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城市群

開放分類: 地理、城市、河南、城市群

目錄

中原城市群地域範圍

中原城市群城市體系三個層次

戰略目標

鄭州都市圈建設

城市體系等級層次優化

城市規模序列構建

城市體系空間布局優化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鎮化過程中,在特定的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域空間裏,以區域網絡化組織為紐帶,由若幹個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級的城市及其腹地通過空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區域系統。城市群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逐步優化組合的產物,每個城市群壹般以壹個或兩個經濟比較發達、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中心城市為核心,由若幹個空間距離較近、經濟聯系密切、功能互補、等級有序的周邊城市***同組成。發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自身的發展。建設城市群已成為我國帶動區域發展的壹個重大宏觀戰略,也是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壹條主幹途徑。

中原城市群地域範圍

以鄭州為中心,以洛陽為副中心,包括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鞏義、新密、禹州、新鄭、偃師、滎陽、登封、舞鋼、汝州、輝縣、衛輝、沁陽、孟州、長葛等23個城市,34個縣城,374個建制鎮。土地面積5.87萬平方公裏,人口3950萬,分別占全省土地面積和總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城市體系三個層次

第壹層次是鄭州都市圈,包括鄭州下轄的中牟以及鄭汴壹體化 區域;

第二層次以鄭州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開封、焦作、新鄉、開封、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鞏義、禹州、新鄭、新密、偃師等中心城市為結點,構成中原城市群緊密聯系圈;

第三層次為外圍帶。

戰略目標

在《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構想》中, 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非農產業占95%以上,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60%以上;建成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能源基地、現代物流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產業整體競爭力顯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載能力全面增強; 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過70%,確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國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帶動全省並輻射周邊地區發展。

鄭州都市圈建設

大鄭州的範圍包括鄭州市區及其緊密聯系的衛星城市。基本思想是催育大鄭州,強化核心城市的地位、職能和經濟的空間組織作用。以發展成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以建設鄭東新區為契機,著力發展“三港五區”,使其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到500萬,成為我國中部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將滎陽市納人鄭州市區範圍,作為城市功能區進行建設和發展;突出鞏義市在大鄭州發展中的地位,使其成為鄭洛之間的支撐點;調整行政區劃,將黃河以北的橋北新區和溫縣、武陟、原陽等縣的部分地區納人大鄭州的發展範圍,實現跨河發展,使大鄭州人口規模達到1000萬左右,成為能夠與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等城市相比肩和互補的特大都市。大鄭州的中心組團要集中精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傳統產業要向外圍衛星城市轉移、擴散。鄭東新區要發展為中央商務區和“新經濟”聚集區,而外圍衛星城如鞏義、新密、新鄭、中牟及橋北新區等要以發展產業為主,***同支撐大鄭州作為河南乃至中部地區產業空間組織中心的功能區。爭取在不遠的將來,將鄭州發展成為壹座集行政、商貿、交通、旅遊服務於壹體的現代化大都市。

鄭州市積極向東和向北方向發展,重點建設鄭東新區(圃田組團),加快花園口組團發展,繼續搞好中心城區組團、須水組團和航空港區組團建設。城市街區、道路的建設努力體現文化特征,建築造型突出個性。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把生態建設放在重要地位,體現以人為本。2005年鄭東新區基本形成33平方公裏規模,201O年建成150平方公裏規模。2020年,鄭州都市圈人口規模將達到1000 1200萬人.中心市區人口超過500萬人,市區面積500平方公裏。在鄭州都市圈範圍內率先消除二元結構,把鄭州市建成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都市。

充分發揮鄭州交通、信息樞紐的區位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加快金融開放步伐,吸引中外金融機構在鄭州設立分支機構,把鄭州建成全國重要的金融機構聚集區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大力發展會計、稅務、律師、管理咨詢、工程咨詢等中介服務業,把鄭州建成我國中西部地區中介機構集中、競爭力強的城市。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設.積極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形成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科教文化中心。

重點發展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生物化工和食品制造業,形成資金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使鄭州成為中原城市群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區。

鄭州都市圈城市體系建設。滎陽、新密、新鄭三市及中牟縣和上街區,與鄭州距離在30 50公裏之間,鞏義、登封等市距離在70公裏內,鄭州與周邊7個市(縣區)以農田(都市型農業)、綠地隔離,產業互補,形成了核心壹衛星城結構。進壹步加快鞏義、登封等衛星城市建設,滎陽、新鄭等市縣適時撤市(縣)設區,完善鄭州都市圈城市體系。

城市體系等級層次優化

1.2010年城市體系發展

2010年前,由於河南省對啟動中原城市群地區發展的急切關註,東部、南部基礎較好且具有對外輻射意義的開封、漯河有望成為區域中心城市,使城市體系二級中心城市的布局更為合理。

提升經濟發展勢頭比較強勁的濟源、鞏義、禹州和偃師等為區域次中心城市,以彌補空缺並增強和完善城市體系的三級中心城市層。

同期,尉氏縣、長垣縣、寶豐縣、溫縣、臨潁縣、新安縣等經濟發展實力較強的縣有望升級為縣級市,與汝州、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同組成城市體系的四級中心城市層,城市的布局趨於相對均勻。

到2010年,通過不同城市各種渠道的發展升級,城市體系合理的等級層次結構將見雛形,城市總數達29個,四個級別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別為3.5%、20.7%、24.1%和51.7%,這為城市體系結構的進壹步優化打下了框架基礎。

2.2020年城市體系發展

2010年後,隨著城市體系內部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資源將得到高效利用,城市群經濟、社會、環境將協調發展,壹些城市將步入新的發展臺階,城市群整體也會從非均衡發展階段逐步向相對均衡發展階段邁進。

在此過程中,中原城市群地區將形成壹種以鄭州為主核心、洛陽為副核心的“雙核牽引”新格局,城市體系整體帶動的力量大大加強;

許昌應發展成區域中心城市,並和洛陽等6個區域中心城市圍繞鄭州形成壹個完整的圈層;

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汝州、舞鋼、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有望發展成區域次中心城市,以增強和完善城市體系的三級中心城市層;

博愛縣、欒川縣、原陽縣、武陟縣、孟津縣等壹些經濟發展較快的縣有望在2020年以前升為縣級市,充實城市體系的四級中心城市層。

到2020年,通過不同城市的發展升級,城市體系較為完善的等級層次結構將基本定型,城市總數達34個,四個級別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別為5.9%、20.6%、26.5%和47.0%,中原城市群地區基本形成中部崛起的“中原平臺”。

城市規模序列構建

2020年設市城市非農業人口優化指標,按城市非農業人口規模依次為鄭州、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開封、漯河、許昌、濟源、禹州、新鄭、衛輝、鞏義、汝州、沁陽、長葛、舞鋼、滎陽、輝縣、新密、偃師、登封、孟州、尉氏、長垣、臨潁、新安、寶豐、溫縣、原陽、武陟、孟津、博愛、欒川。***34個設市城市,34市城市非農業人口總數達到2500萬人。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體系基本架構為:構建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其他省轄市為支撐,大中小城市相協調,功能明晰、組合有序的城市體系。

2010年,預期鄭州、洛陽兩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分別達到400萬人以上和260萬人;開封、新鄉、焦作、平頂山4市人口規模超過100萬人,進入特大城市行列;許昌市人口規模超過80萬人、漯河市超過60萬人,進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規模超過20萬人的中等城市達到11個,人口規模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31個。

2020年,預期鄭州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突破500萬人,成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洛陽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達到350-400萬人;許昌、漯河兩市也進入特大城市行列;濟源、禹州、鞏義、偃師等進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體規模進壹步發展壯大,與周邊城市實現融合發展。

城市體系空間布局優化

1 城市體系空間布局的結構特征

城鎮分布相對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國中部地區城鎮最為密集的地區,設市城市數量約占河南省城市總數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為3·9座/萬km2,略低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萬km2),高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萬km2)。431個城市和建制鎮分布密度為7·3座/千km2,低於珠三角(9·8個/千km2),高於長三角(6·8個/千km2)。

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層狀特征明顯。城市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分形幾何特征,經計算得到該區域城市空間分布的集聚維數為0·5127 (測定系數R2=0·9791),說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屬集聚型[20]。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顯。另外,城市分布以鄭州為核心向外展開,具有較為明顯的圈層式空間分布特征,有利於中心城市擴散效應的發揮和各城市之間功能的分工與協調。

4條動脈為主幹的初級城市網絡格局。壹條主軸和3條副軸構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網絡的4條動脈,而那些分布於由發達的省級公路和密集的縣鄉級公路構成的交通網上的城鎮,構成了城市網絡的支脈。眾多的支脈與4條動脈相互交錯,構成了城市網絡雛形。其間東部地區網絡支脈不夠發育,城市網絡密度相對較小,城市群整體網絡功能降低。

2 城市體系空間布局優化的目標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城鎮化戰略中“強化核心、沿軸發展、梯度推進”的關鍵與核心區域,只有通過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壯大優勢產業,放大城市群整體優勢。空間布局優化的目標是: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建成壹批特色鮮明、適宜居住、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形成多層次、網絡狀的城市體系;促使中原城市群成為功能完善,可持續發展潛力大,城鄉壹體化發展的現代化城鎮密集區;將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對外開放、承東啟西、聯南通北的主要平臺,形成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帶動中原崛起,促進中部崛起;確立中原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使其真正成為我國隴海—蘭新地帶經濟重心區和重要城鎮密集區。據此城市體系空間布局應在總體上體現城市空間發展的中心集聚、軸線拓展、網絡聯系格局,著眼於未來,逐步形成以各級中心城市為依托,以快速交通幹道、工業都市帶為發展軸線,以各種生產要素流、各級交通和通訊線路為聯系網絡的城市體系空間布局形態。

3 城市體系空間布局的優化方案

中原城市群的空間布局優化要有整體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應有所側重。2020年前後,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兩圈、雙核、四帶、壹個三角”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發揮的整體格局。

兩圈。第壹圈層是鄭州都市圈,第二圈層是以鄭州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鞏義、禹州、新鄭等城市為結點,構成的中原城市群緊密聯系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鄭州為中心,以周圍7個衛星城鎮為節點構成的鄭州都市圈,以除鄭州以外幾個中心城市為節點構成的緊密聯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圍鄰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內構成的外圍輻射圈。在城市圈層狀空間分布基礎上采取以鄭州為中心的“圈層”式空間整合發展模式,應是城市體系空間布局優化的總體模式。

雙核。即主核心城市鄭州、副核心城市洛陽。目前,依靠鄭州牽引中原城市群進而牽引全河南省,顯得勢單力薄,勢必形成弱核牽引狀態。而且,在短時期內急速擴張鄭州市的規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綜合實力,或者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創造“商業奇跡”,都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危險的。在這種狀況下,西距鄭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從“壹五”起即是國家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城市洛陽,自然就理應進入空間布局優化的視線。如果以鄭州為主核,以洛陽為副核,形成雙核牽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觀,將會更有說服力。

四帶。第壹帶為沿黃河由東向西的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組成的復合發展軸;第二帶為自北向南由京廣鐵路、京珠高速、107國道組成的復合發展軸;第三帶是由連接新鄉、焦作、濟源、洛陽的鐵路和公路構成的復合軸線;第四帶是由連接漯河、平頂山等市的漯阜鐵路和正在建設的洛陽至平頂山、漯河、周口、阜陽至上海高速公路組成的復合軸線。與此對應,分別建設鄭汴洛城市工業走廊(隴海產業發展帶)、新鄭漯京廣產業軸、新焦濟南太行產業軸、洛平漯產業軸等4個產業發展軸帶。這4條軸線和4個產業發展軸帶相對應,構成中原城市群整合發展的4條重要的“經脈”。

壹個三角。指以平頂山、許昌、漯河三市為節點,依托其產業發展形成帶動城市群西南部發展的“成長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鄭州—開封—新鄉—焦作—濟源—洛陽組成的成長多邊形,南部有平頂山—漯河—許昌組成的成長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許-漯成長三角區位條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可進壹步加強三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重點搞好產業整合和基礎設施整合,做到壹體化發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區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