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通貨膨脹條件下歷史成本會計的缺陷

通貨膨脹條件下歷史成本會計的缺陷

傳統的會計模式是基於幣值穩定和歷史成本計量的基本假設。在幣值穩定(物價穩定)的經濟條件下,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能夠客觀地反映和監督企業的各項業務,揭示財務經營成果,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然而,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由於貨幣不變這壹基本假設的改變,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也顯示出許多缺點:

(壹)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在傳統會計模式下,企業的經濟業務是按照不同時期的歷史成本進行記錄的。雖然看起來使用了相同的計量單位,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不同時期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是不壹樣的。如果對不同時期的壹些貨幣進行簡單機械的匯總,這樣形成的會計信息將缺乏壹致性和可比性,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當時的財務狀況,從而失去其原有的價值。

(B)生產成本補償不足,企業再生產能力下降。傳統會計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名義貨幣保本”概念,以貨幣價值不變假設和歷史成本計價原則為基礎,實行收入費用成本配比。但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如果在不考慮物價上漲因素的情況下,仍然遵循這壹原則,仍然按照取得或購建時的歷史成本核算產品成本,以彌補生產過程中消耗的材料、機器設備等的損失,從傾斜金額的角度看似乎保證了金融資本的保值。然而,由於價格上漲,這些提到的成本無法重新分配到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相同數量的實物上。正是因為無法保證企業在原有生產規模上的運轉,即無法保證“實物資本的保值”,企業只能在實際生產規模越來越小的情況下維持運轉,以至於再生能力不斷下降。

(3)高估收入,虛增利潤,導致收入分配提前。在傳統會計模式中,收入的確認是基於“名義貨幣保本”的概念,即收入與以名義貨幣計量的已出售資產的歷史成本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利潤。這個原理,當產品的銷售收入隨著價格的上漲而增加時,如果仍然按照取得時較低的歷史成本來計算匹配產品的成本,必然會導致利潤的高估,這些利潤本來應該用來置換消耗的資產,補償企業的再生產能力,但是計算成利潤後,在國家財政所得稅、股東利潤和職工工資福利中進行分配,就會導致企業資產的流失。其中,國家按照高估利潤對企業征收所得稅,實質上變成了對企業部分生產過程征收所得稅。

(四)不正確的會計信息很容易導致錯誤的企業決策。財務報表的使用者——企業管理者需要做出投資、訂貨、定價等壹系列決策。以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為基礎,而以此為基礎的財務報表信息壹旦失真,就會造成決策者的失誤,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可見,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傳統的會計模型已經難以正確描述企業的真實業績。因此,尋求應對通貨膨脹的會計對策,使會計信息準確表達企業狀態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