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問題早已成為社會問題中的重要壹環,年復壹年畢業的大學生都在為就業而四處奔波。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學生薪酬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薪酬調查報告範文1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本文從市場就業環境、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等四個方面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並分別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普遍關註的話題,尤其是高校擴招學生湧入就業市場後,無論是政府、社會、學校、還是家長、學生都感到了就業形式的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壹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針對這壹社會現象進行各方面的調查,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調查結果呈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壹、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從市場就業環境看
(1)畢業生供需矛盾加劇。據教育部統計,隨著大學擴招的展開,大學畢業生人數正以每年近百萬的數量高速增長。200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280萬,2007年已增至495萬,2008年達到559萬,而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將過600萬。畢業生人數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勢必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2)就業模式的轉變與就業市場不完善間的矛盾。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的“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其壹方面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另壹方面又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要。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就業市場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
2.從高校來看
(1)學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供需結構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從總量上看,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並不算多,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具體到畢業生所學的專業,結構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來。許多高校為了提高辦學效益,盲目追逐熱門專業,壹哄而上,致使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
(2)高校培養的部分學生質量不過硬。許多高校擴招後學校的各項軟、硬件設施都不能滿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短缺,教師隊伍的素質下降,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能力培養質量,從而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壹些高校只是口頭上重視就業指導,導致許多畢業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職業傾向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而是在人才市場上盲目找工作,這樣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單位的拒絕。高校就業指導缺乏對學生在求職方法、技巧、何如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等方面的指導。
3.從用人單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標準,人才高消費現象嚴重。用人單位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吸納、儲備人才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事情,但有些單位不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按需求才,壹味地追求高學歷。人才高消費現象愈演愈烈,不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也極大的挫傷了畢業生的積極性。
(2)過分看重工作經驗,不能及時置換冗員。有的單位在招聘時特別看重工作經驗,明確表示不要應屆畢業生。他們認為應屆畢業生動手能力差,招聘後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才能正常上崗。因此,他們更青睞那些有壹定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用人單位的這種短期行為,大大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4.從畢業生來看
(1)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和落後的擇業觀與現實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環境優越。大學生的這些就業觀念與新形勢下的就業需求是極不相稱的,它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壹部分人找不到相應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欠缺。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企業希望所招收的大學畢業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交協作能力以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能力。而壹些學生在大學裏只滿足於完成應學的課程,缺乏廣博的專業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狹隘,動手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欠佳,適應性不強。社會的期望值與學生自身素質的這壹差距也影響著學生的最終就業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化體制改革,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這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之壹。另外,政府要積極為畢業生到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工作創造條件:開辟常年性、規範化的渠道,並加強宣傳引導工作;為到基層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提供壹些優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實現資源***享。利用準確、高效、全面的收集、篩選、分析評估各類信息,實現供需雙方的資源***享。充分發揮網絡在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各高校應抓緊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全國統壹的需求信息庫,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2.用人單位要按需擇人,合理置換冗員
(1)要根據需要引進不同層次的畢業生。用人單位要轉變選人觀念,按需擇人。高層次的畢業生是培養科研、技術開發的人才,中低層次的畢業生是培養具體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進不同層次的畢業生,才會滿足用人單位各個層次對人才的需求,使得各類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強人才儲備,合理置換冗員。企業是吸納大學畢業生的主力軍,盡管許多企業面臨著人員過剩的問題,但高層次人才仍顯不足,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導致企業競爭力低下。因此,企業應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吸納大學畢業生,加強人才儲備,調整人才結構,同時置換不能適應自身發展的冗員,從而增強企業的活力。
3.高校要適應市場辦學,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使專業設置更加符合社會需要。高校必須密切關註就業市場的發展變化,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就業形勢及各專業人才需求趨勢做出科學的預測,從而確定自己的辦學模式、辦學層次、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大力發展社會需求量大的特色專業。
(2)加強就業指導,廣開就業渠道,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擇業平臺。高校要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咨詢、講座、座談等多種形式,加強畢業生求職擇業指導,為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規劃設計,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確定合理的擇業目標。同時,要廣開渠道,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廣泛聯系,充分發揮自身既了解學生,又熟悉用人單位的優勢,積極主動地為他們牽線搭橋,為畢業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
4.畢業生要更新就業觀念,培養良好的擇業素質
(1)註重綜合技能的培養,提高整體素質。畢業生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必須自覺地通過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業觀念,確定恰當的就業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畢業生要不斷更新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就業意識。
大學生薪酬調查報告範文2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貧富差距的問題成為了中國普遍存在的問題,由於地域差異造成的中西部差距,由於工業重工業分布不平衡造成的城鄉差距...這些社會的差距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當代大學生之間的貧富差距。大學校園作為壹個社會的縮影,亦縮略的表現出了貧富差距問題。在表面上面看來,大學生貧富差距問題只是物質性方面的問題,但是究其本質它體現了社會階層分化,已經涉及到了社會認同等深層次的問題。面對這個表面看似簡單實則很嚴峻的問題,我們作為大學生到底了解多少,對此,我開展了這次社會調查。
此次調查采用網絡調查的方式,從日常生活到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均有涉獵。***發放100份調查問卷,問卷***8道題目,均圍繞“當代大學生群體貧富差距問題”展開, 在收回調查問卷後進行了總結整理並且制作成了圖表,方便對周圍的大學生群體貧富差距問題的思想觀有了壹個初步且較為明確直觀的理解。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多數在校學生的消費狀況比較適中,整體看來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是其中也不乏“貧”“富”兩種較為明顯的對比,後者消費群體每月的平均花費是前者的3倍甚至更多。這是由學生的來源地區、家庭收入差距、城鄉差異等諸多方面***同影響的結果。
在調查中還發現,大學生的貧富差距最直接的體現在消費方面。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追求另類與時尚,消費多元化。而條件較差的學生卻要依靠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方式來維持學業和生活。例如條件較好的同學經常去學校外面吃飯,經常逛街等放松自己;而條件相對較差的同學則幾乎每天都在吃食堂,也很少外出遊玩等。而就衣著、食物、日常用品而言更是壹目了然。調查現象表明,在本校乃至整個中國的各大學校中,貧富差距問題確實較嚴重的存在於當代大學生群體中。
壹、貧富差距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收入的差距是造成大學生貧富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
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造成大學生子女的貧富差距。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為他們的高消費提供了經濟基礎, 使他們給予子女的錢物較普通家庭的多壹些,而有些情況父母的高消費在壹定程度上給其子女起到了誤導作用。進而家庭收入
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大學生消費支出的多少,即家庭收入高,其子女則體現為較富;
反之,則體現為比較貧。
2.貧富差距的存在給予貧困生施加了嚴重的心理壓力
針對大學生群體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嚴重,且給大學生心理成長造成的沖擊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韓東暉說:“壹般是富裕壹點的學生在學校要比較活躍,而貧寒壹點的學生則相對比較自我封閉壹些。”由於自我封閉的錯誤行為,導致壹部分貧困生存在“破罐子破摔”的錯誤思想,導致他們不能正確面對現狀,不能用正確的精神動力去鼓勵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去改變現狀,突破由於家庭環境帶來的貧困的.狀況,於是貧富差距問題愈加擴大。
3.大學校園無法很好的整合身份差距
如今大學生群體貧富差距現象已成為問題,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如今“學得好,不如有個好爸爸”等話語逐漸廣為流傳,如此,大學生進入大學時的身份差距很自然的被帶入校園內並影響著同學的日常生活。其中,學校對於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確實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大學生由於家庭環境的差距而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4.炫耀性消費的產生
隨著中國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很多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不知創造財富的艱辛,甚至有些帶有炫富的心態而毫無顧忌的大把花錢;而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有的會對此羨慕不已而激起自己的奮鬥熱情決定以後也讓自己的後代過這種生活,但有的卻仇視這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而加入“攀比”的行列,不僅為自己的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更在壹定程度上助長了校園炫耀性消費。
二、貧富差距問題引發的系列問題
1.人生觀價值觀帶有功利性
雖然大部分的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仍有小部分學生推崇“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人生觀。這直接導致了部分同學考慮問題不會想大局,只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
2.仇富、顯富對立心理
貧富差距使貧窮大學生與富有大學生之間形成了“仇富”和“顯富”心理的對立。富有大學生行為言語無意的沖撞或傷害了貧困大學生,而貧困大學生因為
自身存在濃厚的自卑感,卻表現為極強的自尊心憎恨富裕的學生。這種心理的嚴重對立最終導致大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緊張。
3.以貧富劃分交往群體對象
在校園集體生活中,貧困大學生與其他生活優裕的大學生朝夕相處,日常生活消費反差巨大,強烈的自卑感讓他們很容易把自己嚴實的包裹起來。貧困生之間則因為生活都比較拮據,在壹起的***同話語比較多;反之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也同樣經常和壹些條件差不多的同學聚在壹起吃飯遊玩,群體劃分逐漸明顯。
4.貧困生的心理問題
校園貧困生與其他同學相比受到外界環境和自身雙方面的制約容易造成消極的心理特點。大學之前貧困學生由於成績優異還是有對自我價值的心裏的肯定和認可,但進入大學後,大家都是學習上的精英,原有的優勢蕩然無存,心理落差極大。近年來,由於貧富差距的問題引發的大學校園犯罪現象屢見不鮮,小則小偷小摸,大則危機人身性命。
三、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及其引發的系列問題
1.貧富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態度,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財富的地位是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但是在校園之中,每個同學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必要因為自己的家庭環境而自卑或者驕傲,即使富裕學生享受的財富也是上壹代創造的,每個人都應該依靠自己的奮鬥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好。避免盲目消費和攀比消費,學習理財意識,量力而行,盡自己的能力。
2.完善助學幫困機制,加大對貧困生的物質扶貧力度
目前我國高校基本上建立了“獎、貸、助、補、勤”為主要形式的資助體系,對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困難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仍存在壹些問題,需要進壹步的完善。應鼓勵貧困生參加勤工助學,把勤工助學作為高校資助貧困生的重要途徑。在設立校內助學崗位的同時,要積極主動的面向社會,拓展更為廣闊的助學空間,使每壹個貧困生都可以申請到勤工儉學的機會。
3.加強價值觀教育和貧困生的心理輔導
面對大學生群體貧富差距的問題,學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要使學生正確對待金錢。要使貧困大學生建立起自強的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成長的
信心,把逆境轉化為財富,用奮鬥改變命運。調整大學生的心態,使他們優化人際關系,調整心態,放寬眼界,塑造健康人格。
4.增強貧困生“從我這壹代開始奮鬥”的意識
在國外孩子18歲後父母就不再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賺錢來養活自己,此舉很好的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意識與能力,我們應該倡導並借鑒這壹做法。要讓學生更多的依靠自己能力來發展生活,“與其用壹百個理由證明自己貧困,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勞動戰勝貧困”。正如湖南懷化學院特困生洪戰輝在2005年“感動中國”的頒獎典禮上所說:“苦難和痛苦的經歷並不是我接受壹切捐助的資本,壹個人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自己劣勢的現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