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成本會計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成本會計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壹)成本不屬於價值範疇 《資本論》旨在分析資本剝削制度,因此,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商品的二重性入手,正是抓住了要領;但是作為成本會計教材也從分析商品二重性開始,這是為了說明什麽呢?可能是壹些理論工作者依據馬克思關於價值w的公式:W=C+V+m,令成本為k,於是:w=k+m,移項:k=w-m也就是:成本等於商品價值減剩余價值。但須指出:這裏的成本k是壹個抽象,或者說,它是成本的本質部分,即社會必要生產費的壹部分,並非成本會計作為對象的現實的歷史成本。 馬克思早在《資本論》第3卷第1章指出,成本具有壹種假象,似乎它是價值本身的壹個範疇。不僅指明是假象,並且正面指出,成本這壹範疇,同商品的價值的形成或同資本的增值過程毫無關系。(中***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資本論》第3卷第33頁)。換言之,成本只是生產過程中的耗費,資本借生產耗費的過程來對勞動者實行剝削,但這種生產耗費與榨取的剩余價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毫不相關的。由此可見,半個世紀以來借助從商品二重性入手來解說成本,從根本上是誤會,從惟理上終於未能將成本是什麽說明白。 (二)不能脫離生產力論成本 由於從商品二重性入手闡述成本,並由價值代表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推導出成本之本質是社會必要生產費的壹部分;這種從抽象到抽象的推導是不必經過深思熟慮,完全可以從形式邏輯推導得出的。以上不加區分地將廢品損失斷定為不構成產品價值的說法,當然也是不遵從辯證邏輯而按照形式邏輯得出的推論。 馬克思曾舉工廠紡織棉紗為例,假定把棉花紡成棉紗的時候,每天115磅棉花中有15磅沒有變成棉紗,而是變成了飛花。如果損失這15磅棉花是正常的,在棉花的平均加1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那麽這15磅棉花雖然不是棉紗的要素,但它的價值同形成棉紗實體的棉花完全壹樣,也加入棉紗的價值中。為了生產100磅棉紗,15磅棉花的使用價值必須成為飛花。由此可見,對飛花的損失,廢品損失和其它類似損失,都應作如是觀:即考慮平均加工條件,也就是生產力水平。 以上所謂壹念之差,是指過去只是從概念推導得出成本本質是必要生產費的壹部分,卻未真正理解社會生產力才是區別必要與非必要生產費的分水嶺,而生產力又可由人力推進而變動不居的。可是過去的成本文獻中再不涉及從必要費與非必要費二者的區別中探討從不同途徑謀求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可能性。這無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認為,成本會計除了提供信息,更應把如何謀求降低和優化成本當成更主要的任務,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對非必要生產費可以從加強常規管理,盡可能地謀求節約;對必要生產費同樣可以因時因地制宜地有所作為:其壹是從技術改造或革新來提高生產力水平,使必要費轉化為非必要費;其二是采用優化的途徑,即便生產技術上不曾變動,同樣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討論優化,並就單指標、雙指標、多指標直至系統優化逐舉例。 三、生產二重性 從商品二重性的分析入手來闡述成本,不僅在理論上站不住腳。並且因為忽視生產力水平對成本的決定性意義,從此脫離成本與生產力以及產品和市場之間依存制的聯系和關系,局限於就成本論成本,使成本會計從理論上走向死胡同,因而有必要從根本上考慮改革。正確的選擇,應政從生產二重性出發。生產過程既是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過程,同時也是產品的形成過程。投入和產出是活生生的現實,彼此又是矛盾的對立和統壹。投人是為了產出,沒有投入便沒有產出;不求產出,自然不會投入,無效的產出也使投入變成浪費。 從分析生產二重性出發,再從生產的耗費直接引出成本的概念和定義,從生產的目的和結果引向產品和市場。從此成本和產品再不是彼此分離、孤立的概念,永遠是矛盾的對立和統壹。而這種統壹中又以生產力為中間的基本連結鏈,這裏包含雙重意義:壹是產品成本水平基本取於當前生產力水平,前者按後者的不斷提高而呈反方向下降;二是社會進步、生產力進步不取決於生產什麽,關鍵是如何生產,說到底生產中是生產力為主導,才將人、財、物的耗費轉換特區財會為產品(勞務)的。這樣的表述對第壹、二、三產業都適用,是成本計算期有長(例如造林、房地產開發)有短,不容許人為地壹刀切。《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計算規定為月、季、年;而《財務通則》又規定三項費用當作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這緣於數10年來對產品成本的理解十分狹窄,幾乎在理論上局限於工業產品的結果。對於十年樹木的林業以及起碼壹年以上甚至長達三、五年的房地產開發業,如果不另作補充規定,便會使這類行業或產業在產品竣工或成材可以銷售前數年無端在賬面上出現虛虧! 如上所述,從分析生產二重性,壹方面從生產耗費引出成本,再從成本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出成本本質,再從本質與非木質部分的區分引出如上所述如何分別采取不同途徑謀求降低不同部分成本的相應措施。僅就此而論,這樣的邏輯順序不僅順理成章,而且符合從具體到認識進程。且再從成本的偶然性說起。偶然是必然的表現和存在形式,產品成本涵蓋的因素多,偶然的因素便多,最典型的是技術上的正負公差;可見實際(歷史)成本乃是諸多偶然表現的綜合。持傳統觀念的會計師往往堅持他們計算的成本是準確無誤的。用他們計算的成本結算當期損益也會是準確無誤的,但他無法說明其中某些成本項目或子目忽然升高或降低了。因此,壹些實際成本往往不如計劃成本更具有代表性,原因之壹是計劃成本多少剔出了成本中若幹偶然偏離的因素。由此可見,如果能完全剔除實際成本中的壹切偶然部分,余下的必然部分便是成本本質,也就是不包括剩余勞動的社會必要生產費。就是從具體到抽象來得出成本本質,即正常的、必要的和不可避免部分。從辯證觀點看問題,生產力是變動不居的,既可以促進生產力提高,還可利用各種方法來優化成本結構,從而達到降低必要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