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通貨膨脹會計的模式

通貨膨脹會計的模式

目前,由於多種因素,通貨膨脹會計雖然在西方會計界尚未形成完整體系,但其內容相當豐富,有著與傳統會計方法不同的特色。迄今為止,數十個國家根據該國通貨膨脹的特點和情況,采用了適合該國國情的措施,在不同程度上試行了通貨膨脹會計。在持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人們針對物價變動的情況對財務會計數據的不同影響,產生了通貨膨脹會計的三種模式:不變幣值會計,現行(重置)成本會計,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模式。這三種模式,構成了通貨膨脹會計的基本內容。下面簡單介紹這三種會計模式的基本原理及其各自的特點。 所謂不變幣值會計,是用價值穩定、購買力壹定的貨幣單位作為會計計量單位進行會計計量,揭示壹般物價水平變動影響的會計模式。它是專門用來處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會計信息影響的會計程序與方法。雖然在西方會計文獻中,對涉及這方面的會計改革往往以不同的名稱,例如壹般物價變動會計、不變幣值會計、現行購買力會計、穩定幣值會計、不變購買力會計等等,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不變幣值會計的顯著特點在於用不變幣值貨幣單位取代名義貨幣單位進行會計計量。這樣,就需要壹個中介來轉換企業財務報表原來所顯示的數據。這個中介通常被稱為轉換因子。不變幣值貨幣的轉換因子最初是黃金,人們通常把壹定量的黃金作為中介,將報告期的當量貨幣額所表示的財務數據與基期當量貨幣額相比較,從而提示二者之間的差異。

不變幣值會計模式作為會計計量單位的嘗試,在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和可信度的改革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某種思路。幾十年來,有關不變幣值會計的評價毀譽參半。不變幣值會計的優點概括起來有:

(壹)方法簡單。在不變幣值會計模式下,無需改變歷史成本會計程序與方法,僅僅通過壹種物價指數對有歷史成本財務報表進行調整,其調整過程比較簡單。

(二)增強了財務報表數據的可比性。對於特定企業來說,因其按照壹般物價指數調整了財務報表的各項數據,因而統壹了同期財務報表中不同時點形成的計量單位,所以增強了企業之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

(三)易於監督。由於調整依據相同,使按照壹般物價指數重編的財務報表具有可審計性。 首先,我們來討論壹下重置成本與現行成本的概念。重置成本是指在當前市場條件下,按現行價格購置與現有資產相同或類似的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及其等同物。當所重估的資產是可以從外部購得時,應用上述概念進行估價並不會發生很大困難。但是,當所估價的對象是專用設備或自制產品、自建建築物時,在采用重置成本計量基礎時,就要對這些不能直接從外部購買的資產采用現行再生產成本計價。所謂現行再生產成本,是指在當前價格水平下,按當前的材料、人工和制造費用的價格,再生產同樣資產的花費。因此,可以認為,現行再生產成本包含於重置成本之中。在這裏,為了簡化起見,下面內容所提到的現行成本與重置成本不相區別。

采用現行成本會計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可以以現行成本作為計量基礎進行日常會計處理,可以在會計年末壹次性重估現行成本,進而確認現行成本變動額,並重編現行成本財務報表。現行成本會計的主要優點:

(壹)能較為恰當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這是因為,在物價變動的情況下,現行成本會計能夠提供企業實際經營收益的近似值,從而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

(二)增強了報表的可比性。由於在現行成本會計模式下,把不同時點取得的資產及其嗣後轉銷的成本統壹到了現行水平上來,使得企業實體本身的計價能夠可比。 上面介紹了不變幣值會計和現行成本會計模式的原理及特點,但由於這兩種會計模式自身的局限性給會計處理帶來不便,有時我們不得不考慮采用另壹種更為合理的會計模式。在不變幣值會計模式下,由於忽略個別物價變動對企業非貨幣性資產的影響,因而使重編的不變幣值財務報表所反映的信息與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差別較大,容易導致誤解。在現行成本會計模式下,由於忽略了貨幣性項目凈額上的購買力損益,因而使得所揭示的物價變動的影響不夠完全。為了全面反映物價變動的影響,人們創造出現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會計模式。

這種會計模式的基本原理是,計量基礎是現行成本,計量單位是不變幣值。這種模式試圖全面反映物價變動影響。因此,就需借助現行成本會計和不變幣值會計的某些原理。具體的做法是把現行成本會計技術與程序和不變幣值會計技術與程序有機地融為壹體。從成本會計效益對比上的考慮,采用這種模式,通常是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財務數據的基礎上重編現行成本、不變幣值財務報表。因此,也可以把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會計模式理解為壹種財務報告模式。在這種情況下,運用物價資料所進行的壹切調整,都是在會計期末進行的。

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會計模式,基本上保持了不變幣值式和現行成本會計模式的優點。

(壹)這壹會計模式能穩定會計的計量單位,又能在現行成本的基礎上提供更為可比的信息。

(二)這種模式能夠同時揭示壹般物價水平變動的影響,提供按壹般物價水平變動和個別物價變動的影響,提供按壹般物價水平變動進行調整之前和之後的資產持有損益的資料和貨幣性項目凈額上購買力損益。

這種模式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有壹定的局限性。

(壹)提供這種信息的花費是很大的,由此產生的利益是否能彌補這種花費還需進壹步商榷。

(二)這種資料過於復雜,能夠正確理解的人不多,因而很可能出現誤解。

以上粗略地介紹了通貨膨脹會計的三種具體的會計模式。通貨膨脹會計從產生到發展,對西方財務會計整體來說,是壹場深刻的變革,它沖擊了傳統的歷史成本原則,推動了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發展,解決了通貨膨脹給財務會計信息帶來的壹些問題。但由於西方各國在確定應稅收益規定上大多要求須用歷史成本計量,加上傳統習慣的影響,使得全面應用通貨膨脹會計方法受到很大阻力,在其進壹步研究中也困難重重,所以美國會計學稱之為“國際會計三大難題之壹”。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在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於宏觀調控的失誤,造成中國商品物價的較大波動,控制物價上漲,抑制通貨膨脹壹直是中國長期的工作重點。1988年之後的很長壹段時期,由於片面追求產值、速度,使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宏觀調控失調,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94年的物價上漲指數為最高,1994年10月物價指數達到27%。其主要原因是由於1994年底糧食價格上漲引發的,這壹年的通貨膨脹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當年的通貨膨脹率在13-15%左右。政府在1995年初采取了緊縮等政策以後,通貨膨脹並沒有得到完全控制,通漲的勢頭雖得到控制,但它的實際幅度仍很高。因此,9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成就是保持了高速度,最大的教訓就是經濟波動太大。進入二十壹世紀,這種情況並沒有得到好轉,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以2003年又壹輪糧食上漲為領頭羊,原材料、農產品、房價甚至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價格全面上漲。而且,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帶有不可控性。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平均為9-10%,這是相當高的,對於經濟秩序、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都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反復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經濟技術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又不講求質量效益的情況下,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結果。因此,想壹次性徹底在中國現有情況下消除通貨膨脹是不可能的。那麽,在這種通貨膨脹的經濟形式下,對中國企業依據傳統的會計原則和會計假設編制的會計報表必須重新審核,不然必將影響會計數據和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中國采取哪種會計模式,還有待廣大會計研究人員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總結出最適合中國國情的通貨膨脹會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