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成
詩人說:“父親是壹座山,巍峨無垠。父愛是海,寬廣洶湧,兼容並蓄。”哲人說:“這個世界上壓力最大的人,外面競爭最殘酷的人,肩上擔子最重的人,是他的父親。”老百姓說:“父親就像壹根柱子,穩穩地撐起壹個家。”.....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雖然不像詩人或哲學家描述的那樣威嚴、威嚴,但作為孩子,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父愛的沈重和開放;感受父愛的單純和不優雅;覺得爸爸平凡的言行孕育了力量和偉大;我真的覺得是父愛陪我走過了那些虛度的歲月和苦澀的歲月。
酷樂童年
回憶起父親那月在世的那壹年,那些往事總會像燈籠壹樣浮現在我的腦海裏,像昨天的事情壹樣清晰、明了、生動、難忘。融入生活,刻骨銘心的爸爸,在這個世界上是有聲音和面孔的,他的父親始終關註著領域。
1958年,兩歲,隨母親從魯西南來到東北林區父親工作的地方定居。那時候的我,大概是營養不良,身體虛弱瘦弱,總是蜷縮在高寒林區職工家屬簡易房的火炕上。所以爸爸經常無可救藥地感嘆:“唉,小浩,妳這種體質,以後幹什麽?”
我的父親不遺余力地表現出同情和愛,關心我。很榮幸地說,我是在父親的背上長大的。所以,在我能記事的時候,我就感受和分享父親給予親人的溫暖親情,體會父親的真愛和擔當。
夏天,下了班,爸媽就去自家菜地幹活。是爸爸背著我去地裏曬太陽,看著他們辛苦勞作,下班後又背著我回家。
冬天,爸爸在林場做後勤助理。還經常帶我去上課玩。
那裏最有趣的事情是在煮動物的大鍋周圍抓蟋蟀。
我不能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是我爸爸用壹件大皮衣把我包起來,帶我回家的。回到家,我蓋上皮衣,讓我暖暖地享受。
有時候和孩子在外面玩久了,腳都凍疼了。爸爸趕緊脫下我的棉鞋,把我放在炕沿上,用雙手揉我的腳。他轉過身讓我靠在火墻上遮住腳。
我清楚的記得我小時候有兩大毛病,壹是經常消化不良,二是經常頭暈。所以給我治病成了我父親的負擔。記得壹個寒冷的冬天,父親帶我去了壹家大醫院,但是去醫院的路上我走不動了。我父親仍然背著我。父親人到中年,有鼻息肉,呼吸困難,甚至用嘴喘氣。
四五歲的時候,依稀記得當時恰逢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在農村產糧區,活活餓死人並不少見。雖然東北林區的生活還過得去,但大多數人都在艱難跋涉。
童年本應是壹個陽光明媚、無憂無慮的花季,但正如那段人生苦惱的時光,我們並不是都面對著壹條開滿鮮花的紅地毯。雖然大人們省吃儉用,為我們提供食物,安慰我們的生活,但我們還是經常感到饑餓。那時候我們最希望爸爸從工作隊回來,因為爸爸會經常給我們弄點吃的帶回家充饑,增加家庭和父子之間的幸福感。
其實當時林區城鎮居民的糧食供應也是按正常標準執行的,供應還不錯。只是因為地處寒帶,蔬菜等其他副食品的供應極其短缺。
在那個工人月薪只有幾十元的年代,東街壹位老人在家門口挖了塊地種土豆,壹個秋後不大的土豆居然能賣5塊錢。這難道還不足以解釋當時副食供應的尷尬局面嗎?
"幸福縮短時間,而痛苦延長時間。"難怪童年歲月艱難。“悲慘”不就是這樣嗎?說實話,艱苦環境下的童年是難以忍受的,但想想父親的照顧也是幸福的。父愛就像冬天的壹縷陽光,就像沙漠中的壹泓清泉,就像夜空中飄蕩的壹首歌謠,撫慰著我們的生命,滋潤著我們的心靈。
“快樂的童年可以治愈壹生,不幸的童年可以治愈壹生。”有父親完美的親情呵護和陪伴,回想起來除了“感恩”真的沒有遺憾。
有人說,“悲慘的壹生可以熬成壹首詩”。仔細想想。在這樣艱難困苦的壹年裏,我們真誠地咀嚼著父愛的甜蜜,這就足夠了。這是最值得紀念和懷念的。它是我們年輕壹代驕傲和贊美的焦點。是真情實感才配得上大書特書!
慈愛的父親也是有尊嚴的
爸爸雖然沒有學歷,但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和管教都很嚴格。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能從內心體會到苛刻的內涵,能在平凡中體會到爸爸釋放愛的胸懷,在平凡中承擔起長輩的責任的培養。同時我也明白,父親雖然看似極其平凡,但他負責任的態度和不壹般的覺悟,都在他關愛的言行中流露和展示出來。有時候我們也會問自己,如果沒有父親的威嚴,我們會是什麽樣子?
記得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在林場的苗圃工作。苗圃工人大多是從木材生產第壹線調來的、不到退休年齡的“老、弱、病、殘”工人。而且,當時好像沒有提前退休。這些人常常自嘲為:“缺胳膊少腿的人,是企業的負擔和包袱。”
壹天早上,這群人和我父親壹起來上班。我對父親說:“這些缺胳膊少腿的叔叔都來給妳打工了!”壹句話惹得父親連續幾天訓誡我,反復告誡我“小孩子要懂禮貌,從小就要懂仁義,壹言壹行都要理智”,等等。現在想想也是。這種不尊重老人,拿別人的殘疾開玩笑,浪費顧仁義和禮儀的言行,不應該出自他這個孔孟之鄉的孩子之口。
回過頭來看,我們明白言語是要隨意通過大腦的。妳必須知道如何尊重自己。認識壹個人就不用什麽都說了。越是長大,越是要懂得克制和自制,懂得分寸,謹慎。人的壹生真的應該是“兩年學會說話,壹輩子學會閉嘴”。
之後,父親特意為我們兄妹做了規範,比如:“向長輩問好,向老師敬禮,懂得照顧晚輩”,“孩子吃飯不要坐主桌,外人在時不要端桌子,孩子大了不要先動碗筷”,“不要不勞而獲,不要輕易接受別人的禮物”等等。...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林場成立了“小組專門辦公室”。掛了“人民專政辦公室”的牌子,白漆牌子黑字寫著,黑字還是用墨水畫的,不過墨水還沒幹就掛了。(現在回想起來,可能這個標誌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而著急的。)壹群10歲的孩子去看熱鬧,壹個林場幹部的兒子把“群”字從群眾中抹去。出於好奇,我這個牌子就變成了“人民羊人民專政的人民辦公室”,這是孩子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但在萬物危在旦夕的大環境下,林場公安董主任卻將其作為階級鬥爭的新動向,開始立案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該幹部的子女因其父母的權威受到冒犯,成為漏網之魚。自然就被“糾正”了,檢查了很久。在找不到“主謀”和“後臺”的時候,接到通知,我要和那些有歷史問題的黑人壹起“遊行”。
對於我這個學校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頂梁柱”來說,逛街太不壹樣了!當時真的很郁悶。整天憂心忡忡,壓力很大,頭都暈了。我想,如果我遊街,老師同學會怎麽看我?小小年紀到處招搖不是很尷尬嗎?當時我很郁悶,看到老師就臉紅。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地上的裂縫。(現在要找出促成我從天真活潑開朗變成安靜內向性格的原因,絕對和當時的情況刺激有關。)
當時父親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和惱火。壹邊給我解釋當時無限政治環境背景下問題的嚴重性和利害關系,他又不忍心擠兌他的孩子,沒有懲罰我。他老人家想的是,如果壹個小孩在街上遊泳,會對他的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壹次“遊行”可能會毀了壹個孩子的未來!從那壹刻起,不求人的老人們開始謙恭地找人說情。幸運的是,他們找到了壹個鄰居,範阿姨,她是街道的家委會主任,然後是群眾專政辦公室的成員。
在“團專”辦公室成員會議上,範阿姨從愛護孩子、對壹個孩子負責的角度,為壹個孩子開脫,終於解除了我準備“閱兵”的屈辱。這讓我從心底感激範阿姨壹輩子,卻不理解父親對孩子的苦心!(也是從範阿姨為我開脫,真心關愛少年的事件中,我深深體會到,設身處地為孩子們辦實事、做好事,意義深遠,意義重大。也促成了我二十多歲誌願擔任少先隊校外輔導員,退休後堅持在企業和地區工委關心下壹代10多年。主觀感覺自己能為孩子做點什麽,也是在積德行善。)
當時盡管家裏困難,父親還是從微薄的工資裏擠出錢來支付我的學習費用。不管有多難,我都沒有退學。
父親雖然沒什麽學歷,但他老人家給我們幼小的心靈灌輸了“壹切都低人壹等,我就怕讀書高”的思維意識。即使參加工作後,我也能幫助家人解決生活問題。1976恢復高考的時候,父親在積極動員我報名參加考試。可見爸爸的眼光是有遠見的。可見父愛的單純和厚重。
雖然爸爸說和我們有將近40歲的年齡差距,但是我們之間並沒有“代溝”感。這不僅僅是因為父子之間的默契和意氣相投,也是因為爸爸的思想能夠與時俱進,所以我們平時和他老人家溝通的比較多。
這麽說吧,知青時代的表彰會只有獎狀或“四卷本”等政治書籍等精神榮譽獎勵,沒有獎金或其他物質獎勵。他老人家教導“政治榮譽比獎金重要,獎金花了就沒了,政治榮譽讓妳受益終生。”這不僅是壹種思維引導,壹種品質展示,更是壹種導師的風範!父親對榮譽的理解影響和感染了我的壹生。也可以說是讓我受益終生。
誠然,亭前花開,雨後雲卷雲舒,不過是平凡的人生際遇。無論生活多麽坎坷,妳都會以平常心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但是,當我們追憶爸爸可以全心全意的呵護壹個沒有血緣關系的養子時,面對老人慈愛的胸懷,妳的感情怎麽可能平靜?
父愛就像壹座山,堅固而可靠。
這世上只有壹種愛,不以回報為基礎,不以距離和時間為消耗,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用壹句話來概括爸爸對孩子的付出壹點都不為過。細細品味爸爸在生活中所做的壹切,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都有真摯樸實的愛在支撐和維系。總是用自己的委屈和犧牲成就孩子的詩和遠方。用自己默默付出,銳意進取,留給孩子壹個安靜的時光。無微不至的關懷,展現了愛的文化,展現了民族的傳承。
大姐在林場唯壹的“帶帽子的中學”(就是小學加中學課程)度過了初中和高中,爸爸是當時林場學校唯壹的看門人。
我記得林場的中學運動會。女子800米跑道上跑的大姐雖然在學校有點胖,但是跑的速度還不錯。父親看到跑在我前面滿臉汗水的大姐,他老人家心疼得受不了。不管是不是在終點線附近,不管是不是要得到獎勵,他都趕緊跑到賽道上,把她拉下賽道,告訴她:“我們不要獎品,不要把自己累壞了!”
他的行為也讓班主任很不高興。班主任看了班級的體育成績,他老人家考慮了孩子們的身體承受能力。這是老人的善良,這是心疼孩子的父親。
三弟三妹初中急需戶口的時候,從林場的家到鎮上的中學有70多裏山路。他老人家坐了半宿的敞篷棚車送戶口本,淩晨就到了圖裏河鎮。到了門口,他不想吵醒熟睡的孩子,默默地坐在院門口等他們醒來。
壹大早起來開門,看見爸爸穿著棉襖,叼著壹地的煙頭。那壹刻,我的心像打翻了壹個“五味瓶”,酸甜苦辣鹹同時湧上心頭。雖然那時候已經是春天了,但是東北林區的夜晚還是很冷。為什麽爸爸不能開門在屋裏休息?爸爸有沒有意識到,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永遠不是父母的家?如果是,又何必談父子深情,又何必談人間真情。我覺得可能是他老人家管的太多了,就是不怕打擾兒子。他可能還在想著鄰居,想著家裏的媳婦和孫女。
爸爸就是這樣寧願自己吃虧也不給別人添麻煩或者讓別人說“不”
在如何為孩子付出的問題上,中華民族有壹個* *特點,就是無論為孩子做了多少,也覺得做得不夠,總有願意為孩子付出真心的。他們願意付出,不求回報,從不抱怨。他們整個心思都在孩子身上,還是覺得不夠。他們經常反思自己沒有為孩子做些什麽。
比如我父親曾經跟我說過,家裏最小的菊姐,年紀輕輕就出去老家讀書了,離家很早。他總覺得自己照顧她做得不夠,有負罪感。還在想怎麽彌補。
想到這種知恩圖報、仁義之心的關愛之情,難道不讓人心疼嗎?此外,在那個年代,有太多的孩子需要照顧,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常見的。繼承風真可惜!
唉,他老人家關心孩子,處處為孩子著想。他善良的性格讓我想起壹句哲人的話,“父母是壹條船,沒日沒夜工作的目的就是送孩子上岸。”
父愛無邊。
大愛沒有疆域,只有天下第壹。爸爸的博愛之心還體現在他老人家處處助人的精神上。妳如何為妳的朋友、工友、老鄉付出妳的愛?
爸爸1956從魯西南來到東北林區,身在異地的山東人認出了自己的老鄉。連我也有同感。聽到鄉音就覺得特別親切,自然拉近了我們的距離。而我也不知道是在尋找“他鄉遇故知”的感覺,還是為了品味“鄉音”的獨特可親魅力?我只能把他歸為“鄉愁情結”。
每壹個父親都認識更多的老鄉朋友,他更關心自己的事業!
因為他老人家年紀大,為人公道,在老鄉朋友圈子裏很有威望,可以說是壹個受人尊敬的人。所以只要他的老鄉朋友有什麽事,都願意找他談,提意見,評頭論足,大部分都會盡力幫忙解決,甚至好像他們家的事跟他有關系壹樣。
如:老鄉父母不孝,父子甚至打了壹架;工人家庭兄弟姐妹不和,弟媳卷入其中,驚天地泣鬼神;“跑腿”大叔喝多了酒惹事,驚動了公安人員等等。都是爸爸努力幫助冷靜下來,盡壹切努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為白天工作沒有閑暇,管這些多管閑事的時候,晚上大多在家點油燈,坐在板凳上,圍著落地桌坐著,喝濃茶,抽著煙,說著話,聽著話,爭論著,安撫著,經常因為弟弟妹妹的爭吵和爭論把他們從夢中吵醒。
爸爸雖然愛管閑事,但大部分對他調解安撫的結果還是滿意的。有的老人通過他的調解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感激,向爸爸鞠躬。
想想吧。當時這種自發的民間調解,安撫,緩和矛盾,確實起到了維穩的作用。當時的友誼維持得遠比今天多。想想吧。那時候的人比現在的人單純多了。
因為爸爸多管閑事慣了,偶爾有幾天沒事幹,連我們都覺得有點安靜不自然。
說實話,其實從我的角度來說,爸爸的壹些事情甚至是無人問津的,有些事情在家裏也是要“官方”的。他也想在找到他的時候盡量冷靜下來。後來林場總支書記來找他,說他沒原則管,告訴他“人情不能大於法律。”他被控制住了。
往往因為類似的事情,吃力不討好的例子很多。甚至有的罪犯自己都被判刑了,還向探監的親屬訴苦。想想這樣多管閑事的結果是不是很可笑?
後街壹個老鄉,老婆侄子十二三歲,父母雙亡。
應該說,在無助的孩子來東北投奔親戚阿姨的時候,這個家庭沒有兒子是壹件好事。但他舅舅不能容忍這個孩子,堅持要他“來回折騰”,於是他舅媽差點把自己哭瞎。
爸爸聽了很生氣,跟孩子的叔叔說:“妳不養我,總不能讓這個孩子沒人管吧?”說,真想把孩子帶回家,吃飯控制。後來老鄉憋不住臉了,就把孩子接回家,相安無事。
我父親從林場退休搬到鎮上後,他的壹個懂瓦工的老工友,每年都回家給他清理火墻和炕洞。晚年,這位叔叔告訴我:“我這樣做是為了報答我的恩情,至死都不會忘記。妳父親救了我們壹家。”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當我父親看到他的家人快要餓死時,他冒著被解雇的危險離開了他的辦公室。半夜裏,他讓大伯用爬犁拉壹些他管理的精玉米精回家,救了饑寒交迫的壹家人。現在沒什麽大不了的,但那時候很了不起。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他老人家舍己為人,善良慈悲,俠義心腸。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我媽精心縫制和穿戴了我們壹家八口的所有衣服。
記得有壹年雨季的夏天,我媽看到我的鞋子磨破了腳趾。我媽連夜拿鞋底縫鞋面,很快做了壹雙新鞋。想著明天就要穿上新鞋去上學了,帶著滿足的笑容進入甜蜜的夢鄉。
不曾想,早上醒來,枕頭上的新鞋不見了。我趕緊起來找鞋,看見父親蹲在院門口給兒子鄧啞穿新鞋,鄧啞是東街的壹個工人,沒有老婆,腳上套著黑皮套。
雖然我當時很不情願,但也不能阻止父親的善舉。今天的反思,這不就是爸爸的無私、大度、博愛、善良嗎?
中央電視臺有壹則旅遊廣告:“歡迎來到友好的山東!”每次聽到這個廣告,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父親作為山東人的好客。
每次爸爸從車間回來,只要有壹起回來的工人,家裏就是“中轉站”,也就是“食堂”,總有飯吃。當年他月收入只有50-60元的時候,壹個工友的見面會就要花掉他月收入的近40-50%,剩下的日子對他的家人來說就是壹個不大不小的日子。
雖然家裏不寬裕,但他很少出去賒賬。雖然家裏開銷總是很緊,但他老人家還在交朋友,見老鄉,照顧工友。
這就是我為朋友不惜工本的父親,這就是真誠好客的山東人民。
當年,生活困難是普遍現象,父親從來不忘看看老鄉朋友的困難,記在心裏。他在工作隊攢下的飯票經常塞給吃得很多的老鄉和工友,他也總能盡力幫他們解決壹些實際問題。,
有些老鄉朋友家裏遇到困難也不能找父親要錢。只要他有,他就會給他們幫助。就算他沒錢,就算他出去借,也會讓妳拿走。他不會讓妳白來的。他說,“當人們來找妳時,他們信任妳。如果不困難,他們不會找妳。能幫他們的,就壹定要幫!”
爸爸真是壹個助人為樂,慷慨大方的老人,受不了別人的困難,口袋裏壹毛錢都不想送人。
經常覺得自己不夠用,甚至多借壹些給別人。
那時候,關裏有很多來東北乞討的人。只要他們上門乞討,趕上飯點,爸爸總是留人吃飽飯。然後我想給某人買些東西。
這是我平凡而曠達的老爸,這是他老人家善良如泉水,潤物細無聲的性格。
父親愛睡不著。
爸爸不愁逆境,心平氣和,時時開心,從容不迫的態度,可圈可點。
他老人家的內心充滿了正能量,真的很值得我們孩子學習和繼承。
他老人家遇到困難或者家裏有重要事情的時候,總是信心滿滿。他常說,“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所以不管家裏發生什麽,只要有爸爸在,我們心裏總是有底的。
且不說榮華富貴,哪怕他的子女有壹點點進步,他老人家都無比幸福。我來局裏工作,他覺得工人子弟有前途,大姐就接手到林場通信班的交換站。他覺得這個班不自由,二姐在合作社當會計,二哥在林業隊當會計。他覺得自己為面子贏得了榮耀,三哥的生意也有了起色。就連他的孫子也有了家庭和商業頭腦,他很高興,也很欣慰。
爸爸對無憂無慮的的態度更是難能可貴。
他老人家經常告訴我們不要期望太高,他也經常以“有時候妳這輩子不得不擁有,但這輩子沒必要強求”作為勸誡。
經常教育兒女生面對現實,知足才能快樂。凡事量力而行,不求富貴名利,但求壹生平安。要適度努力,不要過度,不然老了會生病,成不了老好人。
爸爸可以這樣想,這樣說,更可以這樣做。所以我們總能在記憶中找到樂觀豁達善良誠實講道理充滿正能量的壹面。
就家庭地位而言,大人小孩都能過上平靜祥和的生活。雖然不是出人頭地,但都有自己的成就。他老人家不止壹次感嘆:“我很滿足。”
他半身不遂的時候,有時候我們用輪椅把他推出去,他就跟大家說,他的孩子多孝順,他多滿足。妳難道不知道,他越是這樣說,我們越是愧疚,越是沒有回報父母。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離那些孝順的人還很遠。
說實話:“子女忠孝”是長輩心中美好的希望。如果不能滿足,就享受天倫之樂,沒有什麽會欺騙妳。但在年輕壹代的心目中,“孝”不應該是壹種責任,壹種意識,壹種擔當嗎?有鑒於此,我由衷地為“忠孝”的家風感到欣慰,由衷地為那些“啃老族”感到鄙視,更為那些反目成仇暴食前輩財產的兄弟們感到羞恥。
想想看,中華民族“孝”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讓我們意識到,天下人都知道壹件事,我們這輩子虧欠最多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飼恩重如山,祝福海洋深。烏鴉還知道反哺,羊羔還知道下跪吃奶。“樹高壹尺,不可忘其根,不可忘其恩。”。我感激我愛的人。
古代把“父母在此,不遠行”視為孝道。其實能陪在父母身邊,和父母白頭偕老,還是壹種樸素的孝道!我們能做到問心無愧,就心安理得了!
父親90歲去世,人們都說“這個晚年是編出來的”。不是嗎?爸爸善良,孤傲,善良,謙恭,這是有目共睹的!爸爸就是這樣壹個能從小事體現自己,從小事積累口碑的老人。他老人家去世10年後的今天,林場的年輕人跟我聊天,豎起大拇指誇我爸。“他是個了不起的人!”
爸爸就是這樣壹個為愛付出,真誠,慈悲,慈善的老人。簡單中見智慧,平庸中孕育偉大。他老人家的言傳身教,啟迪後輩,照亮後人。他的為人之道,在他生活過的每壹個地方都是眾所周知的,贏得了好名聲。在孩子和親人的心中樹立壹座不朽的豐碑,讓後輩銘記於心,永誌不忘......
作者郭桂成,內蒙古大興安嶺圖裏河業余文學愛好者,在報紙和媒體平臺看到過他的作品。人民通信榮獲林業好新聞文學獎。小說、散文、論文已收錄唱片、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