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這個概念,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壹,國內生產總值是以最終產品來衡量的,即這壹時期最終產品的最終銷售價值。壹般來說,產品根據其實際用途可以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壹定時期內人們可以直接消費或使用的商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已經達到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材料或半成品用於生產其他產品和服務,如消費品和資本貨物。中間產品是指用於生產再加工或轉售的其他產品的物品和服務,如原材料和燃料。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GDP是壹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交換的價值,用貨幣來衡量,通過市場交換來體現。產品的市場價值是通過最終產品的單位價格乘以其產量得到的。
第三,GDP壹般只指市場活動引起的價值。非生產性活動、地下交易和黑市交易不計入GDP,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的生產、賭博和非法毒品交易。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所以是流量而不是存量。這個概念需要修改。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GDP雖然有很多缺陷,但確實可以代表社會財富的增加,目前也沒有替代的更好的概念。對於GDP這個概念的缺陷,我們並不是完全無所適從。我們可以在現行GDP概念的基礎上做壹些修正,使GDP概念更加完善。我們姑且稱這個概念為GDP的有效積累。它增加了兩個要素,壹個是有效,壹個是積累。其計算方法是當年GDP總量減去無效GDP和損失GDP。比單純的GDP概念更能反映壹個地方的富裕程度和發展速度。
什麽是無效GDP?消失的GDP是什麽?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建設工業園區,甚至在省、縣甚至鄉鎮壹級。招商引資的企業在園區周邊紮堆。很多工廠還沒投產就閑置了,有些企業圈了壹塊地後雜草叢生。雖然這些廠房和圍墻的投資也在當地產生了GDP,但是周圍的人都很難過,認為這是極大的浪費。本質上,這樣產生的GDP是壹種無效的GDP。
壹個地方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大量房屋被沖走,大量莊稼被淹,百姓痛哭流涕。次年,他們硬著頭皮或攢錢或舉債進行災後重建,建築和交通運輸業蓬勃發展。這壹年的GDP是65438+上壹年的0.30%,但是老百姓感覺生活質量比以前差了很多。原因很簡單。洪水摧毀了多年的勞動成果,而勞動成果是前些年GDP的積累,因為洪水瞬間消失。
如果壹邊是GDP的增加,另壹邊是GDP的消失;或者說GDP在不斷增加,但增加的是壹些無效的GDP,那麽無論GDP發展速度有多高,都不能證明社會的財富在增加,經濟在發展,因為只有被人們保存下來並需要的GDP才是真正的財富。壹個地方不斷出現消失的GDP或者無效的GDP,只能證明我們過去做了太多無用功,或者說我們現在的決策是有問題的。
遺憾的是,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比比皆是。中國幾乎所有城市都在建設大型項目,大馬魯塔廣場公園層出不窮。有的學校花上幾千萬建壹個大門,有的城市在幾條荒無人煙的郊區大道上通宵亮燈。這些遠遠超出實際需求的面子工程不是無效GDP嗎?在許多地方,城市規劃是不斷變化的。房子拆了又建,拆了又建,反復建又拆。每壹次拆遷過程不都是過去GDP的消失嗎?
如果用GDP有效積累的概念,可以對壹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和財富擁有情況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壹個地方的GDP總有效積累越大,就越富裕。當年積累的有效GDP越多,當年這裏的經濟發展就越快!所以激活這個概念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希望政府和學界能夠采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壹個幾乎眾所周知的經濟學概念,其實包含著壹系列非常深刻的經濟學道理,不深入研究,不透徹理解,是不容易明白其中奧妙的。這是我們喜歡經濟學的原因,也是經濟學被大多數人濫用和誤解的原因。【編輯本段】相關分析和核算方法1。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
支出法是用來計算GDP的,它是以產品的使用為基礎,把壹年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加起來,就是當年購買的最終產品的支出。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最終產品法和產品流法。
如果妳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那麽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為:
q 1p 1+q2p 2+……QnPn = 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服務的最終用途主要是家庭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所以,用支出法計算GDP,就是計算壹個國家或地區在壹定時期內居民、企業、政府采購和凈出口的支出之和。
1.居民消費(以字母C表示)包括冰箱、彩電、洗衣機、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支出,醫療、旅遊、理發等服務支出。蓋房子的支出不是消費。
2.企業投資(以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房屋和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修正2。資產投資是指建造新工廠、購買新設備和建造新房屋的投資。為什麽住宅屬於投資而非消費?因為房子和其他固定資產壹樣,使用時間長,消耗慢。存貨投資是企業持有的存貨(或存貨)的增減。如果國家企業庫存年初2000億美元,年末2200億美元,那麽庫存投資就是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因為年末的存貨價值可能大於或小於年初的存貨。企業存貨被視為壹種投資,因為它可以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角度來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這樣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是壹致的。
GDP中包含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置換投資和凈投資之和,置換投資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具體分類要看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3.政府采購(以字母G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支出,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警服務、政府機構辦公用品和辦公設施、舉辦道路等公共項目、開辦學校等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是政府購買的。政府購買是壹項實質性支出,表現為商品、服務和貨幣的雙向流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GDP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壹部分,另壹部分政府支出,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並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對本年度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不支付的支出,包括政府用於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養老保障、醫療衛生、農業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可以通過其職能在社會不同成員之間進行收入轉移和再分配,將壹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壹部分人手中。其本質是財富的再分配。當有政府轉移支付時,即政府支付這些費用時,並沒有相應地得到任何商品和服務。政府轉移支付是壹種貨幣支出,全社會總收入沒有變化。所以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
4.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代表出口,M代表進口)是指進口和出口的差額。進口要從國內購買總額中扣除,因為進口意味著收入流向國外,同時也不是購買國內產品的支出;出口應該加入到國家的總購買量中,因為出口代表了國外收入的流入,也就是購買國內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包括在總支出中。凈出口可能是正數,也可能是負數。
以上四項加起來,就是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我國的統計實踐中,支出法計算GDP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商品與服務凈出口總額,反映了這壹時期生產的GDP的用途和構成。
最終消費分為家庭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支出,稱為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以下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形式向勞動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通過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可以計算出消費率和投資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最終消費占GDP的比例,所謂投資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例。據相關統計,近年來,我國消費率呈明顯下降趨勢。2005年中國消費率為52.1%,投資率為43.4%。與世界水平相比,中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因此,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是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擴大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點。
第二,用收入法計算GDP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獲得的各種收入相加,即把勞動獲得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的地租、資本獲得的利息和企業家獲得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也叫要素支付法和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就是其創造的GDP,等於要素收入加折舊。但當政府幹預時,政府往往征收間接稅,此時的GDP也應該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征收的稅,包括貨物稅和流轉稅。這個稅名義上是向企業征收的,但企業可以把它計入生產成本,最終轉嫁給消費者,所以也應該算是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贈和消費者的壞賬),這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而應該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因此也應視為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該計入GDP。因為雖然不是要素收益,但是包含在總投入裏面。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的收入也應該計入GDP。非公司企業主的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店主、農民的收入。他們用自己的資金,是個體戶。他們的工資、利息、房租由於自己經營,很難分成工資、自有資金利息、自有房屋租金等。就像公司的賬目壹樣,他們的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往往作為非公司企業主的收入混在壹起。
這樣,收益法計算的公式為: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以看成GDP=生產要素收入+非生產要素收入。
理論上,用收入法計算的GDP和用支出法計算的GD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
第三,用生產法計算GDP
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根據提供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各部門的產值來計算GDP。生產法也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GDP的來源。
用這種方法計算時,所有生產部門都要扣除所用中間產品的產值,只計算增加值。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也采用增加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所以按照工資收入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照生產方式,國內生產總值可分為以下幾個部門:農業、林業和漁業;采礦;建築行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力、燃氣和自來水行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保險、房地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起來,再加上國外要素凈收益,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生產法計算的GDP。
從理論上講,支出法、收入法和生產法計算的GD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往往會出現誤差,需要增加壹個統計誤差項進行調整,使之壹致。在實際統計中,壹般采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作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計算的GDP為標準。
在中國的統計實踐中,計算GDP的收入法分為四項:
GDP=勞動者報酬+凈產品稅+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
第壹項是工人的報酬。它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總報酬。包括工人收到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包括貨幣形式和實物形式;還包括職工享受的免費醫療和醫療衛生費用、通勤補貼和單位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第二項是凈產量,指的是產品稅減去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產品稅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使用壹定的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進行生產活動所征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費用。與產品稅相反,生產補貼是指政府單方面向生產單位進行的收入轉移,因此被視為負產品稅,包括政策性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第三項是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在壹定時期內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用於彌補固定資產損失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前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第四項是營業盈余,是指居民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產品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四、兩種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上面介紹的是西方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簡稱SNA)。這壹體系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認為創造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動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並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目前大多數國家采用的壹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是壹種較為合理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首先,在世界經濟呈現全球化、壹體化、市場化、信息化趨勢的今天,信息、知識、技術、勞動部門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物質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因此,應將無形生產性服務納入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有必要將所有有償服務的市場價值納入GDP。其次,根據SNA計算國民收入時,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是合理的。當然,這個體系在用GDP衡量國民經濟總產出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方面也是有缺陷的。比如非市場交易活動(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的生產)無法體現,無法說明人們休閑的享受性和安全性,無法反映壹個國家的環境汙染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壹些重復計算,等等。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前,還有另壹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被前蘇聯、東歐和中國采用。該體系以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為基礎,以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作為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總成果的基本指標。這種會計制度適應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其缺陷日益凸顯。比如不能反映信息、勞務等無形生產部門的發展情況,不利於反映綜合國力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的運動情況,不利於國家宏觀管理和調控;不能反映國家經濟周期的全貌和各環節之間的聯系,不利於國家把握整個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因此,東歐、俄羅斯等經濟轉型國家和中國逐漸采用了西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從1985開始,我國正式采用GDP指標作為考核國民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指標。目前,中國已經計算並公布了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但尚未計算並公布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數字。GDP的確定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GDP數據的計算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算過程、初步驗證過程和最終驗證過程。初步估算過程壹般在每年年底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壹個初步的數字,需要在獲得更充分的信息後進行驗證。初步核實程序壹般在次年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得到的GDP數據比較準確,但GDP核算還需要很多重要數據,相應數據還需要進壹步核實。最終的驗證過程壹般在第二年的第四季度進行。此時,GDP核算所需和收集的各種統計數據、最終核算數據和行政數據基本具備。與上壹步相比,它使用了更全面和詳細的數據,因此這壹GDP數據更加準確。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歷壹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數據來源、新的分類、更準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比如美國在1929和1999之間做了11的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間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特定的數值,不能因為不同時間段公布的數據不壹樣就懷疑統計數據有問題。當然,中國的GDP計算體系也存在壹些不足。比如中國原來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采用的統計核算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註意:
1,某壹期間強調該年度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新”增加,不包括以前年度的增加。比如二手車和二手房,不算今年的GDP。
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原材料產品,用於生產最終產品,也就是說,在本年度生產出來之後,在當年繼續加工生產;如果直接以運費價格出售,消費者購買,直接使用,則另當別論,屬於特例,計入總價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壹個流量的概念,不是存量的概念,不是今年發布的數字是建國以來的總量,這是錯誤的,它只指這個時期新產生的東西。
4.市值是指以貨幣為單位來計算貨幣總量。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件、件、臺等單位加不起來,所以用當年的貨幣單位來計數加起來。所謂當年的貨幣單位,就是指這些商品今年的價格。指數分析表明,壹個國家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有可能加息,收緊貨幣供應。國民經濟的良好表現和利率的上升將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之,如果壹個國家的GDP出現負增長,則說明該國經濟衰退,消費能力降低。此時,該國央行可能會再次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利率下降和經濟表現低迷將降低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因此,壹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促進該國貨幣匯率的上升,而低經濟增長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的下降。比如1995-1999期間,美國的年均GDP增長率為4.1%,而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只有2.2%和1,愛爾蘭除外(9.0%)。這促使歐元自6月1999+10月1推出以來,對美元壹路下跌,不到兩年貶值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的差異對匯率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壹個國家的高經濟增長率意味著收入和內需的增加,這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導致經常賬戶赤字,從而導致其貨幣匯率下降。
第二,如果該國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緩解本國貨幣匯率的下行壓力。
第三,壹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成本降低,從而提高國內產品的競爭地位,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高經濟增長率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此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趨勢。
在美國,商務部負責GDP的分析和統計,通常的做法是每季度估算和統計壹次。每次初步估算公布後,都會有兩次修訂(第壹次修訂& amp;最終修訂版),主要在每月第三周出版。國內生產總值(GDP)通常用於與去年同期進行比較。如果增加,說明經濟更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果減少,意味著經濟放緩,其貨幣面臨貶值壓力。在美國,GDP增長3%是理想水平,說明經濟發展健康,高於這個水平說明通脹壓力;1.5%以下的增長表明經濟在放緩,有進入衰退的跡象。數據增長原理既然GDP的概念來源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那麽我們在追求GDP時就必須滿足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這個原則的基本條件是:第壹,交換必須是自願的,第二,交換不得妨礙第三人,第三,交換必須真正發生在兩個明確的產權主體之間。假設不滿足這三個條件,那麽得到的GDP值的準確性可能會大大降低,或者GDP數據會有瑕疵。比如強迫交易的GDP,妨礙別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GDP和匯率1970年,日本GDP為2068億美元,1980年為10279億美元,1990年為30222億美元,2000年為4761億美元;2005年為46638億美元。乍壹看,不禁覺得奇怪,從1970到2000年的30年間,日本GDP居然增長了23倍,年均增長11%;2001到2005年,雖然日本搭上了中國經濟快車,經濟每年增長2%,但按美元計算,日本GDP的絕對值實際減少了1000億美元。
這是怎麽回事?原來這壹切都是匯率造成的。1995年日元對美元最高值達到78: 1。後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日元逐漸回落到115-118:1開始企穩。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奇怪現象。
世界銀行認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價匯率為3.4: 1。
因此,未來人民幣仍有升值空間。GDP和銀行利率壹個國家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經濟在蓬勃發展,國民收入在增加,消費能力也在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有可能加息,收緊貨幣供應。國民經濟的良好表現和利率的上升將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之,如果壹個國家的GDP出現負增長,則說明該國經濟衰退,消費能力降低。此時,該國央行可能會再次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利率下降和經濟表現低迷將降低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因此,壹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促進該國貨幣匯率的上升,而低經濟增長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的下降。
西方國家GDP的公布通常分為月度公布和季度公布,其中季度GDP數據最為重要。在美國,商務部負責GDP的分析和統計,通常的做法是每季度估算和統計壹次。每次初步估算公布後,都會有兩次修訂(第壹次修訂& amp;最終修訂版),主要在每月第三周出版。國內生產總值(GDP)通常用於與去年同期進行比較。如果增加,說明經濟比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果減少,意味著經濟放緩,其貨幣面臨貶值壓力。在美國,GDP增長3%是理想水平,說明經濟發展健康,高於這個水平說明有通脹壓力;1.5%以下的增長表明經濟在放緩,有進入衰退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