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壹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壹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裏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谷穗子,據說以五谷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中元節的飲食壹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中元節——農歷7月15日 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卻在7月14日。據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壹天祭祀祖先,節日就這樣提前了。
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我是知道有中元節的,在文學作品中看過,以為那是流行於黃河流域的民俗,別的地方或許也有這種習俗,但想來總不如黃河流經的地方來得地道。在我的感覺中那天的夜晚總應是霧蒙蒙的,在朦朧中各家的祭祖飯在燭光和香火的映照下顯得十分誘人,在迷霧中孩子們的河燈在沈沒之前也消失了,駛向天國。成人們在幹什麼作品中多沒有提,我想他們多半是在為祖先和孩子們紮河燈然後為他們做飯,這是壹種圓融的場面,鬼節應該是個快樂的節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節習俗是到新加坡以後的事,當然我所了解的不過是新加坡的中元節,壹個與河燈毫無關系的中元節。
元節在新加坡的俗稱叫鬼節,規範來說中元節應該是陰歷的七月十五,因為陰歷七月十五是歲時節令的中元,所以這壹天的節日叫中元節。因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是在陰歷七月十五舉行,壹些地方又把這壹天叫“盂蘭盆節”。佛家對七月十五非常重視,在那壹天要舉行很多活動,"放燈照冥”就是起中的壹個小儀式,這壹儀式傳到民間變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燈。放河燈的目的盡管眾說紛紜,但總是與鬼魂有些聯系,如肖紅在“乎蘭河傳”壹文裏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這壹天若是有個死鬼脫著壹盞河燈,就得脫生’
同佛家的’放燈照冥‘被百姓根據自己純樸的願望吸收改良為民間的放河燈壹樣,中元節跨越了冥界與國界,來到新加坡,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加坡的中元節妳找不到河燈的影子,慶贊中元的時間也從陰歷七月十五壹天擴大為陰歷七月的壹整月。這壹個月人們盡量不動土,不置業,也盡量不出遊,這壹個月的飛機票也是全年低的,壹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出國遊玩。當然信邪的人還是占大多數,新加坡的陰歷七月正是酷暑季節,但不管天氣多熱,泳池裏的人總是稀稀落落的,人們在這壹個月裏會加多壹兩件金飾來避邪,他們也會註意說話,盡量避免說出不吉利的字眼來。小孩子尤其慘,據說小孩子的眼睛特別靈,可以看到些不該看到的東西,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驚嚇,很多父母在七點壹過就把小孩關在家裏。
新加坡人相信陰歷七月壹日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在以後的壹個月裏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陰陽兩界,在這壹天後半晌兒的時候,信的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的草地上插兩根蠟燭,在蠟燭的旁邊再插上三七二十壹根香,把事先準備好的陰幣,佛咒、糖茶之類的供化放在蠟燭的前面,然後點燭焚香拜三拜,祭拜完畢就拿了陰幣,佛咒到焚燒桶去燒。這焚燒桶就是汽油桶把頂蓋去掉,再在側面打幾個洞做成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玩藝兒。焚燒桶的出現是因為政府認為向以前那樣在自家插的蠟燭前直接燒紙太影響衛生又很難清理,於是每年壹到七月政府就會在組屋前擺放些焚燒桶供人們燒紙用。壹些人不能認同自家燒的紙同別人家的混在壹塊兒的觀念,他們只好到雜貨店買專為自家用的小化紙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間受不了燒紙的煙熏火燎,特別是初壹,十五,二十九這三天,空氣中彌漫的是燒紙的味道,天空中飄揚著的是燒紙的灰燼。很多人為此向政府投訴,政府只好勸請大家少燒點,說是叫禮輕情意重。有壹家公司抓住這個商機,研究出新型焚燒桶讓大家試用,據說反應良好,或許明年我們就會用上價值壹千五百新幣的新型焚燒桶了,聽說新產品是箱形,所以應該叫焚燒箱才對。
各家各戶慶中元的時候,壹些華人公司也會集體慶贊中元。公司慶中元的排場要比小家小戶來得大,貢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樣的罐頭,餅幹和水果,講究點的還要畫龍點睛地來只金豬。這些貢品都擺在壹個木制的臺子上,臺子前立著幾根碗口粗細與人齊高的蠟燭與香。讓員工們感到興奮的是,老板點燭焚香除了要鬼兄弟們保佑生意興隆外還要向他們求四個吉數來買彩票。這四個數是全公司***享的,買的時候也有學問,最常見的是順買,到買和通吃,據說中的機會很大,或許鬼兄弟真的有些靈通吧。
最有氣勢的中元慶贊要數社區或小販中心舉辦的,不但有擺貢品,點燭焚香等祭拜儀式,還有唱歌臺與中元節喊標等活動。唱歌臺的主要目的是娛樂鬼兄弟,據說早期的歌臺是唱大戲,現在已改成唱歌,而且多數是流行歌曲。中元節唱歌臺的歌手多是不大出名的,因為有出場費所以競爭很激烈,為了吸引人去看,女歌手往往穿著暴露,有幾個還剃了光頭,男歌手則是長發披肩,緊身褲加網眼衣。盡管歌者用盡法寶,看歌臺的人卻越來越少,不算前幾排留給鬼兄弟的座位,其余的座位也坐不滿,人們似乎越來越無法接受這有些粗糙的歌臺文化。當然也有壹批歌臺發燒友努力地唱著反調,這些人多是上了年紀的,他們會每天翻報紙查看歌臺信息,跟著歌臺跑。不知道有沒有鬼魂跟著歌臺跑,也不知道從大戲改成流行歌曲他們喜不喜歡,但我覺得歌臺的娛鬼成分越來越少,媚人的成分卻越來越多了。
除了歌臺,另壹項值得壹提的活動是中元節喊標。喊標是在祭拜儀式結束,中元宴席吃到壹半的時候進行的。主辦單位會盡量找些演藝界小有名氣的人來喊標,他們的喊標多是義務的,主要是做點善事,順帶著也宣傳宣傳自己。用來喊標的福物多數是被鍍成金色的民間流傳有好彩頭的吉祥物,最常見的是金龍與黃梨,也有匠心獨具的,比如騰飛的金馬上馱個金黃梨叫‘馬上旺來’。福物本身沒有什麽價值,投標者投的就是壹個好彩頭,把福物擺在家裏就等於把好彩頭帶回家裏;福物上也多粘上些幸運數,標得福物的人可買彩票賭賭運氣。至於投標所得的錢,壹部分用來充當第二年中元慶贊的費用,壹部分則捐給仁慈醫院等福利機構,大有人鬼***渡意思。
近年來中元慶贊面對很大問題,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壹代無法接受這種盡管土氣卻很有民族風味的文化,中元慶贊後繼無人。其次,有些人突然間無法忍受燒紙的煙熏與歌臺,喊標的噪音,頻頻向政府投訴。政府似乎也很買這些人的賬,在不斷改進焚化桶的同時,今年還明令慶贊活動必須比往年提前半個小時於十點半前結束。由於活動提前結束,使歌臺發燒友們不能盡興,投標所得的款項也大大縮水,除去第二年慶贊中元所必須的款項,捐給福利機構的已所剩無幾。這讓人有點人不如鬼的感覺,但七月是他們的節日,活人只好退讓了。
我在新加坡已渡過五個中元節,開始的時候很好奇,甚至有些恐懼,漸漸地反到喜歡上這個節日,還學著新加坡人的樣燒紙祭拜,希望過世的父親會到新加坡來過這個節。鬼魂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離別,尤其是陰陽之間的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