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按照會計發展過程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現代會計。本文通過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會計的發展史。
1.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的基本職能分為會計的核算職能和會計的監督職能。(壹)會計核算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環節,特定對象(或稱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記帳、算帳、報帳,為各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功能。確認,是運用特定會計方法,確定經濟業務發生與否,並用文字和金額同時描述某壹交易,使其金額反映在特定主體財務報表中的會計程序。計量,是確定會計確認中用以描述某壹交易或事項金額的會計程序。 記錄,是指在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中采用壹事實上的記帳方法,在帳薄中進行登記的會計程序。報告,是指在確認、計量和記錄的基礎上,對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向有關方面報告。(二)會計監督職能也稱控制職能,是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特定對象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會計隨著歷史的發展也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同時,會計技術和會計觀念也不斷變化著,有些觀念也許在現在已經不適應,但是仍有些壹直適應社會發展,在會計史中發生著重要的作用。
2.會計的起源與產生
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勞動產品 。財產私有制的出現強化了在產品交換中等價交換的內在要求,同時也形成了對會計的現實需求。隨著勞動生產水平提高,人們對生產過程的了解。就需要經常對剩余勞動產品的儲存和保管,也需要經常清點與計數,由實物記事到繪畫記事,結繩記事,刻契記事等這些計量的方法也代表著那壹時期會計的行為。這壹時期的記錄行為是會計萌芽狀態的表現形式,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生產創造出逐漸穩固的社會物質基礎,也提供了會計產生的可能性。會計在大約公元前1100 年到公元前770 年之間的西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有為王朝服務的會計,有專職官吏專司其事。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采取了“月計歲會”的方法。
3.會計的發展
(壹)古代會計
古代會計的發展面貌重現於世是隨著大批原始社會歷史遺址的發掘,大量存在於壁畫和陶罐上的“以網計數”“以繩計數”圖,生產者在生產時間外附帶的用繩子,木棒來記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先民們在無意識的前提下有意識的推動了早期會計的萌芽。進入我國西周時期,更是在中央層面出現了第壹個“會計”的官職--“司會”,管理方面涉及到財務出納與出支核算,並且成為政府重要部門之壹,其組織也在記錄方面也不斷探索。隨著戰亂到秦漢大壹統,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新興國家機器也對財政記錄和會計形態也做出了全新要求,並對全國各地的賬簿記載進行了核算和案例巡查制。並與當時的監察禦史形成合力,將地方的經濟收支情況以“月會”“年會”的方式進行審查,使中央對地方得到極大控制。隋唐時期中華民族空前大壹統,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在時間、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對會計及國庫資金的核算出納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更在唐代,草市、夜市和大量商業性城鎮如雨後春筍般湧起,水陸交通的發達,人民的碎片化增強,商品的流通性增快,飛錢出現,貨幣交易日常化,增加了會計在現金上的審核功能,並與戶部壹起管理資金的發放以及在市場上貨幣流通轉換的監督,並且設立了嶄新的中央部門--度支部,職掌財政預算和全國的會計核算,相應的審計機構--比部,審計之權通達國家財政經濟的各個領域,在會計報告送達的程限和申報內容均有嚴格規定。建立了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的年度預算機制。在這壹過程中,以“四柱清冊”為核心的會計收支審查制度成為中式會計的精髓。無論歷朝歷代,“會計”這壹必要功能形式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並服務於經濟
(二)近代會計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後的民族大戰,使中國大批有誌之士開始把視野轉向西方,在會計方面,也出現了結構方面的改良與變化。具有代表性的清末人士蔡錫勇著有《連環帳譜》壹書,其中,他積極推廣借貸復式薄記,以改革中國會計形態。20世紀初,原本農業市場的解體,資本市場的興起,資金流通與貯藏機構即銀行金融業的建立,以現金收支為中心的復式記賬法被廣泛采納,復式薄記也隨之並存,此乃中國會計改良之新風。但在近代戰亂和中西碰撞的大背景下,官僚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夾壓下,會計始終無法發揮出應有功能為經濟服務。
(三)現代中國
1.新中國至改革開放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時段,受冷戰國際思維的影響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此時新中國的會計制度廣泛的向蘇聯學習,引進蘇聯會計經驗,將統壹的會計管理權限劃歸到政務院財政部,由財政部全權負責組織和領導。隨著新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大建設的開展,企業特別是國營企業對會計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企業與會計聯系更為密切,也使得會計對企業管理,財務收發及日程流轉做出了巨大推動力。在會計資源本身,由中央統壹規定和發放會計資格證,審批合格的會計機構。會計師成為所尊重的人力資源,會計學開始在高校大量普及。
2改革開放至現今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步為商品經濟,市場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政治上的法制與科學化,大批民營與私營制企業進行高速期,會計行業人力日益龐大,為充分為會計體系發展提供法律法規上的保障,於1985年全國人大專門審議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和國會計法》,成為會計史第壹部國家性法律文件,後壹系列頒布了《審計法》《企業所得稅法》等壹系列法律。在評定職稱上,中央將會計師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類,初級職稱助理會計師,中級職稱有會計師,高級職稱有高級會計師。自從2001中國加入世貿以來,中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不斷加快,且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將企業的國際化,市場化,股份制改造的轉變都推向尖端,對傳統會計理念與價值造成沖擊。如今是大數據的時代,市場對於精通網絡的尖端性會計師的需求量極大,中國也形成了以瑞華為代表的會計事務所正在蓬勃發展,會計正在努力去“改變”市場,做到與市場同步創新,使其增強穩健的貨幣增值力和在非貨幣交易時反映帳面價值。2006年,國家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為會計行業走向世界,為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充分利用國際會計報告準則,將會計行業列成壹套單獨的信息控制系統和“集成顯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會計者認定經營者的責任與權利,維護所有者權益,以及實行科學、嚴格的會計制度,已成為行業自規。
(四)總論
會計的發展過程,經久不絕。始終服務於經濟,並為政府、市場、企業提供了資本統計和監督審查渠道,而會計行業也在不斷創新,不斷向前。中國的會計體系正在繁榮擴大階段,無論是從人力資源,還是科學知識架構上。適應社會需要,推動經濟發展。會計才不枉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