的折磨視而不見,比如害怕健康的拔牙和胃鏡,卻忽略了長期的長途通勤和惱人的噪音。
“寫在最後”
這是壹本幫助我們提高決策質量的書-
直覺優先,還是邏輯優先?
直覺決策容易,但往往不準確,甚至可能被他人惡意誤導和利用(如APP中的默認條款);但是壹切都是用邏輯來分析的。雖然細致,但會讓妳失去生活的樂趣,疲憊不堪(比如每次交易都畫不出博弈矩陣)。顯然,無論我們完全采取“想而不想”還是“盡力而為”的策略,我們都會遠離幸福。只有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我們才能在生活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憑直覺行事,比如買菜的時候剝爛葉子,聽到身後的巨響就不由自主地回頭看。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們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進化出來的默認生存策略:獲取資源,繁衍後代,躲避危險。但當涉及到上學、結婚、找工作、城市生活等人生的長遠規劃時,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壹個名字好聽的專業不壹定有前途,壹個看起來順眼的人不壹定真的愛妳,壹份現在炙手可熱的工作不壹定未來可持續,壹個目前欣欣向榮的城市不壹定有持久的基礎。每當我來到人生的這個關鍵時刻,我的建議是付出與事件潛在效用相匹配的決策資源。比如決定接哪份工作的決定,肯定是值得花整整壹周的時間收集信息,采訪業內人士,經過深思熟慮最後得出結論的,而不是隨大流,聽從別人的建議“快刀斬亂麻”。除了這些關鍵時刻,妳可以把妳的行動交給妳的直覺和潛意識,享受安靜輕松的生活。
我相信,在某些時候,如果妳慢慢思考,妳就可以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