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企業如何合理避稅?

企業如何合理避稅?

怎樣合理避稅

企業合理避稅壹直是每個會計人員都要面對的問題,沒有老板願意多交稅,但是又不得不交稅,因此,如何合理避稅是每個會計人員都需要探討的命題。

(壹)模擬評稅試壹試

稅務機關實行納稅評估,企業應該按稅務機關的評稅方法自行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做好應對準備。下面以增值稅為例說明。

稅務機關對增值稅從四個方面進行評估。

稅負率:將稅負率與預警值對比。

增加值稅負率:用(工資 利潤 折舊 稅金)*增值稅稅率,將得到的結果與企業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對比,以發現是否少繳增值稅。

進項控制額:企業進項最大抵扣額=(銷售成本 存貨本年增加 應付本年減少)*主要進貨的稅率 運費*7%,如果企業抵扣大於上述值,暗示可能進項有問題。

投入產出率:用投入原料除以材料消耗定額,測算處可以生產的成品,對算出企業收入,並與報表對比。

企業運用以上指標分析,如果發現異常,就應及時分析原因。

(二)存款少可遲繳稅

企業申報以後就應該及時繳稅,但如果由於存款少可以申請遲繳。存款少到什麽情況可以遲繳稅?可動用的銀行存款不足以支付當期工資,或者支付工資以後不足以支付應交稅金。

註意可動用的銀行存款不包括企業不能支付的公積金存款,國家指定用途的存款,各項專用存款。

當期工資是企業根據工資制度計算出的應付工資。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企業應及時申請,辦理延期繳納稅款的手續。

(三)沒有生意也申報

企業納稅申報是壹項義務,不論企業是否有稅要交。企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稅款要繳納,例如企業處於籌建期間;企業處於免稅期間;企業處於清算期間;清算還沒有結束;企業由於經營不理想,沒有納稅收入或者收益。這些情況下,企業可能沒有稅款要繳納,但都要按時納稅申報,沒有應納稅稅款的申報就是所謂的零申報。零申報只是壹個簡單的程序。壹項簡單的手續,如果不辦理,稅務機關可以每次處以罰款2000元。

(四)視同銷售莫亂套

視同銷售就是實際不是銷售也要按銷售納稅,沒有銷售也納稅無疑會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應該視同銷售也納稅無疑會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應該視同銷售不繳稅是違規,不應該視同銷售也當成銷售就會繳冤枉稅。

有壹家酒店,老總平時接待客人都安排在自家酒店用餐,內部簽招待費,基本上每個月都有幾單,壹年累計起來有十多萬。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要求將這十多萬視同銷售,繳納營業稅。

在營業稅法規裏,沒有在自家酒店吃飯消費要視同銷售繳營業稅的規定。企業依從會計師事務所的謬論,又會多繳冤枉稅了。

視同銷售千萬別亂用。

(五)看損耗是否正常

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各種損耗,投進的原料壹部分損耗了,壹部分形成產品。在增值稅裏,正常損耗的進項可以抵扣,非正常損失的進項不能抵扣,要轉出。因此,正常劃分正常損耗和非正常損耗對企業納稅非常重要。

壹家化工廠,因為天氣炎熱,原料揮發了壹部分,盤點造成損失。稅務管理員認為是自然災害造成,屬於非正常損失。這也是壹宗冤案。天氣炎熱還沒有達到自然災害的程度,怎麽能說是非正常損失?對稅務規定不熟悉的人又會付出代價。

(六)各行各業有特例

稅務法規有壹般的規定,也有針對特殊情況,各個行業的特殊規定。如果對自身行業的特殊規定不了解,企業也會蒙受損失。

壹家報社,賣報紙繳增值稅,收廣告費繳營業稅。因此印刷報紙獲取的進項要分為兩部分,壹部分可以抵扣,壹部分不能抵扣。怎麽分?稅務局答復:按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第23條規定:按收入百分比劃分。可憐的報社,賣報紙收入少,廣告費收入高,因此,進項基本不能抵扣。其實稅務有規......>>

小規模納稅企業如何合理避稅?

看妳想要減少哪方面的稅了。

企業所得稅:

1、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多積累壹些費用票,比如的票、文具發票、洗滌用品、復印紙、墨盒等電腦耗材等各種費用發票。盡量回避飯費、禮品這類不能全額抵稅的費用。另外對於企業正常的費用支出有許多是沒有正式發票的,只有壹張收據,這樣的費用支出要盡量減少。2、工資,可以按照當地企業所得稅的計稅標準編制工資表,當然要比實際支付工資高(若超出個所稅的標準還要繳納個所稅)。另外領取工資的人員最好是具有退休證的返聘人員,這樣可以少按人數繳納殘疾人保障金(約按職工人數減退休返聘人數*400元左右)。增值稅

1、在銷貨時,可以針對收現和不要正式發票的業務采取回避態度,計入往來賬,或也可不入賬處理。2、在進貨時,對於沒有正式發票的進貨,即使買票也要資金的支出有配套的發票,這樣做可以增大成本,減少毛利。以上只是壹些簡單的避稅方法。

企業合理避稅的方法有哪些?

其實,在法律角度不存在合理避稅的說法。壹般認為,節稅是現行法律項下的合法行為。

壹般納稅人企業怎樣才能合理避稅?

避稅是指納稅人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采取壹定的形式,方法和手段,避免或者減輕稅賦的行為。大體上有三種形式:合法型、非違法型、形式合法而內容不合法。

具體采用的手法有以下幾種:

壹、轉讓定價:通過關聯企業,達到整體最大限度的逃避納稅義務。對產品、勞務的交易不按市場價格進行,在稅率高地區采用高進低出,在低稅率地區采用低進高出,以達到整體的避稅。在跨國企業中甚至還存在開票公司這種形式。

二、企業存貨計價避稅:利用企業內部具體的核算方法和存貨的市場價格變動,采用高轉成本,低轉利潤的辦法。

三、折舊:采用稅法允許而對企業有利的折舊方法。

四、資產攤銷法:對無形資產、遞延資產、低值易耗品、包裝物、材料的攤銷盡可能保持成本最大化,稅前利潤最小化。

五、籌資租賃法:以支付租金的方法降低企業利潤和稅基。

六、信托手段:通過在稅收優惠地區設置信托機構,讓非優惠地區的財產掛靠在優惠地區的信托機構名下,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避稅。

七、掛靠避稅:例如掛靠在科研、福利、教育、老少邊窮地區。

2,在實踐中,有幾種典型的避稅方法可供參考:

1)、綜合利用避稅法。即企業通過綜合利用“三廢”開發產品從而享受減免稅待遇。綜合利用減免稅的範圍:

壹是企業在產品設計規定之外,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

二是廢渣的綜合利用,利用工礦企業采礦廢石、選礦尾礦、碎屑、粉塵、粉末、汙泥和各種廢渣生產的產品;

三是廢液的利用,利用工礦企業生產排放的廢水、廢酸液、廢堿液、廢油和其他廢液生產的產品;

四是廢氣的綜合利用,利用工礦企業加工過程中排放的煙氣、轉爐鐵合金爐回收的可燃氣、焦爐氣、高爐放散氣等生產的產品;

五是利用礦治企業余熱、余壓和低熱值燃料生產的熱力和動力;

六是利用鹽田水域或電廠熱水發展養殖所生產的產品;

七是利用林木采伐,造林截頭和加工剩余物生產的產品。

企業采用綜合利用避稅法,應具備兩個前提:

壹是使自己的產品屬於減免稅範圍,並且得到有關方面認可;

二是避稅成本不是太大。否則,如果壹個企業本不是綜合利用型企業,為了獲得減免稅好處,不惜改變生產形式和生產內容,將會導致更大的損失。

2)、出口退稅避稅法。即利用中國稅法規定的出口退稅政策進行避稅的方法。中國稅法規定,對報關離境的出口產品,除國家規定不能退稅的產品外,壹律退還已征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出口退稅的產品,按照國家統壹核定的退稅稅率計算退稅。

企業采用出口退稅避稅法,壹定要熟悉有關退稅範圍及退稅計算方法,努力使本企業出口符合合理退稅的要求。至於有的企業夥同稅務人員或海關人員騙取“出口退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成本費用避稅法

成本費用避稅法是通過對企業成本費用項目的組合與核算,使其達到壹個最佳值,以實現少納稅或不納稅的避稅方法。采用成本費用避稅法的前提,是在 *** 稅法、財務會計制度及財務規定的範圍內,運用成本費用值的最佳組合來實現最大限度地抵銷利潤,擴大成本計算。可見,在合法範圍內運用壹些技巧,是成本費用避稅法的基本特征。

企業所得稅如何才能合理避稅

所謂避稅是指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和稅負最低化,研究各國稅收法律之間的差異,策劃個人或集團內部財務節稅計劃,以規避納稅。

外資企業都各有避稅秘方,雖然說避稅違反了稅收立法意圖,有悖於 *** 的稅收政策導向,但避稅並不違法,法律上存在合理避稅之說。正因如此,很多外資企業采取各種招術,以達合理避稅的目的。

轉讓定價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張小姐透露,他們在審計外資企業的時候,常會遇到壹些利用現有中國稅法不健全進行轉讓定價的避稅方法。

張小姐舉例說,她在審計中,就遇到壹家總部設在國外分部設在國內的加工制造企業,總部有意提高原材料成本價格,增大負債,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使收益減低,甚至出現虧損,在虧損後,還會增加投資,常年如此,稅務部門拿這種做法也無可奈何。這種做法被審計人員叫做“轉移定價”。這家企業“長虧不倒”的做法在很多外企中也很盛行。

轉讓定價是現代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避稅所借用的重要手段。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許多避稅活動,不論是國內避稅還是國際避稅,都與轉讓定價有關。它們往往通過從高稅國向低稅國或避稅地以較低的內部轉讓定價銷售商品和分配費用,或者從低稅國或避稅地向高稅國以較高的內部轉讓定價銷售商品和分配費用,使國際關聯企業的整體稅收負擔減輕。

貸款高利率 利用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作價高於國際市場價格,或隱藏在設備價款中的壹種手法。外商利用人們不了解設備和技術的真實價格,從中擡高設備價格和技術轉讓價格,將企業利潤向境外轉移。它們在擡高設備價款的同時,把技術轉讓價款隱藏在設備價款中,以躲避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應納的預提稅。

勞務收費標準“高進低出”。關聯企業之間相互提供服務或勞務,通常是境外公司收費高,境內公司收費低甚至不收費。有的還虛列境外公司費用。

資產評估提高折舊 張小姐曾遇到過壹家香港公司,每年都要對其房地產進行價值評估,其在華子公司因為要與香港母公司進行合並報表,所以也要同時評估其在華房產。這也是外資壹種避稅的有效方法。如房地產評估增值,每年計提的折舊也會相應的增加,納稅自然也會相應減少。

國際避稅地建公司 記者還從壹位曾在臺灣某企業工作過的陳小姐那裏得知,在避稅港註冊也是壹種辦法。他們那裏曾經也采用過相同的辦法。在國際避稅地建立公司,然後通過避稅地的公司與其他地方的公司進行商業、財務運作,把利潤轉移到避稅地,靠避稅地的免稅收或低稅收減少稅負。在長三角地區,壹些外資企業的投資方來自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方,而實際在島上,它們可能只有壹間辦公室。

運用避稅港進行避稅是跨國納稅人減輕稅負增加收入的手段之壹,而維持稅收制度在籌措國家財政資金方面的有效性,又是各國稅務當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壹。在跨國納稅人不斷運用避稅港的情況下,國家的稅收權益不斷遭到損害,稅收收入受到影響,稅收的公平原則也相應遭到破壞。因此,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特別註意如何防止跨國投資經營者運用避稅港從事避稅活動。

其他方法層出不窮 外企避稅另壹主要手段是利用關聯交易,高進低出。這種手段占到避稅金額的60%以上。另外,目前外商投資中國的資金中,60%以上是借貸資金,即便是壹些實力雄厚的國際公司也向境內外銀行借大量資金,利用稅前列支利息,達到少交或免交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反避稅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部門。稅收制度不夠完備,地區間、部門間的不協調,是避稅形成的客觀原因。專家指出,應從稅法和征管兩方面完善和加強現有稅收體制。首先,現行的涉外的稅法規定外商投資企業享受著和內資企業不同的稅收政策,這種稅收設置,為合法避稅行為提供了壹個很大空間。只有內外資企業所得......>>

怎樣解決企業合理避稅存在的問題

淺談企業合理避稅的策略與技巧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利潤最大化成為企業竟相追逐的目標, 如何降低稅務成本, 合法規避各項稅負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壹個重要課題。在遵守稅法、 依法納稅 的前提下,企業如何通過稅收籌劃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為了做到這壹點,必須了解我國稅收制度和國際稅收方面的知識, 必須精通合理的避稅方法。 1.合理避稅產生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1合理避稅產生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避稅是納稅人的必然選擇。 市場經濟的特征之壹就是競爭。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必然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全方位、多 層次的運籌,其中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關系, 既是國家要依法征稅,企業要依法納稅, 又是企業經營籌劃的重點之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企業自 *** 的日益擴大, 企業在逐漸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過程中, 自我意識、主體利益觀念日益強烈。由於稅收具 有無償性的特點,稅款支付是資金的凈流出, 企業的稅後利潤與稅額互為增減。因而,無論納稅多麽正當合理, 怎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對企業來講畢竟是既 得利益的壹種喪失。 如何在不違法而又充分利用稅收的各種優惠政策條件下, 預先調整企業的經營行為, 以達到合法的節約稅負支出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影響舉足 輕重,成為現代企業面臨的緊迫課題。 1.2合理避稅產生的可能性 現代企業稅收籌劃是通過對企業經營、 投資和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選擇能降低企業稅負、 獲取最大稅收利益的經濟行為,這需要稅收制度能夠為企業進行稅 收籌劃提供選擇空間。1994年稅收制度改革以後, 我國稅收制度日趨完善,為了體現產業政策、 充分發揮稅收杠桿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職能,國家在已經頒布 的稅收實體法中不同程度上規定了不同經濟行為的稅收差別待遇, 即規定了不同經濟行為的稅種差別、稅率差別和優惠政策差別, 同時在稅收程序法中也為企業進行 稅收籌劃作了肯定,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空間已形成。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自主化,利益獨立化, 權利意識得到空前強化。企業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可以說是壹種本能, 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為己的特征,最大限度地 維護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從稅收法律關系的角度看, 權利主體雙方應是對等的,不能只對壹方保護, 而對另壹方不予保護。對企業來說,在稅款交納過程中, 依法納稅是其應盡的義務, 而通過合法途徑進行稅收籌劃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 維護自身的資產、收益,亦是其應當享有的最重要、最正當的權利。 2.合理避稅的路徑選擇 2.1合理利用稅收政策,規避相關稅金 稅收優惠是指為了對某些征稅對象和納稅人給予照顧或鼓勵而采取的 減輕或免除稅負的措施。它是國家為了扶持某些特定地區、行業、 企業或業務的發展,或者為了 減輕某些具有實際困難的納稅人的稅負, 而在稅法中進行的某些特殊規定。 稅收優惠政策就是指對某些特定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 各種規定。 2.1.1利用減免稅優惠進行避稅 目前,國家在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幾個主要稅種中, 制定了近百項減免稅優惠,體現了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稅收導向。 為了減輕稅收負擔,壹些企業采取"虛虧實盈"策略, 利用困難性減免稅的政策,以達到享受稅收減免的目的。 還有壹些企業通過轉移經營業務給關聯企業的手法, 轉移收入和利潤,造成本企業微利或虧損, 然後通過困難性減免達到避稅的目的。 2.1.2 利用稅收優惠的多、雜進行避稅 我國稅收優惠按地區......>>

公司業務提成怎樣合理避稅

還釘壹個辦法,公司可以和員工簽訂壹個私車公用協議,以車輛租費的名義支付提成。為了更真實,最好是不要出現員工名字,可以由配偶代簽

小微企業如何合理避稅?

少做業務招待費,費用以差旅費,辦公費,為主,可以多開人員工資(控制在3500以下)

所得稅可以減按10%征收

增值稅,有進項來了,再按稅負合理開具銷售發票

把銷售控制在月收入3萬以內,如果是整的比較大的銷售額,和客戶溝通,打散開來,開票,每月開3萬以內,不過收款的話會有影響

怎樣合理避稅

某紡織廠利用10年時間自我積累資金1000萬元,擬用這1000萬元購進設備,投資收益期為10年,年均盈利200萬元,該紡織廠適用33%的所得稅率。

?則該廠盈利後每年應納所得稅額:

?200×33%=66萬元

?10年應納所得稅總額為:66萬×10=660萬元

?若該廠不用自我積累的資金,而是采取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融資。假設企業從銀行取得1000萬元的貸款,年息支付15萬元;企業年均盈利仍為200萬元,則企業每年應納所得稅額為:

?(200萬壹15萬) ×33%=61.05萬元

?實際稅負為:61.05萬十200萬×100%=30.5%

?10年應納所得稅總額為:61.05萬×l0=610.5萬元

?顯然,對該紡織廠來說,以貸款方式投資,壹方面可將積累1000萬元所需的10年時間節約下來;另壹方面,企業稅負也由於貸款利息的支付而減輕了(由33%降為30.5%)。

?[案例2]

?某企業固定資產原值為180,000元,預計殘值為10,000元使用年限為5年。5年內企業未扣除折舊的利泣和產量表如下所示。該企業適用33%的比例所得稅率。

年 限 未扣除折舊利潤(元) 產量(件)

第壹年 100,000 1,000

第二年 90,000 900

第三年 120,00 1,200

第四年 80,000 800

第五年 76,000 760

合 計 466,000 4,660

?下面我們分析壹下企業在采用不同的折舊方法下繳納所得稅的情況:

?(壹)直線法: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估計殘值)/估計使用年限=(180,000-10,000)/5=34,000(元)

?1.第壹年利潤額為:100,000-34,000=66,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66,000×33%=21,780(元)

?2. 第二年利潤額為:90,000-34,000=56,000(元)

?應納稅得稅為:56,000×33%=18,480(元)

?3. 第三年利潤額為:120,000-34,000=86,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86,000×33%=28,380(元)

?4. 第四年利潤額為:80,000-34,000=46,000(元)

?5. 第五年利潤額為:76,000-34,000=42,000(元)

?納所得稅為:42,000×33%=13,860(元)

?五年累計應納所得稅額為:

21,780+18,480+28,380+15,180+13,860=97,680(元)

(二)產量法:

每年折舊額=每年實際產量/合計產量×(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

1.第壹年的折舊額為:1000/4660×(180000-10000)=36480(元)

利潤額為:

100,000-36,480=63,520(元)

應納所得稅為:63,520×33%=20,961.6(元)

?2.第二年折舊額為:

?900/4660×(180,000-10,000)=32,832(元)

?利潤額為:90,000-32,832=57,168(元)

?應納所得稅為:57,168×33%=18,865.4(元)

?3. 第三年折舊額為: 1200/4660×(180,000-10,000)=43,776(元)

?利潤額為:120,000-43,776=76,224(元)

?應納所得稅為:76.224×33%=25,1......>>

企業的個人所得稅怎樣合理避稅

目前常見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1)將工資發放盡量安排在允許稅前扣除額從下;

(2)提高職工福利水平,降低名義收入;

(3)可采取推遲或提前的方法,將各月工資收入大致拉平;

(4)納稅人通過盡可能長的時間內分期領取勞動報酬。

其中:提高職工福利水平,降低名義收入的方法主要有:

(1)企業提供住所,是個人所得稅合理避稅的有效方法;

(2)企業提供假期旅遊津貼;

(3)購買保險公司的理財險;

(4)部分計入工資單,其余工資采取用發票報銷的方式;

(5)多向稅務部門爭取福利金比例,多走福利;

(6)以實物形式發放;

(7)多繳公積金(但是同樣企業也面臨多繳)

(8)企業提供員工福利設施。 如:①企業提供免費午餐、或企業直接支付搭夥管理費; ②企業提供和安排免費醫療福利; ③使用企業提供的住宅設備; ④企業提供交通工具; ⑤企業為職工子女成立教育基金,提供獎學金給職工子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