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孩子移民留在家裏的父母無法掩飾他們的孤獨。

孩子移民留在家裏的父母無法掩飾他們的孤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移民數量大幅增加,目前已達934萬人。中國的國際移民群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體,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大部分已經到了安逸年齡的父母選擇留在家裏。

他們的思想不經常被描述,但他們總是談論“不要打擾他們的孩子”;他們努力照顧好自己,就是為了避免讓遠在他鄉的孩子擔心。

他們把心事藏在心裏,把豁達擺在臉上。只是每當我向別人提起自己的孩子,總是難掩無法陪伴的孤獨。

讓孩子高飛是最大的理解

“要去就全家去,不要壹個壹個去。”20多年前,還沒退休的譚波告訴她,女兒想出國。這裏的“家人”是指女兒、女婿、孫女。

88歲的譚波與妻子育有壹兒壹女。30多年前,我22歲的兒子在支農時死於腦膜炎。從此,在電腦公司做會計的女兒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80年代末,在移民美國的親戚邀請下,女兒也決定帶著家人去洛杉磯發展。

“讓她出去吧,反正有親戚要照看。她走她的路,我們不幹涉。”譚波說,那段時間,很多朋友和孩子都出國了。“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國內經濟環境不好。出去也是改善壹家人生活的機會。”譚波壹直強調,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要闖,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

“如果他想出去,妳不會給他出去的。等他老了,會怪妳的。”胡藝是廣州壹所大學的退休教師。她也抱著同樣的想法讓兒子們“單飛”。“那時候國外的環境比國內好,國內相對落後。只要孩子願意,壹些父母就借錢讓孩子出國留學。”胡藝也建議她的大兒子留在中國學習,但因為她不能,她不能留下來。

大兒子1987去澳洲留學,畢業後定居。1996年,小兒子跟隨哥哥移民墨爾本。目前只有她和妻子住在廣州。

三年前,聽說獨生女要帶著小孫子出國。77歲的趙婆婆想都沒想,就說支持。那壹年,孫子才13歲,小學還沒畢業,近視就達到了600度。為了讓孩子接受另壹種教育模式,在學齡階段接受眼科治療,女兒決定送孩子去加拿大讀書。出國上學必須要有監護人,女兒去加拿大陪妳也是理所當然的。

除了還在當地工作的女婿,家裏就只有趙和夫婦帶著。

自動入住養老院只對孩子開放。

女兒移民後,譚波搬了兩次家:壹次是從海珠南路的藍天公館搬到芳村的宏圖苑,為了上樓梯方便,從9樓搬到2樓。另壹次是兩年前,我從鴻圖苑搬進養老院,這樣就有人照顧我了。

老人之家坐落在河邊。房間既幹凈又明亮。當妳打開窗戶的時候,妳可以看到珠江。兩位老人把這裏當成了家。壹面墻上掛著譚伯心的新陋室題詞,另壹面墻上掛著他和妻子年輕時的照片。

女兒移民後不久,希望申請父母壹起去,被兩位老人拒絕。“親戚朋友都在這裏,去了那裏,面對的是他們三個。妳盯著我看,沒意思。”譚波和他的妻子愛熱鬧。雖然女兒不在,但兩位老人退休後積極參加各種娛樂活動,生活非常充實。

7年前,坦博夫人被查出患有子宮腫瘤,並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開始需要他人的照顧。因為外人不放心,家裏壹直沒有傭人,譚波承擔起照顧妻子、買菜、吃藥、做飯的責任。老婆壹年住院四五次,譚波24小時陪護。

因為擔心獨自在家的妻子外出時無人照顧,譚波兩年前決定搬進敬老院。“我妻子的壹個同學住在這裏。我們來看看環境,想住的時候就搬進來了。”即使來到養老院,譚波也堅持親自負責妻子的日常飲食,每天都去買菜煲湯。

雖然譚波在當地還有很多親戚,但他壹直堅持不想給別人添麻煩:“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壹直照顧妳。不要給別人出難題。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

逢年過節,在廣州的侄子會帶著兩位家長去家庭聚會。“我當然想慶祝壹次家庭團聚,但明知不可能,只能自己打掃。每個家庭結構都不壹樣,不能壹起過節也不足為奇。”20多年來,譚波從未搬到美國去看女兒。"知道她在那裏過得很好就夠了。"

在養老院住了壹年後,兩位老人也賣掉了原來的房子。“我女兒在那裏紮根,在美國有房子。當她回來時,她將住在壹家旅館裏。房子留著也沒用。”女兒壹家三口,總是不同時間回國,每次回來都有不到壹周的時間去養老院看看,吃個飯。“工作忙,想休假不容易。”譚波總是為他的兒孫們著想。

為了不擔心妳的孩子,照顧好妳自己。

按原計劃,趙婆婆6年前就要帶著女兒移民了。後來由於申請過程中政策有變,無法順利辦理手續。“很遺憾,加拿大的政策變了。我們這種老人以前要交15年的稅,我們就不做了。”後來趙婆婆也沒跟女兒提過這事。

婆婆趙說,女兒出去後壹年要回來幾次。目前,她當老師的女婿還在廣州工作。暑假來了,夫妻倆要“跳槽”,女婿要飛去加拿大帶孩子,女兒要回國。而且每次女兒從加拿大回來都會帶著媽媽逛市中心。

為了讓女兒少操心,婆婆趙知道她腿腳不方便。每天早上,她起床後在床上進行壹個半小時的腿部鍛煉。平時,趙婆婆會騎著板車四處逛逛,和熟悉小區的人聊聊天。“要不是兩年前右腿骨壞死,我都不想坐輪椅了。壹個是因為心裏不服輸,覺得這輩子沒救了。”

兩年前,趙也學會了使用微信。趙說,她每天都刷朋友圈,因為女兒和親戚都離她很遠,微信能很快知道她們的消息。趙的微信名是“袋鼠”。恰好她玩微信的時候,她姐姐的孫子生的是老鼠,就取了這個名字。說起生活趣聞,老人臉上難掩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