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國新的會計準則體系的思路,會計計量屬性包括五種: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價值類型指導意見征詢意見稿中指出:在符合會計準則計量屬性規定的條件時,會計準則下的公允價值壹般而言等同於本指導意見下的市場價值;從評估的角度看,會計準則涉及的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或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余額、現值或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可以理解為相對應的市場價值以外的其他價值類型。但我個人認為並不能簡單地將這段話理解為對應的評估價值類型就是相應的會計計量屬性。前面我們已經比較詳細地討論了評估價值類型,下面我們再簡單了解壹下會計計量屬性,然後再對二者作壹些比較。
會計工作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確認、計量和報告。通俗地講,確認要解決的是應否將壹項會計要素予以記錄和報告以及何時予以記錄和報告的問題(按照比較規範的說法就是,對交易和事項應否記錄和報告以及何時記錄和報告),計量要解決的是應該以什麽數量(包括以何種形式數量以及多少數量)進行確認的問題(即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而報告則是綜合反映會計確認和計量成果的工作。而會計地確認合計量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是同壹事物的兩個側面,壹個解決質的問題,壹個解決量的問題,而報告的質量基本由該二者決定。所以會計計量問題是財務會計之基石。而會計計量通常分為初始計量和後續計量,初始計量是要解決以多少金額確認入賬的問題,而後續計量主要包括折耗和攤銷、後續支出入賬、資產減值、終止確認轉銷、以及價值變動調整等。而對這些方面的確定,就要運用上述的計量屬性來確定如何恰當計量。
再回頭從基本面來說,會計計量屬性的運用有諸多內涵前提在裏面,首先是會計應該有壹個基本目標要明確,那就是財務報告要實現什麽目標(我國準則體系中基本準則明確了我國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並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而為此展開的會計核算(即確認、計量和報告)有四個基本假設,或稱會計的四個基本假定、會計的四個基本前提: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對此在理論界存在認識分歧,有人認為還應該有其他幾個基本假設);而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需要有壹個明確的基礎,即權責發生制;其次對於會計信息質量有壹些具體的要求:如企業財務報告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滿足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因而應該有壹些關於會計要素分類及其確認、計量原則。如基本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個要素,同時對有關要素建立了相應的確認和計量原則,規定會計要素在確認時,均應滿足相應條件。會計要素在計量時可供選擇的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最後,就是財務報告,基本準則明確了財務報告的基本概念、應當包括的主要內容和應反映信息的基本要求等。
歸根結底,會計信息的提供是通過財務報告為載體,而不是具體的會計賬簿更不是原始憑證。但只有每壹筆業務、每壹張原始憑證的處理都遵循了公認會計原則,所形成的財務報告才有可比性,才能為決策提供可用信息。而會計計量屬性所起的作用就是讓會計計量行為規範,可比,明晰。
簡單來說,會計計量屬性所要做的就是要求企業以恰當的價值(也許應該稱為數值,因為歷史成本下賬面價值其實只是壹個符號,而不是真正的價值)確認、報告交易和事項。
2、對比舉例說明
A公司以每平米10000元的價格購買了壹套面積12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作為下設網點的辦公場所,各項費用支出50000 元,裝修150000元,那麽在A公司賬簿上登記的該商品房(即資產)的價值就是1450000.三年後,這套房子的市價已經漲到1600000元,但A 公司只能將其作為影子價格,而不能修改賬簿記錄,充其量做壹個被查記錄。我們說,①A公司記賬采用了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而當前的市場價值體現了它的(會計角度的)公允價值,②如果A公司打算把這套房子出租,每年可以取得12萬元租金(為方便起見,假定租金為稅後凈租金收入,且保持不變),假定按6% 的折線率來測算,預計40年的年金現值為180萬元,這80萬元可以視為該項資產的現值;③A公司在出租該房屋壹年後,因資金需要,不再繼續出租,而是準備出售,該房屋賬面價值為130萬元,但此時因為規劃原因,預計該房屋僅能以100萬元的價格售出,因此公司決定暫不出售該房屋,而繼續出租。這是企業可以按可變現凈值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這種情況下所采用的計量屬性是可變現凈值;④A企業在資產清查中發現壹項沒有賬面記錄的房產,辦理相關手續後以重置成本 20萬元凈值入賬,這種情況下所采用的是重置成本計量屬性。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會計計量屬性的運用是受到限制的,而非可以任意選擇或替換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壹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而按照會計理論,通常情況下,重置成本多應用於盤盈固定資產的計量等。可變現凈值通常應用於存貨資產減值情況下的後續計量。現值通常用於非流動資產可收回金額和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價值的確定等。公允價值主要應用於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計量等。
由此可見,會計計量屬性與評估價值類型是不同的。而不同之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⑴、目的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會計計量屬性歸根結底是為企業會計確認和報告服務,而評估價值類型是為特定交易服務。換言之,會計計量工作大多數都是在沒有交易背景情況下進行的,尤其是折耗、減值等後續計量。
⑵、前提不同,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多是以持續經營等為前提,而評估價值類型的確定則要視交易背景而定,也就是說通常是有現實的交易作為前提的(雖然估價所基於的通常是虛擬交易)。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會計計量的前提是持續使用,而評估價值類型選擇的前提是終止使用。
⑶、基礎不同,會計計量的基礎是歷史成本,而評估價值類型並沒有嚴格壹致的基礎,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市場價值,其他的價值類型莫不是以市場價值為基礎。但事實上,無論是在會計上還是在評估中,市場價值和歷史成本都是壹個相對的概念,現時的市場價值可能隨即稱為歷史成本,現時的歷史成本其實多數都曾是市場價值。
⑷、原理不同,會計計量屬性的原理是要求以真實可靠的歷史數據為憑,而評估價值屬性的原理是假設交易,無論是否因真實的交易為背景的評估,選擇價值屬性時都以假設交易為基礎,大多數參數的選取都是假定性的。
⑸、適用性質不同,我們說評估價值類型包含的諸多因素都具有假設性,而會計計量屬性所包含的因素通常要求有據可查。如果將二者聯系起來放在同壹項有現實交易背景的經濟業務中,我們就會註意到,現實的交易對會計計量而言是前置的原因,對評估而言則通常是後續的目的。雖然我們也常常在評估中收集現實的交易案例,但這是為了構建所預期的(設定的)現實交易的估價模型,而不是其本身。而對於會計計量而言,100種先進的估值技術所確定的評估價值都還是不如壹個實際交易來得真切,在很多時候,評估和會計計量的關系好像是壹項現實交易的馬前張保、馬後王橫雖然他們在量上可能相差無幾,但事實上有著質的差異。
⑹、不同類型的選取優先次序不同,在會計核算中,準則強調歷史成本優先,而評估價值類型的確定不具有這樣的優先次序,而是視評估項目的實際情況具體確定。
⑺、相同或相近概念的內涵不同,比如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壹的公允價值,在評估中則不是壹種價值類型,而是對所有評估結論的壹個基本要求和統稱。還有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壹的現值,實際上不是壹種計量屬性,也不是壹種價值類型,而是壹種計量技術或者確定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
⑻、約束性不同,會計計量屬性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實際也是壹個基本的約束,而評估價值類型並沒有類似的約束性,而是因評估目的而選定。
但會計計量屬性也與評估價值類型有壹定的內在關系,我們簡單歸納壹下。
⑴、會計計量可以借助評估結論。有些情況下,比如盤盈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的確定,會計上可以采用重置成本計量,這時就可以借助評估結論。
⑵、評估價值類型理論及其實踐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鑒會計理論和實踐的已有成果。只要研究清楚了會計計量和評估估值的關系,並充分掌握了評估價值類型理論和實踐操作規範後,就可以調動壹切有利資源為估值服務,那麽與之關系密切的會計學體系以及財務會計等會計學科的已有成果肯定可以為評估提供營養。比如對成本構成的認識,還是會計學科更為系統而深入,這樣評估價值類型理論研究就可以直接借用其已有成果。而且事實上除了會計學以外,再也沒有壹個其他的行業的基礎理論會與評估學如此關系密切。
⑶、會計信息可資評估借鑒;這可以是指單獨某壹個企業的會計信息,也可以是壹個行業的財務統計信息,更可以是某壹類型企業的會計信息,可以為具體評估項目的價值類型選擇提供充分的信息資料。
3、壹個簡單的結論
如果我們想要簡化問題,我們可以說評估的價值類型與相應的會計計量基礎具有內在的對應關系,甚至為了得出特定評估價值類型基礎上的評估結論可以通過與相應的會計計量模式相同的手段,依賴相同的基礎資料,但不能說兩者就是壹回事。
當然,出於拓展市場的需要,將價值類型與會計計量屬性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失為壹種高舉高打的高招,但作為專業人士,我們應該能區別兩者的不同,兩者最基本的區別是針對特定項目而言,評估價值類型具有壹般性,而會計計量屬性具有個別性,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會計計量屬性所針對的資產或者負債的計量通常是以歷史數據為依據,壹定意義上說是“存在即合理”,而評估價值類型所基於的是作為資產的壹般性特征而非個別特征,可以反過來理解為即使是針對特定資產進行評估,仍然要有“合理才有必要存在”的內在思想,壹個是以果為因在壹定意義上,所有發生的數據都具有不可更易性不限於歷史成本,所以前壹個經濟事項的結果可視為後壹個經濟事項的原因,因為它發生了。而另壹個是以因求果,也就是假定有某種理由,從而導致壹個或者若幹個結果。
我們舉例說明,壹項設備價款100萬元(含稅),運輸費用10萬元,企業的會計確認價值110萬元,無論哪個會計來處理這筆業務都是如此。但評估時評估師發現,企業是用汽車運輸,所以運費比較高,如果用水運估計費用可以降低到5萬元,且時間上相差不大。那麽評估時應該如何確認運輸費用呢?這裏就存在了壹個實際發生、可能發生和應該發生的問題,會計計量中更多以實際發生為原則,而資產評估則以最可能發生為原則。
再比如,會計上即使以現值或者所謂的公允價值計量(如減值測試時),通常也是以不改變用途為前提的,而評估時通常要發現最佳用途,這樣以來二者會在結果上相差很大。反過來說,當我們是進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時,就應該註意持續使用這壹前提,而不能隨意假設更佳的用途,雖然這樣通常可能會使資產表現出較高評估價值,但這對於企業來說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所以這種情況下,會計計量屬性與評估價值類型雖有對應關系,但本質上有較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