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元節是在8月8日 (也是中國男子節 立秋 星期二)
請妳參考:
/list/wannianli.htm
------------------------------------------------------------------------------------------------------
中元節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壹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壹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壹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余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壹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壹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壹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麽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壹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壹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壹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壹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壹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
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壹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壹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壹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
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壹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壹說:「中元前壹日,即買練葉(壹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壹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壹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壹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壹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壹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原義是解倒懸,傳說佛的徒弟目健連,苦於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麼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依佛教儀軌,四月中開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間不準外出,七月十五日結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來接受信眾布施,所以有此壹說。中國佛教徒為之造出《盂蘭盆經》宣揚其事,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這樣壹來,中元節的特點,是道佛兩教之義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遠近聞名。劉仲宇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擡到暑三日,這叫“城隍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臺呂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中元節
七月歌臺
在華人民間的傳統習俗裏,中元節是個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日子,家家戶戶必大事慶祝壹番。
每逢農歷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采、設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壹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慶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壹座組屋,或街道為中元節普度單位;市普以巴剎、小販中心、購物中心、商店為主體;至於廟宇,不庸致疑。
在我國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廠和工業大廈,壹般都有普度組織。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慶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場也十分講究,壹些民間組織或公司的中元會也紛紛成立,從這種趨勢來看,這個華人傳統習俗,在本地是壹年盛似壹年。
在新加坡,壹般的市普、街普都會拜祭大燭大香,壹排壹排的排開去,有的高十幾二十英尺,很是壯觀。
在祭棚內,還請糊紙店糊壹尊身長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臉獠牙,異常怕人,放在布棚裏供奉,面前燒三條大香,兩條大燭,祭禮的方式或葷或素,愈多愈妙,有燒豬、雞、鴨、白米包、水果、罐頭、糖、油、鹽、素食品等家禽肉食類,幹糧雜果、素食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繽紛壹片。
至於廟普又有的不同,廟普內設有祭壇,中央掛著“盂蘭盆會”或“三宮大帝”的大鏡子壹面,至於神桌上,則置有三個鬥燈、神像、香爐。鬥燈內盛有白米、古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涼傘及點燃的煤油燈,古人相信這樣可避邪。
祭壇前的長桌上,則供奉牲醴,及用面粉為材料,捏造成飛禽走獸、魚蟹水族類及其他供應品,極盡豐盛之能事。
投標福物花樣繁多
除了祭品外,這些地方性組織的普度會上,還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會組織的會員及熱心人士的捐贈,花樣繁多,有神像、俗稱“烏金”的火炭、米桶、撲滿元寶、大彩票、發糕、酒、電器用具、兒童玩具,應有盡有。
拜祭過後,免不了的便是進行精采的投標福物了,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壹。
投標時多由爐主出馬,聲似洪鐘地把出標人的價錢喊出,總聽見宴席間,這裏、那裏、壹時高喊出價標福物的聲音,比起彼落,好不熱鬧,而出價者也十分闊氣,因為壹般人相信,“標”壹件東西可帶來壹些財氣,所以大家十分慷慨開價,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會的負責委員,都會把這筆開標的可觀款項,拿來充為慈善基金,或會員的福利基金,同時,也可為下壹年的中元會活動,做好準備金,如請歌臺或地方戲曲助興。
中 元 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壹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壹,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壹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壹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壹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余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壹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壹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壹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麽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壹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壹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壹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壹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壹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 元 節
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為圖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別是晉北人民又把它改稱為面塑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我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後,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與道教相抗衡,佛教確定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佛教提倡慈悲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個月裏,佛教儀規禁止僧尼外出,說是外出容易傷害草木蟲蟻,要求僧尼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佛教傳到我國以後,根據我國的季節變化,規定安居期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來又依據經書產生了“目犍連救母”的佛教傳說故事。大意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裏受苦受罪,慘不忍睹。使盡壹切辦法相救,均告失敗,只好求助於佛祖。釋迦牟尼解釋說,其母生前罪業頗大,非壹人之力可救,告訴目犍連要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好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借助眾僧之力,才可使其母親解脫苦難。目犍連遵囑照辦,果然湊效。這種佛教活動,被稱為盂蘭盆會。盂蘭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意為倒懸,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漢語,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蘭盆即指這樣的佛教活動,可以解脫先亡人的倒懸之苦。
我國佛教借助儒家傳統的“孝親”禮俗,將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揚佛法的“孝親節”。不僅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間的普遍歡迎,因而對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動影響也最大。
五臺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舉辦盂蘭盆會,念經超度亡靈。周圍壹些信教群眾要到寺廟擺供、響炮、祈禱,為祖宗贖罪,祝亡人解脫。
在民間,家家要上墳祭奠祖宗。
晉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壹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晉北地區上墳祭奠祖宗,喜用饃饃,面粉制作,圓形,中間點壹個紅點。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裏挽幾棵谷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面人壹尊。節後移置房頂,根朝裏,谷穗露在外面,稱為揀麻谷。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谷豐登。然而供奉面人的儀規,分析起來,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跡。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壹只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壹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壹人持禪杖,象征目犍連。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沈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壹切都是良好的祝願。
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裏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壹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七月十五日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壹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壹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現在已經不那麽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壹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壹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壹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中元節與酒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我國古代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道教出現以後,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地官、水官、並將“三元”與“三官”相配,說上元天官生日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設壇醮祭。道教和佛教,在這天的活動,都是具體的規定和做法。民間的祭奠,則相對較自由,供品唯恐不夠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間的節日。北齊的時《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盂蘭盆節。有的書中說,中元節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兒童們玩著紙紮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註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中元節
我是知道有中元節的,在文學作品中看過,以為那是流行於黃河流域的民俗,別的地方或許也有這種習俗,但想來總不如黃河流經的地方來得地道。在我的感覺中那天的夜晚總應是霧蒙蒙的,在朦朧中各家的祭祖飯在燭光和香火的映照下顯得十分誘人,在迷霧中孩子們的河燈在沈沒之前也消失了,駛向天國。成人們在幹什麼作品中多沒有提,我想他們多半是在為祖先和孩子們紮河燈然後為他們做飯,這是壹種圓融的場面,鬼節應該是個快樂的節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節習俗是到新加坡以後的事,當然我所了解的不過是新加坡的中元節,壹個與河燈毫無關系的中元節。
元節在新加坡的俗稱叫鬼節,規範來說中元節應該是陰歷的七月十五,因為陰歷七月十五是歲時節令的中元,所以這壹天的節日叫中元節。因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是在陰歷七月十五舉行,壹些地方又把這壹天叫“盂蘭盆節”。佛家對七月十五非常重視,在那壹天要舉行很多活動,"放燈照冥”就是起中的壹個小儀式,這壹儀式傳到民間變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燈。放河燈的目的盡管眾說紛紜,但總是與鬼魂有些聯系,如肖紅在“乎蘭河傳”壹文裏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這壹天若是有個死鬼脫著壹盞河燈,就得脫生’
同佛家的’放燈照冥‘被百姓根據自己純樸的願望吸收改良為民間的放河燈壹樣,中元節跨越了冥界與國界,來到新加坡,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加坡的中元節妳找不到河燈的影子,慶贊中元的時間也從陰歷七月十五壹天擴大為陰歷七月的壹整月。這壹個月人們盡量不動土,不置業,也盡量不出遊,這壹個月的飛機票也是全年低的,壹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出國遊玩。當然信邪的人還是占大多數,新加坡的陰歷七月正是酷暑季節,但不管天氣多熱,泳池裏的人總是稀稀落落的,人們在這壹個月裏會加多壹兩件金飾來避邪,他們也會註意說話,盡量避免說出不吉利的字眼來。小孩子尤其慘,據說小孩子的眼睛特別靈,可以看到些不該看到的東西,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驚嚇,很多父母在七點壹過就把小孩關在家裏。
新加坡人相信陰歷七月壹日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在以後的壹個月裏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陰陽兩界,在這壹天後半晌兒的時候,信的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的草地上插兩根蠟燭,在蠟燭的旁邊再插上三七二十壹根香,把事先準備好的陰幣,佛咒、糖茶之類的供化放在蠟燭的前面,然後點燭焚香拜三拜,祭拜完畢就拿了陰幣,佛咒到焚燒桶去燒。這焚燒桶就是汽油桶把頂蓋去掉,再在側面打幾個洞做成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玩藝兒。焚燒桶的出現是因為政府認為向以前那樣在自家插的蠟燭前直接燒紙太影響衛生又很難清理,於是每年壹到七月政府就會在組屋前擺放些焚燒桶供人們燒紙用。壹些人不能認同自家燒的紙同別人家的混在壹塊兒的觀念,他們只好到雜貨店買專為自家用的小化紙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間受不了燒紙的煙熏火燎,特別是初壹,十五,二十九這三天,空氣中彌漫的是燒紙的味道,天空中飄揚著的是燒紙的灰燼。很多人為此向政府投訴,政府只好勸請大家少燒點,說是叫禮輕情意重。有壹家公司抓住這個商機,研究出新型焚燒桶讓大家試用,據說反應良好,或許明年我們就會用上價值壹千五百新幣的新型焚燒桶了,聽說新產品是箱形,所以應該叫焚燒箱才對。
各家各戶慶中元的時候,壹些華人公司也會集體慶贊中元。公司慶中元的排場要比小家小戶來得大,貢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樣的罐頭,餅幹和水果,講究點的還要畫龍點睛地來只金豬。這些貢品都擺在壹個木制的臺子上,臺子前立著幾根碗口粗細與人齊高的蠟燭與香。讓員工們感到興奮的是,老板點燭焚香除了要鬼兄弟們保佑生意興隆外還要向他們求四個吉數來買彩票。這四個數是全公司***享的,買的時候也有學問,最常見的是順買,到買和通吃,據說中的機會很大,或許鬼兄弟真的有些靈通吧。
最有氣勢的中元慶贊要數社區或小販中心舉辦的,不但有擺貢品,點燭焚香等祭拜儀式,還有唱歌臺與中元節喊標等活動。唱歌臺的主要目的是娛樂鬼兄弟,據說早期的歌臺是唱大戲,現在已改成唱歌,而且多數是流行歌曲。中元節唱歌臺的歌手多是不大出名的,因為有出場費所以競爭很激烈,為了吸引人去看,女歌手往往穿著暴露,有幾個還剃了光頭,男歌手則是長發披肩,緊身褲加網眼衣。盡管歌者用盡法寶,看歌臺的人卻越來越少,不算前幾排留給鬼兄弟的座位,其余的座位也坐不滿,人們似乎越來越無法接受這有些粗糙的歌臺文化。當然也有壹批歌臺發燒友努力地唱著反調,這些人多是上了年紀的,他們會每天翻報紙查看歌臺信息,跟著歌臺跑。不知道有沒有鬼魂跟著歌臺跑,也不知道從大戲改成流行歌曲他們喜不喜歡,但我覺得歌臺的娛鬼成分越來越少,媚人的成分卻越來越多了。
除了歌臺,另壹項值得壹提的活動是中元節喊標。喊標是在祭拜儀式結束,中元宴席吃到壹半的時候進行的。主辦單位會盡量找些演藝界小有名氣的人來喊標,他們的喊標多是義務的,主要是做點善事,順帶著也宣傳宣傳自己。用來喊標的福物多數是被鍍成金色的民間流傳有好彩頭的吉祥物,最常見的是金龍與黃梨,也有匠心獨具的,比如騰飛的金馬上馱個金黃梨叫‘馬上旺來’。福物本身沒有什麽價值,投標者投的就是壹個好彩頭,把福物擺在家裏就等於把好彩頭帶回家裏;福物上也多粘上些幸運數,標得福物的人可買彩票賭賭運氣。至於投標所得的錢,壹部分用來充當第二年中元慶贊的費用,壹部分則捐給仁慈醫院等福利機構,大有人鬼***渡意思。
近年來中元慶贊面對很大問題,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壹代無法接受這種盡管土氣卻很有民族風味的文化,中元慶贊後繼無人。其次,有些人突然間無法忍受燒紙的煙熏與歌臺,喊標的噪音,頻頻向政府投訴。政府似乎也很買這些人的賬,在不斷改進焚化桶的同時,今年還明令慶贊活動必須比往年提前半個小時於十點半前結束。由於活動提前結束,使歌臺發燒友們不能盡興,投標所得的款項也大大縮水,除去第二年慶贊中元所必須的款項,捐給福利機構的已所剩無幾。這讓人有點人不如鬼的感覺,但七月是他們的節日,活人只好退讓了。
我在新加坡已渡過五個中元節,開始的時候很好奇,甚至有些恐懼,漸漸地反到喜歡上這個節日,還學著新加坡人的樣燒紙祭拜,希望過世的父親會到新加坡來過這個節。鬼魂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離別,尤其是陰陽之間的離別。
中元節
中元節——農歷7月15日 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卻在7月14日。據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壹天祭祀祖先,節日就這樣提前了。
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