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帶有彩票性質的活動始於民間,1880年前後,杭州劉學詢在北京會試時發行“闈姓”,其規則是,將應試者每人的姓印在紙上,定價出售,由購買者填選中榜者的姓,發榜後,按猜中的多少依次獲得頭、二、三等彩。科舉未廢時,“闈姓”風行於廣東。光緒初年還抽“闈姓”捐以助軍餉。
我國最早正式發行的彩票,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批準發行的“湖北簽捐票”。此後,浙、皖、魯、豫、湘、甘、粵等省相繼發行了各省的彩票。民國初年,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曾明令禁止發行彩票。民國7年,即1918年以後,各省督軍發行各種以“善後”、“濟實”。“慈善”為名的彩票,此業又遍布全國,如“湖北軍事善後有獎義券”、“湘賑慈善救濟券”、“浙江紹蕭塘工券”、“山東興業票”、“中華利濟票”、“博山玻璃票”以及“呂宋發財票”、舊上海跑馬廳的“香擯票”等等。
1933年5月,國民黨中央政府發行了“航空公路建設獎券”。第壹次發行之初,國民黨政府公布了《航空公路建設獎券條例》,規 定“國民政府為籌集發展航空築路經費起見,每年發行不記名獎券 4次,每次50萬張,每張售價計‘國幣’10元……”;還規定“每次發行所收券款,由國民政府提出50%,內除發行及辦公費及代銷手續費外,概充發展航空及築造公路經費。其余50%作獎金,其等 級分配如下:壹等獎壹張,獨得洋50萬元;二等獎二張,各得洋10萬元,***20萬元;……總***中獎50645張,***計249910元”。以後國民黨中央政府還發行了“黃河彩票”等。
另外,浙江省政府曾於1929年發行“西湖博覽會有獎遊券”;上海市政府還發行了“珠寶獎券”、“房屋獎券”等。
新中國的彩票事業,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隨著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人發展,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老人、殘疾人和社會貧困者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孤寡老人、孤兒的生活狀況更趨困難。國家和地方財政已拿不出更多的錢增加這方面的開支,集體籌資渠道也不敷應用。就我們收集到100多個國家的情況看,可以說,目前世界各國都為 發展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而發行彩票,其中包括原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向社會發行彩票集資興辦福利事業便順理成章。
1987年6月3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募委”)在京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 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第壹家彩票經營、管理機構。該委員會以團結各界熱心社會福利事業的人士,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籌集社會福利資金,興辦殘疾人、老年人、孤兒等福利事業和資助有 困難的人為宗旨。其任務是統壹組織、規劃和實施有獎募捐工作,分配、管理籌集的社會福利資金。舉辦重點示範性的社會福利和康復項目,組織開展社會福利有獎募捐的宣傳活動,呼籲社會各界關心社會福利事業,動員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