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中山大學躋身國家“雙壹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國家“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博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計劃、國家高水平大學研究生計劃、新工科研究。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大學、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學位授權獨立審核單位等。,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大學行星科學聯盟、中國人工智能教育協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粵港澳大學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的成員。
1924年,孫中山親自整合廣州多所大學,創辦國立廣東大學。1926被命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如今,學校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開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並而成,200110年。
截至2021年5月,中山大學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和深圳校區、五個校區和十所附屬醫院組成。設置138本科專業。現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4個,壹級學科博士點51個,壹級學科碩士點59個,專業學位類別37個。全日制在校生55447人,其中本科生32140人,研究生15517人,博士生7790人。專任教師4471人。
部門專業
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廣州校區有33個學院(系),珠海校區有20個學院(系),深圳校區有16個學院,提供138個本科專業。學校有10附屬醫院。
能力
到20265438年5月31日,中山大學擁有專任教師4471人,其中專任教師1746人,副高級教師1909人。現有研究生導師6399人(含兼職導師),其中博士生導師279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7人(含7名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2名雙聘)。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5人。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15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3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66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獲得者10人,在全國範圍內做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5438人截止2021年5月底,以中山大學為依托單位,學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94項,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6項。此外,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9項、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9項、廣東省重大人才工程創新創業團隊項目27項。* * *重點項目負責人78人次,農業部“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項目負責人2人次,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負責人32人次。
截至2013年底,中山大學擁有38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7個國家級基礎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化學、生物、法律、經濟管理、基礎醫學、臨床技能、信息技術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國家級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全國首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教學醫院33所(含非直屬附屬醫院9所)。
本科教育的理念是“通識教育、綜合教學、復合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是“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重創新”。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服務需求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激發研究生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推進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實施“優生優育”資助計劃,推進課程培養與科研培養相結合,加強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和創新研究,大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養學術型人才。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行業實踐和職業能力培養,培養行業領軍人才。
國家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人類學、化學法學、醫學、護理學、學科建設、行政學、工商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網絡工程、臨床醫學、會計學、預防醫學、微電子學、生物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與管理、軟件工程、生物技術。
截止到2021,11,中山大學擁有壹級學科53個,二級學科1個(不含壹級學科),壹級學科63個,二級學科4個(不含壹級學科),博士專業學位4個。
2020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壹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6個: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其中攀登高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
中山大學:化學尖子生、數學尖子生、漢語言文學尖子生培養基地。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生物、物理、基礎醫學、化學、數學、臨床醫學、工商管理、中國歷史、中國語言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哲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理論經濟學、口腔醫學、藥學、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海洋科學、地理、外國語言文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心理學、政治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生態學、世界歷史、考古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民族學、法學、地質學、特種醫學、地球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網絡空間安全。
壹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不含壹級學科覆蓋範圍):
農業昆蟲和害蟲控制
壹級學科碩士授權點(不含博士覆蓋範圍):
天文學、系統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天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城鄉規劃、植物保護、藝術理論。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不含壹級學科覆蓋範圍):
體育教育與訓練、設計藝術、工程熱物理、電力電子和電力傳動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資源與環境博士、生物醫學博士。
碩士學位授權點:
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法學碩士、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會計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計學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圖書情報學碩士。應用心理學碩士、藝術碩士、體育碩士、電子信息碩士、機械碩士、材料與化學工程碩士、資源與環境碩士、能源與電力碩士、民用水利碩士、生物與醫學碩士、交通運輸碩士。
2065438+2007年9月,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壹流學科建設學科(11)和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其中攀登高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截至2020年7月,根據基礎科學指標數據庫(簡稱ESI)統計,ESI數據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20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量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其中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ESI全球1%受試者:
壹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工商管理。
兩個學科的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人類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古代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人文地理學、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內科(腎病)、神經病學、外科學(普通外科)、眼科。
廣東省重點學科(攀登高峰重點學科):理論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歷史、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
廣東省重點學科(優勢重點學科):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民族學、考古學、世界歷史、基礎心理學(兩個學科)、海洋科學、統計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口腔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教學成果
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新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涉足科研。從2004年到2011,學生在各種學科競賽中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者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獎。在ACM 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ACM/ICPC)中,中山大學參加了62場亞洲區比賽,其中1獲得冠軍,2場獲得亞軍,13獲得季軍,13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總決賽中取得1銀牌,3枚銅牌。2007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葉因在業余天文搜索和觀測中發現多顆小行星,獲得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9年,我校中山醫學院鄭誌昊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雕亡的分子機制”在第十壹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和科學作品大賽決賽中獲得最高獎。2010年,學校“韓朝創業團隊”憑借“韓朝生態凈水工程”獲得由教育部主辦、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昆山杯”全國優秀大學生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2017年,我校醫療隊連續七年(2011-2017)參加全國醫學院校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獲得特等獎4次,壹等獎1次,二等獎1次。
學術研究
截至2019,中山大學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個P3實驗室、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個國家和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7個國家1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野外站、1公安部重點實驗室、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級註冊實驗室、40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73個廣東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3個廣東工程實驗室,14個廣東國際科技合作基地,9個廣東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廣東野外站。
中山大學擁有1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9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廣東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重點智庫、1國家漢辦重點基地,建成了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研實踐船“中山大學
國際匯兌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學已與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所大學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與高水平大學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學校與20多所國際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開展了實質性合作。例如,化學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學Lane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與天文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導的AMS合作社進行戰略合作。
學校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200多所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本科交流或交換學習平臺,不斷拓寬國際本科教育空間。
中山大學與法國民用核工程師教學聯盟合作成立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2016年,學院獲得了法國工程師職稱委員會(CTI)國際認證和歐洲工程教育認證(EUR-ACE),標誌著學院的辦學水平達到了法國乃至歐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65438+2006年6月,學院榮獲中法兩國政府共同授予的“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獎。
中山大學* *設立了國家外國專家局、教育部“111”八大基地,地理國際化示範學院入選國家外國專家局、教育部“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該校在海外有三所孔子學院。
中山大學毗鄰港澳,與港澳臺地區高校和教育機構交流密切。在校有壹千多名港澳臺學生。學校與港澳多所高校建立了十余個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其中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是香港首個獲卓越計劃資助的人文社科項目。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於20116年10月正式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邀請三地28所精英高校加入聯盟,為粵港澳地區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學術和人才交流平臺,為國家和珠三角的產業發展提供支持。與香港中文大學和嶺南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構建校際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此外,學校積極開展與港澳臺高校的師生交流項目,每年邀請近千名港澳臺師生到學校參加交流學習活動。
2022年6月5日,中山大學與廣汽集團在廣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聯合研究院,成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雙方將共建聯合研究院,計劃在5至10年內將研究院建成國家級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0平方米,擁有紙質藏書832萬冊,電子書272萬冊,電子期刊120000種,數據庫65438個,音像資源232000小時。
學校構建了覆蓋廣州、珠海、深圳五個校區的大規模校園網絡。學校建成了國內規模較大、領先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基於IPv4/IPv6雙棧技術,互聯網出口帶寬32Gbps(含IPv6出口帶寬1 Gbps),接入網絡用戶約5.7萬人,最高並發IP數8萬。無線網絡采用獨立組網模式,基於扁平化架構設計,覆蓋三個校區、五個校區的行政辦公室、公共教學樓、圖書館、食堂、學生宿舍等230多棟建築,部署27000多個無線接入點。
中山大學圖書館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華南區域中心、CALIS數字圖書館基地、中國學術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華南區域中心、教育部16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之壹。
贏得榮譽
2021,12中山大學等單位入選“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創新平臺。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稱號。
2022年2月14日,中山大學哲學、數學、化學、生物、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工商管理入選第二輪高校“雙壹流”名單和建設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