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固定資產初始計量時計量屬性的選擇
(壹)歷史成本計量為主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是指確定固定資產的取得成本。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以下簡稱“新準則”)明確規定:固定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由此可知,在對固定資產進行初始計量時,所采用的基本計量屬性為歷史成本。
在會計實務中,由於固定資產的取得方式多種多樣,不同取得方式下成本計量的具體標準、包含的內容構成會有所不同。如對於外購所取得的固定資產,其成本包括買價、相關稅費、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於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對於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其成本由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包括工程用物資成本、人工成本、交納的相關稅費、應予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以及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
(二)其他計量屬性為輔在新準則頒布後,固定資產初始計量在采用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的基礎上,也涉及其他計量屬性運用的情況。具體如下:
現值計量的運用。其壹,具有融資性質的購入固定資產。在購買固定資產時,如果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此時固定資產的成本不能以購買價款確定,而是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固定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應當按照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選擇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後的金額加以確定。其二,存在棄置義務的固定資產。對於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確定其初始入賬成本時,還應考慮棄置費用。棄置費用通常是指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國際公約等規定,企業承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等義務所確定的支出,如:核電站設施等的棄置和恢復環境義務。棄置費用的金額與其現值相比,通常相差較大,需要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按照現值計算確定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金額。
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可能以壹筆款項購入多項沒有單獨標價的資產。如果這些資產均符合固定資產的定義,並滿足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則應將各項資產單獨確認為固定資產,並按各項固定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對總成本進行分配,分別確定各項固定資產的成本。即在對固定資產的總成本進行分攤時,需要以各項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分配標準。此時,運用了各項固定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
二、固定資產後續及終止計量中計量屬性的選擇
(壹)固定資產的後續計量折舊額以初始計量為基礎。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實質是對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的過程,即每期折舊金額的確定是在固定資產應計折舊額的基礎上,采用壹定的折舊方法進行具體分攤後的結果。其中,應計折舊額的確定涉及固定資產的成本和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成本在固定資產初始計量時予以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根據該資產在處置中獲得的扣除處置費用後的金額確定。與固定資產的成本相比,其預計凈殘值的金額壹般很小,因而固定資產的折舊計量主要依賴於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
期末減值損失的公允價值和現值雙重計量屬性。根據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的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回收金額。當可回收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說明資產發生減值損失,應當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
在對資產減值損失的計量中,可回收金額的確定是關鍵問題。根據資產減值準則中的規定:可回收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的較高者確定,即在固定資產的期末計量環節中可回收金額的確定涉及公允價值和現值的計量屬性。
後續支出的歷史成本計量。固定資產的後續支出是指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發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費用等。固定資產發生的後續支出按照處理方式不同劃分為資本化的後續支出和費用化的後續支出。不論何種後續支出壹般均按實際發生額進行計量,即以歷史成本予以計量。
(二)固定資產的終止計量固定資產終止計量時,需要註銷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其中涉及到註銷固定資產的原值、已計提折舊、已計提的減值準備等,而需要註銷的原值、折舊與減值金額在上述各個環節中均已確定,因而對於固定資產的終止計量,不存在需要單獨確定其計量屬性的問題,而是依賴於前面環節中已經確定的金額。
三、固定資產會計計量屬性相關問題探討
(壹)歷史成本為主、其他為輔的計量屬性是適應現實的必然性要求在固定資產的各個計量環節中,初始計量和期末計量是兩個關鍵的環節。在現存的幾種計量屬性中,歷史成本是財務會計沿用最久的計量屬性,它具有客觀性、可驗證性的優點及計量的簡便性,在初始計量中壹般而言對於資產來說是首選的計量屬性,如對固定資產初始計量時,壹般從投入的視角來選擇計量屬性(如:歷史成本)。
按照歷史成本計量往往導致企業市場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嚴重背離。即在會計環境發生變化如物價變動的情況下,按照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所反映的信息可能出現“信號扭曲”,難以現實地描述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在需要報送會計信息的會計期末,采用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和可收回金額孰低計量等其他計量屬性,以彌補歷史成本的缺陷。如對固定資產會計期末的計量,壹般從產出視角或預期收益視角來選擇計量屬性。
從歷史成本為主、其他計量屬性為輔的應用現狀來看,對於歷史成本的缺陷會計界在不斷地進行“漸進式”的改進。雖然目前歷史成本依然是固定資產計量最基本、最主要的計量屬性,但歷史成本壹統天下的局面已在逐漸改變,更多的可能是,對於特定項目、在特定的計量階段和環節上采納其他計量屬性。從各種計量屬性的特點來看,在目前的會計環境下,對於資產的計量,任何壹種會計計量屬性都不具有絕對地、排他性的優勢,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仍然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會計計量屬性。各個會計計量屬性各具優缺點,需要我們在運用選擇時揚長避短,突出各個會計計量屬性的特點。
(二)結合會計信息與會計目標研究資產計量屬性首先,對於資產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不僅僅是壹個單純的會計理論問題,需要考慮不同計量屬性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等。另壹方面,由於企業是壹系列契約的集合(Jensen and Meckling,1976),企業的會計信息具有相應的經濟後果,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圍繞著利益的博弈最終將演變成對會計規則確定的博弈,而資產計量問題是其中關註的中心與焦點,即資產計量的過程也是壹個與現實進行協調和妥協的過程。其次,資產計量屬性理論的發展還取決於會計目標的變化。早期的會計目標壹般定位於受托責任,而成本,特別是歷史成本概念對於評價受托責任情況的角色相對較為充分。決策有用性的觀點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的創新,目前該觀點已經成為研究財務會計報告目標的主流觀點。在此目標下,公允價值、現值等計量屬性進入會計計量屬性的可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