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80後大多已經超過了35歲,除了工作領域、交際圈固化之外,很多單位對他們並不友好,這也是導致這壹人群不願跳槽的原因。
我們差不多是從23歲左右開始工作的,普通人壹生的工作時間大約是35年,也就是說,我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
儒家思想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即在三十歲左右要確定自己的誌向,以此安身立命,四十歲就不再感到迷茫,知道自己要如何度過自己的壹生,而這壹切的前提其實是不到60歲的人均壽命(我國古代)。
當下社會,年齡不再是禁錮壹個人發展的牢籠。
在成年心理學(adult psychology)研究領域,人類成年前期標準定位是18-35歲。
即在35歲之前,我們往往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在35歲之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趨向全面,身體素質也接近巔峰,心智趨向成熟,相比於20歲的青澀稚嫩,這個年齡更是黃金時段。
所以,在人類壽命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束縛我們個人發展的不再是年齡,而是我們自身對年齡的態度。很多企業對待35歲以上人群不友好通常只是壹種固化的篩選機制,對於真正有能力的人,企業從不會以年齡作為硬性標準。
下面是對於35歲以上人群的職業生涯建議,建議大家在兩個方面進行自我完善。
明確規劃自我發展哈佛大學教授曾經對壹群背景、條件大致相同的人做過分組實驗,其中27%的人沒有明確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標,只有3%的人有明確且清晰的長期目標。
在經過長達數十年的跟蹤記錄後發現,那3%的人普遍取得了更高的社會成績,他們進入了上流社會,而那10%有短期目標的人往往可以安穩地生活,剩下的人幾乎處於社會的中下階層。
於是,教授得出了初步結論:明確且清晰的長期目標對個人發展至關重要。
對於很多35歲左右的人來說,當下生活得不如意和各個方面的壓力會讓他們迷失最初的夢想和抱負,而放棄自己的目標等同於放棄人生的可能性,妳只會永遠地停留在過去,最終被社會所拋棄。
事實上,大多數人放棄人生追求的原因是因為在他們眼中理想過於遙遠。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學習和堅持行為需要有及時的回饋,這種回饋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愉悅的多巴胺(Dopamine),形成良性的周期循環。
因此,對於過於遙遠的人生規劃,我們需要先將其細化成不同的階段,且各個階段需要具有明確的完成度和回饋機制,這會讓我們在實現目標的路上不斷地接受積極反饋,更有助於我們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