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壹般納稅人企業怎樣合理避稅

壹般納稅人企業怎樣合理避稅

避稅的種類按其特征和內容分為國內避稅、國際避稅和稅負轉移三種形式。從實用角度來看,國內的避稅就是指企業通過各種方法、途徑和手段避開國內納稅義務。方法如下:

1.換成“洋”企業

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稅收傾斜政策,因此由內資企業向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等經營模式過渡,不失為壹種獲取享受更多減稅、免稅或緩稅的好辦法。

2.註冊到“避稅綠洲”

凡是在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市的老市區以及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保稅區設立的生產、經營、服務型企業和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企業,都可享受較大程度的稅收優惠。中小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時,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以上特定區域從事投資和生產經營,從而享有更多的稅收優惠(本節內容讀者可參見《推開“離岸綠洲”的門》壹文)。

3.進入特殊行業

比如對服務業的免稅規定:托兒所、幼兒園、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提供的養育服務,免繳營業稅。

婚姻介紹、殯葬服務,免繳營業稅。

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免繳營業稅。

安置“四殘人員”占企業生產人員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業,其經營屬於營業稅“服務業”稅目範圍內(廣告業除外)的業務,免繳營業稅。

殘疾人員個人提供的勞務,免繳營業稅。

4.做“管理費用”的文章

企業可提高壞帳準備的提取比率,壞帳準備金是要進管理費用的,這樣就減少了當年的利潤,就可以少交所得稅。

企業可以盡量縮短折舊年限,這樣折舊金額增加,利潤減少,所得稅少交。另外,采用的折舊方法不同,計提的折舊額相差很大,最終也會影響到所得稅額。

5.用而不“費”

中小企業私營業主應考慮到如何對經營中所耗水、電、燃料費等進行分攤,家人生活費用、交通費用及各類雜支是否列入產品成本。

當今的企業界,這壹項被頻繁運用。他們將自己買房子、車子的支出,甚至子女入托上學的費用都列支在公司經營項目。這樣處理並不為國家政策所允許,雖然此方法在時下的企業界並不鮮見,但我們在此並不提倡。

6.合理提高職工福利

中小企業私營業主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考慮在不超過計稅工資的範疇內適當提高員工工資,為員工辦理醫療保險,建立職工養老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職工教育基金等統籌基金,進行企業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等等。這些費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時也能夠幫助私營業主調動員工積極性,減少稅負,降低經營風險和福利負擔。企業能以較低的成本支出贏得良好的綜合效益。

7.做足“銷售結算”的文章

選擇不同的銷售結算方式,推遲收入確認的時間。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延遲收入確認的時間。延遲納稅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節稅的效果。 常用的避稅方法有很多,但壹般不外乎: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轉移定價法、成本計算法、融資法和租賃法。

8.用足稅收優惠政策

新稅法的頒布實施將減免稅的權力收歸國務院,避免了減免稅過多過亂的現象。同時,稅法又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所得稅;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從投產年度起免征所得稅2年;利用“三廢”作為主要原料的企業可在5年內減征或免征所得稅;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以及與其有關的咨詢、服務、培訓等,年凈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暫免征所得稅等等。企業應該加強這方面優惠政策的研究,力爭經過收入調整使企業享受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最大限度避稅,壯大企業實力。

同時,現在全國各地經濟開發區如雨後春筍,他們開出的招商引資條件十分誘人,大多均以減免若幹年的企業所得稅、減免各種費用等等條件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如果您的企業是高新技術產業或受鼓勵產業,如此優惠的條件當然成為企業規避稅收的優先考慮因素之壹。

9.定價轉移

轉移定價法是企業避稅的基本方法之壹,它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有關聯的企業雙方為了分攤利潤或轉移利潤而在產品交換和買賣過程中,不是按照市場公平價格,而是根據企業間的***同利益而進行產品定價的方法。采用這種定價方法產品的轉讓價格可以高於或低於市場公平價格,以達到少納稅或不納稅的目的。

轉移定價的避稅原則,壹般適用於稅率有差異的相關聯企業。通過轉移定價,使稅率高的企業部分利潤轉移到稅率低的企業,最終減少兩家企業的納稅總額。

10.分攤費用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要按壹定的方法攤入成本。費用分攤就是指企業在保證費用必要支出的前提下,想方設法從賬目找到平衡,使費用攤入成本時盡可能地最大攤入,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避稅。

常用的費用分攤原則壹般包括實際費用分攤、平均攤銷和不規則攤銷等。只要仔細分析壹下折舊計算法,我們就可總結出普遍的規律:無論采用哪壹種分攤,只要讓費用盡早地攤入成本,使早期攤入成本的費用越大,那麽就越能夠最大限度地達到避稅的目的。至於哪壹種分攤方法最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最大限度地避稅目的,需要根據預期費用發生的時間及數額進行計算、分析和比較並最後確定。

11.通過名義籌資避稅

這壹原則就是利用壹定的籌資技術,使得企業達到最高的利潤水平和最輕低的稅負水平。壹般說來,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主要有三個渠道:1、自我積累:2、借貸(金融機構貸款或發行債券);3、發行股票。自我積累的獎金是企業稅後分配的利潤,而股票發行應該支付的股利也是作為稅後利潤分配的壹種方式,二者都不能抵減當期應交納的所得稅,因而達不到避稅的目的。

借貸的利息支出從稅前利潤中扣減,可以沖減利潤而最終避稅。

12.資產租賃

租賃是指出租人以收取租金為條件,在契約或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將資產租借給承租人使用的壹種經濟行為。從承租人來說,租賃可以避免企業購買機器設備的負擔和免遭設備陳舊過時的風險,由於租金從稅前利潤中扣減,可沖減利潤而達到避稅。

1.銷售收入方面(銷項稅額)

(壹)發出商品,不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按時記銷售收入,而是以收到貨款為實現銷售的依據。其表現為:發出商品時,倉庫保管員記賬,會計不記賬。

(二)原材料轉讓、磨賬不記“其他業務收入”,而是記“營業外收入”,或者直接磨掉“應付賬款”,不計提“銷項稅額”。

(三)以“預收賬款”方式銷售貨物,產品(商品)發出時不按時轉記銷售收入,長期掛賬,造成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

(四)制造大型設備的工業企業則把質保金長期掛賬不轉記銷售收入。

(五)價外收入不記銷售收入,不計提銷項稅額。如:托收承付違約金,大部分企業收到違約金後,增加銀行存款沖減財務費用。

(六)三包收入“不記銷售收入。產品“三包”收入是指廠家除向定點維修點支付費用外,還有按壹定比例支付商家“三包費用”(含配件),保修點及商家掛賬不記收入,配件相當壹部分都記入“代保管商品”。

(七)廢品、邊角料收入不記賬。主要是工業企業的金屬邊角料、鐵肖、銅肖、鋁肖、殘次品、已利用過的包裝物、液體等。這些收入多為現金收入,是個體經營者收購。 納稅人將這些收入存入私人賬戶,少數應用在職工福利上,如:食堂補助,極個別用於上繳管理費,多數用在吃喝玩樂和送禮上。

(八)返利銷售。市場經濟下的營銷方式多變,返利銷售是廠家為占領市場,對商家經營本廠產品低於市場價格的利益補償,是新產品占領市場的有效手段,是市場營銷策略的組成部分。其形式主要有兩種:壹是商家銷售廠家壹定數量的產品,並按時付完貨款, 廠家按壹定比例返還現金。二是返還實物、產品、或者配件。商家接到這些現金、實物後,現金不入賬也不作價外收入,更不作“進項稅額轉出”,形成賬外經營。

(九)折讓收入。折讓即折讓與折扣,相似於返利銷售,所不同的是:折讓是發生在銷售實現的時候,在發票上註明或另開壹張紅票反映的銷售方式。按照稅法規定,在發票上註明折讓數額的,按實際收款記收入。另外開具紅票的,不允許沖減收入。在實際工作中,納稅人往往是用紅票沖減收入,將沖減的收入以現金方式給購貨員,購貨方不記價外收入,造成少繳稅款。

(十)包裝物押金逾期(滿壹年)不轉記銷售收入。

(十壹)從事生產經營和應稅勞務的混合銷售,納稅人記賬選擇有利於己的方法記賬和申報納稅。

(十二)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包括應繳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等,不符合免稅規定的,也不按6%的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而是直接記營業外收入。

(十三)為調節本企業的收入及利潤計劃,人為調整收入,將已實現的收入延期記賬。

(十四)視同銷售不記收入。企業用原材料、產成品等長期投資,產品(商品)送禮或作樣品進行展銷,不視同銷售記收入,不記提銷項稅額。

(十五)母公司,下掛靠多家子公司,涉及增值稅發票、普通發票部分的業務全部在母公司核算,其他任由子公司,子公司每年向母公司上繳壹定的管理費。

(十六)小規模納稅人為了達到壹般納稅人標準,在認定後,達不到標準將要年檢時,采取多家壹般納稅人互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貨款也互相支付,但就是壹點,幾家開具發票,互相之間的業務都不增值,這些就是壹些企業稅負偏低的壹種原因。

(十七)已開具的增值稅發票丟失,又開具普通發票,不記收入。

2.進項稅額方面

(十八)商業企業按工業企業辦理稅務登記和認定增值稅壹般納稅人,抵扣進項稅額不按付款憑證而按原材料入庫單。

(十九)購進貨物時,工業沒有驗收入庫,或者利用發料單代替入庫單,申報抵扣。商業沒有付完款,自審抵扣,或者先虛開壹張大額現金收據,先增加“現金”後,以坐支現金的方式讓對方開壹張現金收據回來辦理抵扣,這些業務沒有大量的外調取證很難查清楚。

(二十)用背書的匯票作預付賬款,利用現代技術塗改多次復印充當付款憑證,用來騙取抵扣。

(二十壹)應稅勞務沒有付款申報抵扣(委托加工、水、電、運費)。

(二十二)在建工程等非應稅項目,包括購置固定資產申報抵扣進項稅額,在建工程領用原材料或者用作本單位的福利等非應稅項目,不作進項稅額轉出。

(二十三)取得進項專用發票,開票方、收款方不壹致,票貨、票款異地申報抵扣。

(二十四)商業企業磨賬不報稅務機關批準,擅自抵扣稅款。

(二十五)用預付款憑證(大額支票)多次復印,多次充作付款憑證,進行申報抵扣。

(二十六)運輸發票開具不全,票貨不符,或者取得假發票進行抵扣。

(二十七)為達抵扣目的,沒有運輸業務,去運管辦、貨運中心、地稅局等單位代開發票進行申報抵扣。

(二十八)鐵路客運發票(行李票)當作運輸發票進行申報抵扣。

(二十九)最為典型的是個別企業將拉運垃圾的發票當作運輸貨物發票申報抵扣。

(三十)進項發票丟失,仍然抵扣進項稅額。

3.應繳稅金方面

(三十壹)代扣代繳稅金長期掛賬不繳。

(三十二)稽核評稅、稅務稽查查補的增值稅、所得稅補繳後,不作賬務調整,該作進項轉出的不轉出,該調增所得額的不調整賬務,造成明征暗退。有的把補繳的增值稅再記入進項稅額。

(三十三)福利企業外購原材料轉讓或者直接銷售,自己沒有生產能力,委托加工就地銷售、也按自產產品申報騙取退稅。

(三十四)福利企業該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不取得,自認為反正是退稅,造成稅負偏高,退稅也多。

(三十五)福利企業購進貨物使用白條,騙取高稅負退稅。

4.企業所得稅方面

(三十六)中央與地方企業所得稅劃分模糊,納稅人為方便,只在地稅辦理稅務登記。特別是2002年實行各50%企業所得稅以來,由於國地稅信息不***享,致使在2002年新辦證的納稅人沒有全部到國稅辦理稅務登記。

(三十七)企業收取的承包費不記入所得額,長期投資、聯營分回的盈虧不在賬上反映,始終在往來賬上反復。

(三十八)購買股票、債券取得的收入不按時轉記投資收益。

(三十九)未經稅務機關批準,提取上繳管理費。

(四十)發生大宗裝修、裝潢費用以及待攤費用不報稅務機關批準就攤銷。

(四十壹)多計提應付工資,年終將結余部分上繳主管部門。

(四十二)不上繳統籌金的單位,計提統籌金長期掛賬不繳。

(四十三)購買土地,準備擴建,將土地作為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四十四)盤盈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不作損益處理。

(四十五)白條支付水電費。

(四十六)購買假發票入賬。

(四十七)應由個人承擔的個人所得稅記入管理費用——其他。

(四十八)主管部門向下級分攤費用,下級只有記賬支付憑證,沒有原始憑證。

(四十九)郵政、電信行業收取的郵資、話費沒有按照規定開具發票,用蓋郵戳的白條、托收承付票據給客戶。

(五十)報銷不屬於自己單位的發票、稅票。

(五十壹)記賬憑證報銷多,原始憑證數額少。

(五十二)購入固定資產列入費用,或者將固定資產分解開票記入費用。

(五十三)在建工程的貸款利息記入管理費用或者財務費用。

(五十四)財產損失不經稅務機關批準,直接在稅前扣除。

(五十五)流動資產損失在地稅批復後,直接記入營業外支出,涉及增值稅部分不作進項稅額轉出。

(五十六)補貼收入不並入計稅所得額,直接記入資本公積或盈余公積。

(五十七)業務費、廣告費超支後放在其他科目列支,如:手續費、差旅費、會議費、有害補助等。

(五十八)未經稅務機關批準,在稅前列支三新費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技術開發費)。

(五十九)校辦企業、福利企業的證書沒有年檢,申請減免企業所得稅。

(六十)稅務稽查審增的所得額,屬於時間性差異部分,只補稅不調賬,造成明征暗退。

合理避稅最關鍵的問題是財會人員的執業水平,這是避稅籌劃成功的保證,也是財會人員自身價值的體現。執業水平包括稅收政策水平和業務水平兩個方面。

壹般來說,避稅籌劃的空間由以下構成:

1、 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合理安排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2、 利用可選擇性的會計方法,

3、 從中選取對納稅最有利的方法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4、 利用稅收法規、政策中存在的缺陷、漏洞、不足,

5、 達到壹定時期減輕稅負的目的。

可見,成功的避稅籌劃方案是“鬥智鬥勇的結果”,因此財會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稅收政策水平,具有對 稅收政策深層加工的能力,才能保證避稅籌劃方案的合法性。

良好的業務水平是避稅籌劃成功的另壹基本要件。良好的業務水平需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

踐經驗來支持。紮實的理論知識要求執業人員除了對法律、稅收政策和會計相當精通外,還應通曉工商、金融、保險、貿易等方面的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要求執業人員能在極短時間內掌握客戶的基本情況,涉稅事項,如涉稅環節、籌劃意圖等,在獲取真實、可靠、完整的籌劃資料的基礎上,選準策劃切入點,制定正確的籌劃步驟,針對不同的客觀情況設計有效的操作方案。

財會人員應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業務水平,從而將我國稅收籌劃由淺層次引向深層次、由初級階段推向高級階段。

合法性是避稅籌劃的前提條件。但在會計實線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有的公司老總對某些涉稅事項、涉稅環節分不清合法與非法界限,往往會提出壹些影響避稅籌劃合法性的要求;有的公司老總希望將背離稅收立法宗旨的避稅行為通過籌劃方案合法化;還有的公司老總要求將違反稅收政策、法規的行為納入籌劃方案。面對以上各種情況,財會人員必須態度鮮明地維護稅法的權威性,決不能為了公司的利益和保住自己的飯碗而放棄原則,遷就公司,更不能受某些利益驅動,屈從於公司老總的壓力。 堅持合法原則,將良好的職業道德貫穿於避稅籌劃的全過程。只要有稅收,避稅的存在就不可避免,這不是壹個國家才有的現象,而是常常帶有國際性質的現象。但是,作為納稅人開展避稅活動,必須以不違反稅法為前提,絕不能把避稅變成了偷稅或漏稅。只有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才能實現成功的合理避稅、合法納稅。

(壹)納稅人合理避稅的首要條件

⑴納稅人必須具有壹定的法律知識,能夠了解什麽是合法、什麽是非法,並劃清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在總體上保證自身的經濟活動和有關行為的合法性。

⑵納稅人應該對稅法和政府征收稅款的具體方法是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知曉稅收管理中固有的缺陷和漏洞。

⑶納稅人必須具有壹定的經營規模和收入規模,值得為有效的避稅行為花費代價。因為在壹般情況下,合理避稅應該請有關專門人員進行納稅籌劃,這是需要支付代價的。

(二)納稅人合理避稅的基本條件

⑴掌握和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

在進行避稅籌劃時,須要了解的企業的基本情況主要有:

①企業的組織形式。

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其稅務待遇不同,了解企業的組織形式,可以對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避稅籌劃方案。

②財務情況。

企業避稅籌劃是要合理和合法地節減稅收,只有全面和詳細地了解企業的真實財務情況,才能制定出合理和合法的企業避稅計劃。

③投資意向。

投資有時可享受稅收優惠,不同規模的投資額有時又會有不同的稅收優惠;投資額往往與企業的規模——註冊資本、銷售收入、利潤總額有很大關系,不同規模企業的稅收待遇和優惠政策有時往往懸殊很大,對企業避稅籌劃的影響至關重要。

④對風險的態度。

不同風格的企業領導對避稅風險的態度是不同的,開拓型領導人往往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去節減最多稅額,穩健型領導人則往往希望在最小風險的情況下節減稅額。了解不同企業對風險的態度,就可以制定出更符合企業要求的避稅計劃。

⑤企業納稅情況。

了解企業以前和目前的有關納稅情況,尤其是納稅申報和交納稅款,對制定企業將來的避稅計劃會有很大

幫助。

⑵了解企業法人代表的情況。

在進行避稅籌劃時,須要了解的企業法人代表的基本情況主要有:

①年齡情況, ②婚姻狀況, ③子女及其他贍養人員情況,

④財務收支情況, ⑤個人資產及其投資情況。

(3)搜集和準備有關資料

無論是外部避稅籌劃人還是內部避稅籌劃人,都必須準備相關資料,以備參考。這些資料可以:

①通過稅務機關獲取免費的稅收法規資料,

②通過圖書館查詢政府機關有關政策,

③通過電子網站搜集和查詢相關資料,

④通過訂閱和購買相關機構發行的專業刊物及出版物,

⑤通過與中介機構、稅務機關等的合作取得必要的內部資料。

(4)避稅計劃的制定

避稅籌劃人在制定避稅計劃時,必須指明避稅的具體步驟、方法、註意事項和其依據的法律、法規、政策等,在避稅計劃上壹壹列出,同時還必須將影響避稅的正反兩方面因素、將來可能會發生變化的因素附在避稅計劃上。

(5)避稅計劃的選擇與實施

壹項稅務事件的避稅方案可能不只壹個,因此在方案制定出來以後,就要對避稅籌劃方案進行篩選,選出最優方案。篩選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①選擇節儉稅收更多或可得到更大財務利益的避稅計劃

②選擇避稅成本更低的避稅計劃

③選擇執行更便利的避稅計劃。

篩選出了最優的避稅計劃以後,就可從付諸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及時地註意信息反饋,以便能夠加以控制和修訂。

納稅人在投資時如何合法合理避稅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選擇不同行業進行投資而 減少稅負。

稅法中對於不同行業的稅負是區別對待的,有的沒有任何稅收優惠條件,有的行業卻有大量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所以投資者在投資決策時就可以避重就輕,選擇稅負輕的行業來避稅。

2..選擇不同性質的企業進行投資以減少稅負。

在我國的稅法及具體執行中,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稅收負擔是不壹致的,普通企業和股份公司的稅收負擔也壹致,壹般股份公司與上市公司的稅收負擔又有所區別。通常,外商企業有著大量的稅收優惠政策,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股份公司比普通企業具有稅收減免政策。

3. 選擇不同地點投資來減少稅收負擔。

在我國的稅法規定中,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就比內地企業享有眾多的稅收優惠,所以其稅收負擔要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