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時光流逝-收割小麥

時光流逝-收割小麥

農業諺語說:“四月收麥,五月收麥過端午。”。進入夏季第三個節氣前後,天氣漸熱,大麥、豌豆成熟。以前生產隊種這些作物30畝左右做動物飼料,安排社員半天收割。這只是夏收的“戲”,也意味著“三夏”忙碌的“戲”即將拉開序幕。

在集體期間,壹個生產隊種植了400畝左右的小麥,都是適合關中地區生長的品種,如豐收3號、繁秀6號、晉麥2號、威麥4號,這些小麥品種耐寒、抗旱、穩產、抗倒伏、抗病蟲,特別受渭北地區農民的歡迎。夏收開始前,生產隊長忙得團團轉,腳裏都是風,腦子裏全是事,就像壹個指揮員,要組織人民戰爭,運籌帷幄,四處奔走,調兵遣將,把“雙搶”的路子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對,壹茬,龍口搶食,顆粒歸倉。馬虎不得。第壹,要安排飼養員如火如荼的買竹掃帚、六枝、十二枝、滑索;找木匠修作坊用的刮刀、麥稭車等農具;然後召開社員大會,把男工、女工、老男工等人員按各自特長分為收麥組、打麥組、拔麥組、拔耙組、後勤保障組;壹切安排妥當,還不忘去飼養室反復提醒飼養員:“給動物餵硬飼料,多拌幾次草料,讓這些寶貝吃上好吃的,都要養肥壯壯的!”

陽歷六月,片片麥穗挺立,腰身沈重,缺少金色。他們搖搖頭,搖搖頭。麥粒飽滿,像小水滴壹樣嵌在麥穗裏,有長長的芒。麥穗隨著微風來回擺動,相互摩擦,發出沙沙的聲音,仿佛在向老農報告成熟豐收的喜訊。

有經驗的農民堅持不夜看麥的古訓。小麥早收影響“千粒重”,晚收容易撒壹粒種子。按照隊長的指示,幾個農業老兵壹大早就集合了,雙手背在身後,到麥田裏檢查小麥的質量。像聰明的醫生會診壹樣,他們伸出長滿老繭的手,把麥穗壓平,互相交流,去了好幾個地方,反復對比。同時,他們隨意摘下壹穗麥穗,在手中來回摩擦,用嘴壹吹,谷殼就飛走了。

隊長心領神會,按響了門鈴:“女人們放下手頭的工作,帶著男人們去‘夏念’球場!”聽到隊長破鑼的喊聲,隊裏50多名女兵像戰士壹樣沖向場地,手裏拿著早就磨好的鐮刀。船長、會計、工程師等。早早趕到現場給大家加油,做了簡單的動員和分工。三人壹組結對,從手腳最快的開始,先用四排小麥在前面“鉆排”,然後左右兩人在兩邊“貼墻”。幾十個女兵壹字排開,戰鬥真是“浩浩蕩蕩”!他們戴著草帽,深深地彎著腰,右手抓著鐮刀,左手抓著麥子。鐮刀割麥子發出嘎吱嘎吱有節奏的聲音,速度仿佛在“行走”。壹個300多米長的地塊,收割到“腰窩”,胳膊腰酸,麥芒紮破了臉和手腕,臉上出現了汗珠。他們用鐮刀柄慢慢直起身子,雙手搭在遮陽篷上向南望去:“我的天!只有壹半。”不敢耽誤時間,放松片刻,再揮壹揮鐮刀。

割麥的技巧主要體現在取麥的方式上。春蓮是她家麥收的“冠軍”。她身材高挑,苗條而敏捷。割好的麥子抱在懷裏,每往前走五六步才放壹堆麥子。此外,她腳步靈動,腰技和耐力都不錯,砍幾尺就把腰拉長了。她不僅是割麥專家,還是割麥組的“組長”。

隊長總是跟在女人屁股後面,像螃蟹壹樣橫著走。嘴裏不停地嘟囔:“膽小鬼,麥茬那麽高,動物吃什麽!””見叫哥哥的麥茬走得太遠,他大叫壹聲:“餵!弗萊的媳婦,妳急著見媒人!不要只算速度,胡茬超過三寸就扣!”女人們相視壹笑,吐吐舌頭,然後迅速收割。到農場很難,鐮刀不好火,人也累。擦擦汗,伸伸腰,讓坐在農場裏的老頭趕緊把鐮刀磨幾下,臨陣退縮磨刀快三分鐘!

太陽緩緩升起,熱浪隨之而來。好處是水分逐漸退去,稻草不再軟弱而是更加酥脆。女人們拍了幾下手掌,握緊鐮刀,在回來的路上收割小麥...小麥在每天三點鐘收割。中午和下午,大家都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爭分奪秒。在麥收期間,壹些大姑娘和小媳婦們為了展示個人能力和賺取更多的工作積分,自發組織了比賽,爭當收割專家,爭取收割的最高獎項。他們中午不回家,不休息,讓家人到地裏打點水,拿兩個饅頭,簡單吃喝,連續作戰。壹片麥田約100畝。壹個女人每天可以收割24行小麥,12行小麥是壹畝,總共大概是兩畝。春蓮打破了收割小麥的記錄,壹天能收割三畝半。制作組還獎勵了她壹個“爐鏟”頭哩!女將軍們每天收獲約100阿木,以及數百畝生長期為8個月的小麥。如果天氣不擾,三四天就全放倒了。女人能頂半邊天!

“捆麥看不到麥,拉麥看不到麥。”旺季沒有閑人。只要能脫離身體,有勞動能力,老人娃娃就能派上用場,都是生力軍。女人們在前面收麥子,然後在太陽底下晾壹個小時,然後就可以捆麥子了。學生娃娃是這類工作的主要領導。他們眼明手快,腰腿靈活。他們的右肩上掛著幾十根“滑索”,然後按照距離均勻地鋪在地上,靈巧地拿著“分子”捆小麥。如果繩子用完了,采取壹個簡單快捷的辦法:先把地裏微微發綠的稻草挑出來擰成壹個“麥娃娃”,拿著特制的麥鉤把幾小堆稻草拼在壹起,快速捆綁。整個程序井然有序,環環相扣,忙忙碌碌。

拉麥是男工之道,是關鍵壹環。青壯年男勞力五人壹組,早早收拾好膠輪車,綁好上桿椽,套上四駕騾馬車。動物脖子上的銅鈴叮當作響,發出悅耳的聲音,長桿紅纓抽打,車輛行走在鄉間小路上,成為初夏農村壹道獨特的風景。老人們在老牛爛車的繩子上打了壹個結。雖然他們沒有那些高大的動物跑得快,所以很生氣,但他們也暗暗鼓勵自己和年輕人競爭。裝貨是個技術活。車的兩邊各有壹個強壯的男工人。鐵簪強行提起麥捆,麥穗向內,麥稈被挑出來裝上車。在司機車把的指揮下,裝車的人沿著車中心來回踩踏。每隔兩層裝壹層隨機的麥,讓周圍的麥梗咬壹口,然後麥車壹層壹層的裝,如麥梗的形狀,然後拉麥力求裝瓷,不貪,不稀奇,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會被其他生產隊甚至鄰村村民嘲笑。如果麥田離田地近,就不用推車拉,安排其他男工和學生輕拉快跑,省時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壹個生產隊放上三四輛大車,加班加點。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把所有的小麥安全地運到了地裏。從此我不怕天氣了,心裏踏實了!

小麥拖運的時候,隊長安排老漢和娃娃們把散落在地裏的小麥耙幹凈,再拖到地裏,就算收割任務基本結束了。此時隊長會點頭同意讓老人和小學生去地裏撿麥子。因為學校給學生壹個“忙碌的假期”,開學後要交壹定數量的麥子給他們班,作為班級勤工儉學的收入。老人們背著糞籠,拿著剪刀在田裏挑麥子,為家裏做點貢獻。農民的最終目的是不糟蹋糧食,真正把糧食退回倉庫。

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業農村都機械化了。麥收時節,村民們坐在田裏,抽煙喝茶,蹺著二郎腿聊天。大型聯合收割機壹入土,就“突突突突”幾趟,收割的麥粒就裝上車了。過去“三夏”的繁忙景象已經成為永久的記憶和遙遠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