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這種不良習慣被稱為退化性問題行為,是由各種心理問題或障礙引起的。這樣壹來,會對孩子的心理,尤其是性格產生不良影響,容易形成抑郁、意誌薄弱、心胸狹窄、懦弱等不良人格品質,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童年常見的不良行為有自私、任性、說謊、偷竊。壞習慣包括:吮手指、咬指甲、口吃、偏食。
這些不良行為和習慣嚴重阻礙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給家庭和他人帶來了困擾。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壹下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產生原因以及改正方法。
有個男生叫燕燕,特別任性。“我不要,我不要,我就是不要!”下雨了,無論媽媽怎麽勸,燕燕就是不肯帶雨具出去玩,這是他壹貫的性格。
而周日本來是壹個快樂的日子。燕燕的小表弟果果在地區兒童畫中得了個獎,那是他八歲生日。爸爸媽媽帶著燕燕去祝賀,還送了表哥壹盒裝飾精美的毛筆。沒想到,這讓燕燕很吃醋,堅持要媽媽馬上給他買壹盒壹樣的刷子,否則不吃。燕燕的任性讓媽媽很不高興。
任性的原因
孩子任性的具體原因是太寵孩子,甚至是撒嬌,聽話。
孩子的任性脾氣大多是因為平時家庭教育的原因,尤其是爺爺奶奶的父母。因為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寶貝,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總是陪在孩子身邊,什麽事都替孩子做。結果發展到了成年人控制不了的程度。
任性是兒童常見的道德問題行為。任性的孩子缺乏自律,要遵從自己的意願,如果做不到,就要抗拒或抵制大人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停止對他們的保護,立即對他們進行心理發展教育。
如何糾正任性
首先要對孩子任性的行為嚴格要求。有些父母沒有對小孩子的任性給予應有的重視。他們覺得孩子任性沒多大關系,有的甚至覺得這是聰明的表現,在外面就不用吃虧了。要知道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有些從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對父母的教育和勸說充耳不聞,甚至完全不理會父母。
要防止孩子太任性,壹定要避免溺愛。父母的溺愛是孩子任性心理和行為發展的溫床。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和糾正孩子任性的心理和行為,家長對待孩子的各種要求應做到:壹是把握原則,嚴格區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第二,壹定要把握分寸,即使是合理或正義的,也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適度滿足,切忌順從。
應該始終如壹地管教孩子。孩子任性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往往是基於對父母弱點的利用。平時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孩子也是在試探父母,了解父母的弱點。大部分孩子在4歲左右就能感受到家庭中微妙的人際關系,比如是父親說了算還是母親說了算,應該讓誰去買玩具,犯了錯應該請求誰的原諒等等。
面對孩子的任性,要冷靜處理。應該采取壹些策略來教育任性的孩子。當孩子任性哭鬧時,大人不要立即回應,應該采取不理睬或冷淡的態度。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的任性行為發生時,不要去理會他,不要做出任何強化反應,而是轉身不理他,或者把孩子留在房間外面,讓他壹個人在那裏攻擊,直到他發現自己的任性表現不起作用,感到厭煩或厭倦。
“這些彩球是我的。它們都是我的。我先帶來的。誰都不能動!”四歲的陳晨壹邊喊著,壹邊拼命地用手和胳膊保護著她面前的許多五顏六色的球。
“我也想玩。我想拍幾張。”真的袖手旁觀和說。
“不!妳不能玩,我要所有的彩球,妳壹個也不能拿!”陳晨早上臉紅了。
“怎麽回事?”老師走過來,推開陳辰保護彩球的胳膊,小聲說:“早上好,這麽多彩球,給真理。”
“不要給他!”陳辰叫道:“這些都是我的!”
老師很生氣,但也無能為力。
自私的原因
自私是幼兒常見的問題行為。自私的孩子除了最直接的特征“拒絕給別人食物”、“拒絕把玩具或學習用品借給別人”之外,還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自私、占有欲強,不僅想保護自己的東西,還經常搶奪、拿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個人主義嚴重,缺乏同情心和集體意識;心胸狹窄,事業心差,斤斤計較,愛談條件;不合群、孤僻、孤僻、多疑等。
孩子之所以自私,是因為作為獨生子女的特殊性。因為他是家裏的獨生子,融合了父母的愛,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如果妳周圍的環境不好,孩子的自私就更容易發生。
不要小看孩子自私的行為,要知道自私是萬惡之源。如果孩子自私的心理任其發展,那麽長大後就會計較個人得失,損害他人利益,豐富公眾利益,漠視公共道德,而以權謀私,誣陷他人,鋌而走險。所以孩子自私的心理和行為壹定要及時糾正。
正確糾正自私的行為
想要糾正孩子的自私行為,就不要壹味的縱容孩子。孩子的自私主要是後天養成的,自私心理的根源來自家庭的溺愛和溺愛。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所以,克服自私的關鍵是消除父母對孩子過度支持、過度保護和“順從”的現象。
父母的榜樣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和持久的,所以父母的首要任務是為孩子樹立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要先人後己,樂於助人,用實際行動教育和影響孩子。如果妳在家裏買了好吃的先送給長輩,妳願意把心愛的東西借給朋友,主動幫助鄰居解決生活困難或者用電影、電視、童話、故事等作品中的相關例子教育孩子。
珂賽特出去了,不壹會兒就拿回來壹張漂亮的貼紙,上面有令孩子們著迷的“蜘蛛俠”形象。
“唐珂,妳從哪兒弄來的貼紙?”媽媽插話了,因為她知道孩子剛才出門什麽都沒帶。
“那是...它是...美美給我的。”珂珂的眼裏閃過壹絲不易察覺的恐慌。
“妳不能只要求別人的東西,”他媽媽故意啟發他。“好孩子,告訴他媽媽……”
“我在地上撿的。”珂珂改口說道。
“把妳發現的東西交給老師。明天上幼兒園的時候,妳要當著媽媽的面交給老師。”母親繼續考驗他。
“不!媽媽...我是……”珂賽特更加難過了。
到底是怎麽回事?原來,唐珂剛剛在附近的商店買了它。她撒謊是因為她媽媽不讓她亂花錢。
說謊的原因
有的孩子為了得到朋友和大人的關註而撒謊,在謊言中夾雜壹些搞笑的詞語,或者為了吸引眼球而創造壹些奇怪的詞語,有的還繪聲繪色地說出自己好像真的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這種情況多見於沒有朋友,或者父母不夠關心,在群體中不被註意,缺乏真實感的孩子。
有些父母對他們的孩子非常嚴格。他們只要發現自己做錯了,就會狠狠揍他壹頓。即使孩子承認了錯誤,錯誤本身也不能被原諒。所以下次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會很害怕,不得不去編造或者隱瞞,企圖欺騙他。
成年人對孩子的謊言非常敏感。撒謊通常被認為是最糟糕、最不能容忍的行為。經常聽到壹些家長在說: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學會撒謊,編造謊言騙人。真的很讓人擔心。所以,面對撒謊的孩子。成年人和老師要言行端正。讓孩子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幫助改掉說謊的不良行為。
如何讓孩子改掉說謊的習慣?
要糾正孩子說謊的心理,首先要鼓勵孩子認識到錯誤。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做了錯事,往往因為害怕懲罰而不敢承認。父母要鼓勵孩子勇敢地承認錯誤,讓他覺得承認錯誤不會受到懲罰。
不管他的過錯有多大,只要他說了實話,就應該原諒他,以後不要輕易重提舊事,這樣孩子的恐懼感就能消除。
家長要明白,體罰並不能教育孩子誠實,更不能糾正孩子說謊。因為在恐嚇、責罵、棍棒的威脅下,孩子覺得說真話會受到懲罰,所以不得不用謊言這個武器來“自衛”。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是被大人逼著撒謊的。
進壹步糾正孩子的說謊心理,用愛與和諧去影響他們,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家庭關系、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對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質、防止孩子說謊也有很大的作用。
“老師,小宇把我漂亮的文具盒拿走了!”齊家向老師抱怨。
“是真的嗎?”老師決定調查真相。
可是老師壹問小玉,他就把書包緊緊抱在懷裏,矢口否認:“我沒拿!”"
“那讓我看看妳包裏有什麽,好嗎?”老師溫和地說。
“不!我沒拿,書包裏什麽都沒有。”小宇盡力維護著書包,抱得更緊了。
當老師用盡全力打開書包時,壹個漂亮的鉛筆盒被拉了出來。
小雨哭了。
盜竊的原因
是什麽原因導致孩子偷竊?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孩子強烈的占有欲。占有欲使壹些孩子對壹件物品產生強烈的喜歡,但這種強烈的心理需求是無法通過正當手段得到滿足的。比如看到別人有令人羨慕的新玩具或其他物品,自己向別人索要的欲望被拒絕,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就采取這種無法接受的手段來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孩子偷竊的不良行為是由強烈的占有欲造成的。本質上是壹種不道德的問題行為。如果沒有得到早期正確的教育。兒童很容易走上非法道路。
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偷竊行為,區分孩子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偷竊。因為。當孩子偶爾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武斷地說這是盜竊。也不能視為道德品質的問題。
如何控制盜竊?
孩子的道德知識和判斷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所以對孩子偷竊行為的教育應該著重於讓他明白為什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家長的正面教育應該從問孩子“妳為什麽偷別人的東西?”如果是因為“那東西好玩,而妳沒有,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通過正當渠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是因為“別人偷了我的東西”,父母可以引導他分析:如果大家互相報復,偷了別人的東西,社會生活會是什麽樣子?
如果孩子“感覺不壞”,家長可以督促他站在被偷竊者的立場,考慮自己的行為,從而知道自己的行為為什麽不好,應該受到譴責。
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對孩子提出壹些具體的道德要求,督促孩子遵循。這種教育通常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還有壹點就是誘發孩子的罪惡感。這種方法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偷竊行為對受害者的惡劣影響,通過對受害者處境的同情,讓孩子產生負罪感,找回自己的良心,從而積極改正自己的錯誤。
有個男孩叫壯壯,6歲多了,經常津津有味地吮吸大拇指。無論是聽故事還是玩遊戲,他只要空手就把大拇指放在嘴裏,像棒棒糖壹樣吮吸,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
他的大拇指經常被唾液浸泡,皮膚布滿皺紋,指關節長滿厚厚的繭,吮吸傷口發炎。每當他把大拇指放進嘴裏的時候,他的臉上都會露出無憂無慮的快樂表情。
吮吸拇指的不良原因
吸吮拇指對某些孩子有自我安慰的心理作用。這些孩子往往會通過吮吸大拇指來尋求壹種“嬰兒般的快樂”,例如,緩解自己的情緒不適或孤獨、無聊或恐懼等缺點,並在嬰兒期用這種行為來安慰自己。
為了糾正孩子吮吸大拇指的問題行為,必須找到孩子的心理癥結,采取適當的心理治療。我們不能倉促行事。
吮拇指,首先是嬰兒吮吸母親乳頭、吃奶的本能行為的衍生動作。家長要註意教育方式,對這種行為要有善意的態度。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反復表現要有耐心,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恐嚇、辱罵或嘲笑。
如何改掉吮拇指的習慣
想要徹底改掉吮吸大拇指的壞習慣,就必須滿足孩子被愛和被關註的需求,讓孩子有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比如和孩子交流感情,進行皮膚接觸;經常和孩子玩遊戲,帶他們去玩;睡前給孩子溫暖,讓他快樂平和地入睡。
在帶孩子去壹個新的、不熟悉的環境之前,要註意提前向孩子介紹相關情況,講解相關註意事項,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另壹個有效的方法是讓妳的手閑著。有吮吸拇指習慣的孩子,壹旦手閑下來,就會把拇指放進嘴裏。所以在矯正初期,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更多合適的玩具和場所,引導他多做壹些合適的手工活動,或者鼓勵他盡量多和孩子玩,讓他的手沒有閑著的機會。
對於愛吮大拇指的孩子,要加強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在糾正孩子時,要註意教育方式,態度要和藹,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反復要有耐心,不要大聲喊叫、威脅或打罵。當孩子在矯正過程中取得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強化正確行為。
在課堂上,老師說:“堯堯,站起來回答這個問題!””壹陣沈默之後,堯堯臉紅了,慌慌張張地站了起來。
老師用慈祥的目光看著他,建議他不要著急,慢慢想,然後再說。誰知道堯堯不由自主地把手指放進嘴裏,咬著指甲。
外面陽光溫暖,十幾個孩子排著隊玩集體跳繩。只有堯堯站在壹旁,看著大家玩,咬著自己的手指甲。
咬指甲的原因
咬指甲是壹種討厭又不衛生的習慣,父母對此極其反感。有些家長經常為此訓斥孩子,甚至采取各種懲罰措施。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咬指甲的不良行為越來越嚴重,讓家長頭疼焦慮。
這是因為這些家長不明白孩子咬指甲的原因,沒能“對癥下藥”。孩子咬指甲的行為往往是從吮吸拇指的動作發展而來,喜歡咬指甲的孩子往往有吮吸拇指的習慣。孩子咬指甲的心理原因類似於吮吸拇指:是壹種發泄內心緊張,擺脫孤獨無聊的方式。
所以,糾正孩子咬指甲的問題行為,必須準確把握其內在心理原因,對癥下藥。具體可參考“吸拇指”中的相關內容。
壹個叫鸚哥的女孩,在壹個假日,去郊區玩,回來的時候忘記了路。正好有路過的阿姨從對面過來。她想說“阿姨,妳知道北苑怎麽走嗎”,但因為口吃,最後還是說了壹句“阿姨,妳知道北怎麽走嗎?”
“不知道,妳不是朝北嗎?真是個孩子。”阿姨生氣的說了壹句就走了。
鸚哥獨自站在路中間,既尷尬又惱火。
口吃的原因
口吃是壹種語言障礙,有三個主要原因。從生理上講,兒童口吃與某種大腦功能障礙有關,尤其是語言神經末梢的缺陷。也可能是壹種與發音、語言理解甚至讀寫密切相關的神經系統障礙。此外,患有腦部感染、口腔損傷以及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的兒童也容易口吃。
童年的負面心理影響是兒童口吃的主要原因。大量事實表明,兒童口吃是由驚嚇、嚴厲的申斥或懲罰、環境的突然改變、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心理氛圍等因素引起的恐懼、焦慮和憤怒的結果。
孩子的心理特點之壹就是模仿性強。壹些孩子認為口吃很有趣。出於好奇和貪玩,他們故意模仿口吃患者的語言,造成了自己的語言口吃習慣。
口吃,俗稱口吃,是兒童常見的語言障礙。據統計。約10%的孩子有口吃,男孩比女孩多2~4倍。但50% ~ 80%的口吃兒童會自愈,9歲以後很少出現口吃,只有不到1%延續到青年或成年。
如何糾正口吃
口吃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礙,如回避集體活動、沈默寡言、孤僻、害羞、膽小、自卑等。,而且有時容易激動,情緒不穩定,敏感,恐懼,焦慮,這些都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流,給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壹定的困難。
糾正口吃壹般有四個簡單的步驟。第壹步是道義支持。給孩子安排壹個口吃的環境,然後治療師馬上模仿他的口吃,並向他解釋這不是嘲笑他,而是讓他有口吃的感覺。
第二步,了解與口吃相關的因素,比如孩子在什麽情況下、什麽情緒下容易口吃,口吃通常有哪些表現,人們對孩子口吃的反應如何等等。然後盡量減少或避免這些不利因素。
第三步,系統脫敏療法。安排口吃兒童在自然環境和不同恐懼程度下練習說話。比如先和熟人朋友聊,再逐漸和陌生人聊。鼓勵他回答,說服他能答好。
最後,用正強化法糾正負伴隨作用。父母可以在家裏用壹些簡單的方法訓練孩子。比如通過唱歌教孩子說話,訓練孩子的節奏感和力量感。對於已經識字的孩子,讓他在讀單詞的時候壹個字壹個字的大聲朗讀,等等。
有壹個偏食的女孩,才5歲。她父母經商,家境富裕。但是父母整天忙著做生意,顧不了家,所以女孩從小就被奶奶照顧。
奶奶怕孫女吃不了母乳,影響發育,就想盡辦法給她做點吃的。聽說大蝦營養豐富,奶奶讓兒子每周買壹袋放在冰箱裏,讓孫女每餐都能吃到大蝦。
有時候奶奶壹邊餵孫女,壹邊說“大蝦營養健康”,勸她多吃點。這樣時間長了孫女就會養成不吃蝦的毛病,會哭。
偏食的原因
孩子的很多偏食習慣都是受父母不良習慣的影響。有些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孩子也會跟著說,愛這個不愛那個。有些父母很少或從不購買某些食物,因為他們不喜歡這些食物,甚至在看到別人吃這些食物時表現出厭惡。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偏食。
有些家長壹心壹意期望孩子長得壯壯的,總是盡可能給孩子買些有營養的肉,幾乎每頓飯都有。久而久之,孩子拒絕吃沒有這種肉的東西。
偏食俗稱挑食,即對自己喜歡的食物毫無節制。拒絕所有妳不喜歡的食物。3歲以上的孩子容易偏食。主要是這個時期人的口味開始分化。我對壹些經常吃的食物有特別的偏好,但對為了身體發育而少吃或添加的食物缺乏經驗。所以是拒絕接受的心理造成的。
如何糾正孩子的偏食
糾正孩子的偏食行為要掌握適當的技巧。俗話說“饑不擇食”。饑餓會增強兒童對食物的需求。只要孩子真的餓了,就可以吃平時連看都不看的食物。所以饑餓療法對於治療孩子的偏食習慣是有效的。
壹般可以采取兩種方法:壹是當孩子因為沒有特別喜歡的食物而拒絕進食時,大人會“毫不留情”地放過他們,同時大人自己也要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吃,吃完後把食物收拾好,若無其事,直到孩子哭喊說餓了,再讓他吃原來的食物。
二是通過遊戲、戶外運動、旅遊等增加孩子的活動。,使他們感到饑餓。
用系統脫敏的方法,可以讓孩子逐漸習慣壹些不喜歡的食物的味道,然後逐漸過渡到吃壹點,直到可以正常進食。
改善飲食環境也能很好的治療兒童偏食。孩子壹起吃飯很少偏食,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在壹起有說有笑,還因為壹個人吃飯更有趣。當不吃蔬菜的孩子偶爾吃了壹點蔬菜,要馬上表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