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店鎮是壹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原名陡山鋪。因其數十裏桃花,驛站林立,深受中國歷代文人騷客的喜愛,為古兜山鎮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比如蘇東坡的詩“花開如醉,風吹臉不冷”,又比如沈明的詩《陶勇憶》:“桃花客棧春暖,人耕紅星村。樓靜時,水渾過橋。雨歇,鶯移樹,煙販斷魂。成平身經百戰,卻有幾次遊手好閑。”“桃花古帖”、“桃花帖”的美譽由此而得。
楊店的桃花種類繁多,遠近聞名。每當春天雨水充足、陽光明媚的時候,桃花就會開得格外旺盛,幾十朵粉紅色的桃花就像無邊無際的雲朵。每年桃花盛開的時候,這裏都會舉辦桃花節,吸引無數遊客賞花踏春。“桃花古驛”是人們踏春賞花的好去處。
楊店鎮是“龍燈之鄉”。楊店龍燈,孝感稱“楊店高龍”,是孝感第二批、湖北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每年的臘月開始,用竹片紮龍燈、龍身、龍尾、繡龍衣;用彩紙將龍頭、龍尾綁好,將彩色的龍頭、龍身、龍尾連接起來,就成了壹個完整的龍燈。整個龍燈有十三節,龍身由十壹盞竹燈連接,龍頭、龍尾為十三節。正月十二晚上,舉行龍燈開光儀式,正月十三,人們出門,去廟裏,歡呼。每個龍燈穿過楊店狹窄的老街進行活動,每家每戶門前都擺著香案歡迎龍斌。正月十四拜燈籠,每個龍燈在自己的灣內拜群眾,表達新年祝福,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花燈、彩燈;圍觀者跟著龍燈走向各自的港灣。晚上12點,灣內男女老少齊上陣,燒龍燈,叫七彩燈,送上天,伴著鑼鼓鞭炮。
楊店高龍的構圖是竹、木、布、彩紙。龍服壹般由黃、藍、白、紅、黑五種顏色制成,據說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龍燈體內燃著蠟燭,舞龍者按順序適當縮短各節之間的距離,雙手托住龍腳,龍珠在龍頭處壹人指揮,頭尾擺動,猶如巨龍躍起,氣勢巨大,場面壯觀。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如龍出洞、三點壹號、拜四方、下鉆洞、地上翻身、龍倒水等。,而且慢舞時婀娜多姿,抒情;快舞時,奔放、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所用曲牌音樂喜慶優美,藝術感染力強。
2011年7月,楊店鎮被授予“龍燈之鄉”美譽的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東坡閣
東坡閣位於楊店東方村古墩。
據《孝感縣誌》(康熙版)卷十五《逸事·古跡(五)》記載:“東坡亭在縣城東五十裏楊家店,蘇東坡過黃州。後來有壹句‘五年壹夢,南泗州’。如今,亭子廢棄,地址猶存。”據《孝感縣誌》卷壹考證沿革(五)“南齊分州益陽郡南北,孝昌屬南益陽郡。”當時楊店屬孝昌縣管轄,意為“南泗州”。“亭子廢了,地址還在”,地址是楊店鎮南的古碼頭。據專家考古,這裏有“龍山文化”遺存,出土過石器和西周青銅器。相傳古代有壹座“東南廟”,曾是唐宗點兵之地,北宋楊家將的後人在此出家。蘇東坡路過時,桃花遍地開。他與高僧談詩談文,飲酒下棋,在桃花源騎馬。於是,“桃花帖”成了“鬥山店”的別稱。後人在此建亭紀念,但仍有古匾“東坡亭”。2005年,群眾集資2萬元,村姑周琴和丈夫張子洲個人捐資2萬元重修“東坡閣”,並由秦州之父周興澤親自設計指導施工。
2.王娘臺
王娘臺,又名“小子墩”,位於楊店後廟村侯家廟東側。在它被摧毀之前,這裏有壹個又高又寬的土堆。據史料記載,從前有壹座青石碑,臺(丘)上有壹座雨亭。解放前,亭子已不在,20世紀60年代石碑被後人所在的楊家灣人搬回村裏保護。只是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碑文難以辨認。這個土堆在20世紀80年代修高速公路時被取土破壞了,今天只剩下這個遺址。
據《楊氏族譜》(清同治本民國六年)第壹卷《受吾公傳》記載,“(楊)為仆,號以我為準”,“母舍中道生公”,“母亡父亡,商後母才誠。”“我懷念媽媽的辛苦,因為我懷念半路出生的地方,我搭建壹個平臺看著它。從取土到找崗,我向筐和鋤頭低頭,我用衣襟托住土石。我在臺灣待了八十年,做了公卒。”“故市記孝子雲,臺在侯家廟邊,有碑文。”
另據報道,寫“碑文”的人是益友歲(乾隆九年,公元1745),十五進士必傳福柯家。時間在乾隆二十壹年(公元1756),正文約400字。
查《孝感縣誌》,有數百字:“師洋,字以我為準,學生皆在宮中受教。後媽比較兇,家裏人有點不爽,於是怒火轉移到服務員身上,不了了之。石亨跪在烈日和大雪中,乞求幫助,母親感到尷尬。族子數侵仆,或請打官司。時越,“誰是三世以上?其刃與氣同。“當初,我侍候母親生路。母卒,仆躬於地為母臺望風,號高。侯家廟後,仍巍然屹立。”
3.告訴香案
相傳香臺是西南木蘭山香客拜香謝香歸來的地方。它位於十字坡現在的供銷大廈的壹側。當時形成了“日千人拜,夜萬燈”的盛大場面。從古到今,還有壹種說法叫“早上也是壹個楊店,晚上也是壹個楊店”。據說香客無論早晚都要去楊店打鋪,第二天早上在這裏燒香就出發上山了。由此可見,楊店是當年繁華的市場之壹。1,三捏灌溉桶
這是以楊店鎮的地形命名的。
因為楊店鎮地勢東、西、北高,南低,就像用三把簸箕裝滿了壹個桶,寓意著增添財富和幸福。
2、若兩川帶
“兩河”是指楊店河和中甸河(溪流),像兩條飄帶壹樣從鎮上穿過。與“三捏”地形相比,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3.在東亭吹笛子
從前,楊店東街的東坡頂上有壹座玉皇殿,名曰“東閣”。那時候,每天晚上,都有人在玉皇殿裏吹笛子。隨著晚風,簫聲飄揚在楊店鎮上空,格外悠揚,成為楊店鎮動人的壹景。
4.西寺護國
楊店西街北口原來有壹座護國寺,簡稱“西寺”。正殿上方有匾,上書“衣缽永存”。據楊的後人說,廟裏有壹尊銅像,名曰“護國將軍”。侵華日軍侵華時,寺廟被毀,其銅像被楊家後人移至雲峰村沈入池塘保護。不幸的是,現在沒有銅像的蹤跡。
5.施方介紹芮。
楊店鎮的街對面過去有兩座石牌坊。東牌樓是明代嘉靖七年(伍子克)進士楊瑞娣的廣場。《孝感縣誌》卷十二,人物,與陳琳錄《楊瑞傳》。牌坊由八塊寶石砌成,現存的北柱和橫幅上均有上述字跡。根據《楊氏族譜》記載,楊瑞是被人們譽為“六義公”的楊的嫡孫。這座牌樓折射出楊家的繁華。
西牌樓是大媽媳婦雙節廣場。《孝感縣誌》卷四《建測·方表(七)》記載,“夏侯之妻夏懿在天啟,為其妻王所建,在陡山鋪,見存。”青石,玲瓏剔透,橫額“姑冰操”
這座牌樓建於明朝末年,是為了紀念夏侯名節,夏侯名節的妻子夏侯和他的兒媳王。夏邑娶了夏侯的妻子,夏侯生了兩個兒子英圖和英淑。兒子未成年,夏毅因病去世。夏邑死後,夏侯的遺孀撫養了兩個兒子。她還讓英淑當了博士生。夏英淑先娶史,史生壹子。在夏八個月大的時候,石病死了。夏英淑繼續和王結婚。不久,夏英淑再次病逝。從那以後,王就成了寡婦,對他的嶽母夏侯孝順備至,並小心翼翼地撫養她前妻所生的兒子夏。壹直支持他讀書,讓他考取了進士。夏考上進士後,被提拔到河南參與政治。王伺候婆婆,婆婆七十歲才去世。婆婆去世後,王哭完就去夏英淑的墳前嚎啕大哭。她告訴丈夫,她努力伺候婆婆,盡了孝心;我也把兒子養大,讓他出類拔萃。沒想到,她悲痛欲絕,死在了丈夫的墳前。它的正直感是翻天覆地的。後來,皇帝也被這兩個女人的節操所感動,特地任命夏侯、王為夫人,並修建了這座“伯母媳婦雙節牌樓”。
6.顧靖反射月亮
楊店鎮東溪街有兩口古井。這兩口古井都是“六義公”楊挖的“義井”。西固井因為晚上飛馬信使掉井裏被封了。東谷經還在用。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認定為明代。古井映月,令人思古情深,飲水思源,感觸良多。
7.烏鴉在市中心
陽甸人自古追露。“烏鴉忙”是指人們在烏鴉忙的時候來到了市場。隨處可見的雞啼伴隨著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聲,好不熱鬧。
8、印刷晨霜
這裏的“板”指的是“橋板”。這壹幕告訴我們的是,秋天和初春,趕集的人群,種田的農民,上學的學生,路人,在橋面的晨霜上留下了花壹樣的腳印。這是多麽有趣的壹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