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如何應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

如何應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

新準則不僅有原準則相關內容的延用,更有許多新的突破點。筆者認為,學習中采用與原準則對比學習的方法,把握新舊準則之間的差異,會加深對新準則內容的理解,並從中感受到新準則創新的目的及其合理性。  (壹)基本準則的主要變化  第壹,對會計目標進行了修改。原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表述為“企業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新準則強調會計的目標是通過財務會計報告“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同時新準則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與原準則相比,新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表述更加明確,而且將會計服務的對象由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需要及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需求向主要為企業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轉化。  第二,完善了會計壹般原則。將原來的基本準則第二章“壹般原則”中的12項原則修訂為新準則第二章的8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增加了“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符合近年來國際慣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第三,新增了會計計量屬性。原有會計準則在會計計量方面主要使用歷史成本(也稱實際成本),並且是作為會計核算的壹般原則提出的,沒有對其他計量屬性做出相應規範要求。新準則在基本準則第九章明確規定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等5項內容,同時強調指出,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壹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其他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這裏值得壹提的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既體現了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標準趨同的實質性進展,也滿足了我國經濟發展對會計信息計量屬性多樣化的現實需求,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日益成熟,更是會計準則在資本市場中發揮作用的必然要求。  第四,對會計要素的定義進行了重大調整,主要原因是2000年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取代了原來基本準則中關於會計要素定義的規定。基本準則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進行了修訂,這也是本次基本準則修改的重要內容。新準則對各會計要素定義集中強調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利益。每壹項要素都強調定義、確認、列報等問題。而原準則主要強調的是分類。除修改了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之外,還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比如在“利潤”要素中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的概念。  第五,對財務報告的名稱和內涵作了修改。原有基本準則第九章為“財務報告”,其中規定財務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註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構成。本次修訂取消了財務情況說明書,將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表述為“財務會計報告包括會計報表及其附註和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報表”。  (二)具體準則的主要變化  具體準則與原企業會計準則相比,其變化體現在1—38號準則中。對於廣大的會計從業人員來講,首先從中提煉出其主要變化內容,並與原準則進行對比,理解新準則變化背後的深層含義,這樣才有助於真正貫徹落實新準則。具體準則與原準則相比,變化較大的主要有:  第壹,在第壹號存貨準則中,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並將預計經過長時間生產經營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或可銷售狀態的存貨的借款費用計入存貨成本,擴大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範圍。  第二,在第四號固定資產準則中,重新定義了預計凈殘值;規定了特殊行業棄置費的處理;取消了後續支出的確認原則;取消了固定資產的減值轉回。  第三,在第六號無形資產準則中,修訂了無形資產的定義及適用範圍,排除了商譽;對研究開發費用的費用化和資本化作了規定;資產減值壹旦提取便不允許轉回。  第四,在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新準則借鑒國際準則的經驗規定,在壹定條件下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  第五,在第8號資產減值準則中,新準則的變化較大。與原準則相比,實施範圍有所不同,新準則適用於第8號的主要有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合營的長期股權投資等;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與原準則不同;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不同;部分資產的資產減值損失不得轉回;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並規定對商譽“減值測試”。  第六,在第12號準則債務重組中,在定義中,縮小了債務重組的範圍;新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進而產生資產轉讓收益。  第七,在第18號準則所得稅中,會計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利潤表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表觀。  第八,在第20號企業合並準則中,引入了同壹控制下的合並與非同壹控制下的合並,並規定了不同的會計處理。  第九,第22、23、24及37號相關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報告準則,是新準則新增內容,對金融企業會計處理具有較大影響。  第十,在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中,新準則的合並範圍以控制為基礎,納入合並報表的不僅以控股比例為標準,而且運用了實體理論更關註“實質性”控制,將企業的少數股權也納入了合並報表的合並範圍。  三、整體把握新準則體系,規範施行並及時總結經驗  新準則體系是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及其相關應用指南構成的完整體系。基本準則是“綱”,是基礎,是具體準則的“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主要規範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方法、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等;具體準則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38項準則,主要規範企業發生的具體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為企業處理會計實務問題提供具體而統壹的標準,38項具體準則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壹個相互關聯的整體;應用指南是在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的基礎上制定的,是對會計實務中的壹些要點、重點和難點進行的規範說明,屬於操作範圍的規定,旨在對會計準則進行全面、系統的詮釋,為企業執行會計準則提供操作性規範。以上準則體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壹個完整統壹體。因此,在學習中,應整體把握,從全局出發,樹立全新的觀念,因為新會計準則所帶來的很多理念和做法與我國目前的會計規定和實務有很大差異,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有許多的會計處理完全分割在不同的準則中進行規範,如果僅從壹個準則去判斷處理,就難以體現新準則的精神實質。因此,上市公司要在壹年之內實施所有新準則,確實需要企業上下協力,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整,盡快全面理解並掌握新準則的相關內容。  新準則於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執行,並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準則的實施,不僅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企業財務負責人的層層把關,更需要廣大財務壹線人員對新準則的深入理解與切實貫徹,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重新設置和調整會計科目、賬務系統和財務報表編制系統;建立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和系統,對於活躍市場的報價進行信息收集、建立計算機模型、聘請專業評估人員等;對於存在多種經營或跨地區經營的企業,按照新準則的要求,確定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收集分部信息;建立系統來追蹤金融衍生工具等,並在工作中及時總結經驗,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