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則上歷史成本的差異
收稅是合法行為,其合法性必須有可靠的證據支持。與公允價值相比,歷史成本相關性較弱,但可靠性較高,在涉稅訴訟中可提供有力證據。因此,稅法對歷史成本的態度是最積極的,即使會計制度在某些情況下放棄了歷史成本原則,稅法仍然采取遵守歷史成本原則的政策。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競爭的加劇,價格變動明顯擴大和頻繁,歷史成本的有用性受到多方面的質疑。公允價值備受關註,越來越多地被引入會計準則,成為壹種趨勢。近年來,中國的準則如“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頻繁使用公允價值的概念,但它們幾乎沒有得到稅法的認可。他們對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的不同看法和態度,必然會帶來很多差異,進而會進行大量的納稅調整工作。
2.權責發生制的差異
權責發生制是指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應當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為基礎,所有當期已實現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到,都應當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處理。權責發生制是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涉及所有會計事項。會計準則強調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旨在正確反映各會計單位、各會計對象的盈利能力,提供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在經濟業務中,企業必須遵循權責發生制,以權利義務發生為前提進行會計核算,這與稅法確定的納稅義務的基本精神是壹致的,但稅法並不認可權責發生制帶來的大量會計估計。通常,稅法傾向於在收入確認中采用權責發生制,在費用扣除中采用收付實現制。
3.謹慎性原則的差異
首先,會計準則解釋了謹慎性原則,即面對不確定因素,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損失。對稅法謹慎性原則的理解,強調的是稅收的預防。其次,會計準則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規定企業可以計提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短期、長期投資減值準備。企業可以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的方法比較期末存貨、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而稅法只規定了壞賬準備,沒有規定其他七項減值準備。簡而言之,稅法對謹慎性原則基本持否定態度,謹慎性原則成為所得稅差異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