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對上述制度進行改革。第壹,會計活動涉及的第壹層次是以企業為核心的“客觀世界-企業-業務原始數據”模型。企業從客觀世界獲取信息,通過交易或事項產生大量原始數據;第二層次是以會計主體為核心的“會計原始數據—會計人員—會計信息”模式,“會計人員”從會計原始數據中再現企業經濟活動的全貌。在壹級關系中,企業無疑處於主體地位。它對客觀世界中獲得的大量原始數據進行篩選、篩選,有選擇地提取相關數據,通過預設的數據和憑證傳遞程序,形成會計原始數據。毋庸置疑,企業是經營主體,與客觀世界的交易或事項是其經營對象,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原始經營數據是企業經營成果的內容之壹。在第二種關系中,“會計”從原始會計數據開始。這個原始數據雖然來自企業,但是由於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它與企業最初的業務數據有壹定的偏差,即既有定量的偏差,也有定性的偏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區分了與企業關聯的“業務原始數據”和與會計科目關聯的“會計原始數據”。第三層次是以會計信息使用者為核心的“報告會計信息—社會公眾—客觀世界”模式。在這種關系中,公眾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會計信息的普通使用者,另壹類是與企業利益直接相關的各種主體,包括企業主、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它們對會計主體報告的會計信息有反饋作用,但這種反饋作用是客體對主體的反應。壹般情況下,表現為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不斷修訂和完善。這種反應也說明會計主體性除了主觀能動性之外還包括被動性。會計主體性的發揮既受制於前面的企業主體,也受制於後面的接受主體。在傳統會計活動過程中,“會計”之所以沒有地位,是因為企業占據了會計主體性的地位,從而消解了會計主體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