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校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91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國家級項目54項,省部級項目374項。獲省級以上科研教學成果獎39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2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9項,其他省級獎4項。近三年科研經費達6543.8+0.5億元,科研經費增速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機器人足球隊連續六年七次獲得世界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學校教職工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檢索600余篇。學校主辦《武漢理工大學學報》、《化學與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化學工程與制藥學院成立。
機電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
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
理學院
法律和商學院
管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
國際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職業技術學院
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體育部
基建學校有武昌和劉放兩個校區,占地1527畝。校舍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654.38+0.5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54.38+0.7億元。有3個400米標準田徑場,2個標準遊泳池,68個籃球、排球、羽毛球和網球場。有50個多媒體教室(9998個座位),17個數字語言實驗室,49個教學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54.38+0.4億元;圖書館藏書654.38+0.768萬冊,包括維普、清華同方、萬方、中國專利等中文文獻數據庫,以及CA、Ei Village 2、EBSCO、Springer等外文文獻數據庫。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
重點學科、壹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
化學工程與工藝:該學科是我校的傳統優勢學科。擁有“新型反應器與綠色化工過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化工技術中心、湖北省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湖北省精細化工中試基地、湖北省磷化工中心。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科涵蓋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化工程、應用化學、工業催化等2個學科領域的5個省級重點學科,具有壹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資質。2006年,計劃在湖北省第四批項目中增設壹級學科博士學位點。
化學工程:本學科為1994湖北省直屬高校第壹批重點學科。2000年授予碩士學位,2006年為第四批兩個學科博士點。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7人。其中國務院市政府資助3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化學工程科學特聘評審員2人,中國化學工業學會塗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教師科研能力強,多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省科技進步壹等獎1,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在國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其中28篇被SCI、EI和ISTP收錄。在該學科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該學科有三個研究方向:化學反應與反應器技術、分離過程與技術、化工過程模擬與優化。
化工技術:1998被授予原化工部重點學科,同年授予碩士學位。2004年被湖北省教育廳授予“創新成果突出學科”,2006年為湖北省第四批新增兩個學科博士點項目。教授10人,副教授8人。本學科主要研究化工過程分析與設計的理論和技術問題,任務是解決化學工業中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特別是綠色產品、過程和技術)開發所涉及的技術和經濟問題。本學科具有壹流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在過程模擬與優化、新產品合成、分離設備設計與改造、石油化工和綠色化工過程研究與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壹系列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鑒定成果經濟效益達數千萬元。
生物化學: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教授7人,副教授7人。本學科主要研究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問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藥物及中間體合成技術研究、制藥技術與工藝開發、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天然藥物成分提取、分離與應用、藥物新劑型研究、藥物制劑新技術與新工藝應用、生化反應器與動力學、真菌深層培養技術、有機酸發酵、分離與純化技術等。近年來,共資助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多項獎勵和鑒定成果。SCI和EI收錄的科研論文數量逐年增加。本學科以知名教授為核心,師資力量雄厚,儀器設備先進,能夠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應用化學: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手性分子的制備與分離、大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仿生化學、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的開發。研究內容涉及手性分子識別機理、大環配合物合成方法學、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高附加值醫藥中間體合成新工藝等。其任務是解決相關領域的理論或技術問題。近年來,* * *獲得了五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此外,還獲得了多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湖北省教育廳基金的資助。SCI和EI收錄的研究論文數量逐年增加,壹些應用研究項目的技術被相關大企業采用,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本學科擁有多套大型儀器,如元素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為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催化: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催化科學與工程是當今世界最活躍的科學技術領域之壹。據統計,催化相關產值約占GDP的25%;催化劑是更新換代最快、經濟產出比最大的技術產品之壹。近年來,材料物理、表面科學、計算機模擬技術、綠色化學和納米技術的進步為催化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使其成為解決資源、環境、生命和材料等領域科技問題的支柱科學技術。這個專業有高精度的儀器設備。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是本學科的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教學科研隊伍結構合理。本專業獲得國家發明獎1項,省市科技進步獎3項,鑒定成果和發明專利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60余篇。
材料科學與工程:該學科擁有湖北省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本學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備、成型、模具設計、材料結構與性能、材料制備技術及其應用的理論和技術問題,任務是開發國民經濟所需的具有各種特性的新材料。本學科具有壹流的材料制備、成型、結構和性能研究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在等離子體技術與薄膜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塑料成型與模具設計等領域取得了壹系列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鑒定成果經濟效益顯著。本學科具有壹級碩士學位授權資質,涵蓋材料科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兩個學科領域的3個省級重點學科。
材料科學: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計劃在湖北省第四批項目中增加兩個學科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學術實力雄厚,已建成壹支高水平、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評估結果經濟效益顯著,在本學科領域有較大影響。本學科形成了穩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等離子體技術與薄膜材料、功能礦物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與技術等。
材料物理與化學: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學術實力雄厚,已形成梯隊結構合理、研究方向穩定的學術團隊。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多年建設,在功能薄膜材料、功能礦物材料、光電功能高分子材料、半導體材料與器件、信息光電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與器件、材料設計與計算材料學、聚合物設計與計算模擬等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加工理論與特種加工、材料加工新方法與基本原理(如等離子體技術、電脈沖熱爆合成、高能束流加工)、材料表面改性與防護(包括材料表面改性原理與方法)、無機材料成型新技術、聚合物加工原理與應用、聚合物合金化高性能與功能技術及應用、聚合物成型新技術與工藝、聚合物成型模具設計與CAD/CAE/應用。
兩個學科省級重點學科
無機化學: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環配合物的合成與金屬酶的模擬、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與應用、過渡金屬的生物無機化學和精細無機化學品的開發。研究內容涉及活性大環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模擬物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研究方法、分子識別和分子剪裁;功能配合物的光、電、磁性質的研究方法,功能配合物的應用;微膠囊技術在無機納米材料中的應用,新型精細無機化學品的開發,撞擊流技術和超重力場技術的應用,無機納米材料和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的制備;新型生物無機復合物與細胞和DNA的相互作用,保健品和特殊藥物的開發。其任務是解決相關物質制備過程中的反應機理、分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生物活性與結構和鍵型的關系,解決相關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問題。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每年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SCI收錄論文10余篇,平均每年專利1件。本學科擁有元素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核磁振動儀等多套大型儀器,為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2005年獲碩士學位。本學科緊密結合湖北及中南地區材料領域的發展要求,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依托“新型反應器與綠色化學過程”和“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兩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師資力量雄厚,湧現出壹批有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形成了合理的學術梯隊。多次承擔並完成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獎項。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醫用高分子、功能化與高性能高分子、功能化與高性能高分子、有機/無機雜化材料制備、結構與性能、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結構與性能、高分子制備新技術應用、靶向藥物與緩釋技術、高分子藥物等。
環境工程: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主要研究水汙染控制、大氣汙染控制、廢物資源化和環境管理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其任務是解決環境工程領域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所涉及的技術和經濟問題。這個學科有壹流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從事本學科教學和科研的教師承擔了省、部委重點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進步獎,在化工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處理與處置、廢物資源化、環保材料研究和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壹系列成果。
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是土木工程、地震工程、環境工程和信息工程中的壹門新興交叉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建立和發展科學理論、設計方法和工程技術,提高工程結構和工程系統抵禦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災後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災害、地震地質災害、城市災害和大型工程結構性災害。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災害的致災機理和破壞效應,災害作用下各種工程結構和工程系統的破壞機理,工程結構的響應分析方法和實驗技術,防災減災的設計理論、方法和工程技術,災害荷載引起的工程結構和工程系統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
化工過程機械: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2006年,計劃在湖北省第四批項目中增加兩個學科的博士學位授權點。本課題具有較強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在過程工業高效節能傳熱設備的開發與研究,化工過程用泵、壓縮機等流體機械的改造、研究與技術開發,過程設備的腐蝕、損傷與延壽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壹系列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鑒定成果經濟效益達數千萬元。研究方向包括:過程工業中的傳熱設備和節能技術;化工單元的傳質設備和相分離設備;化工過程中使用的泵和壓縮機等流體機械的改造和發展;壓力容器和管道的設計、制造和安全保證技術;過程設備的腐蝕、損傷與延壽技術。
機械與電子工程:2003年獲碩士學位。本學科的師資隊伍和實驗研究條件已經具備,形成了合理的專業梯隊,取得了壹批對國民經濟有重大效益的研究成果,科研項目多,經費充足。現代機電壹體化工程是集機械、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和精密工程技術於壹體的綜合性學科。機械與電子、激光技術、計算機和控制技術有機結合產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系統和新產品,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光機電設備集成和生產過程自動化,對科技發展特別是對武漢-中國光谷的產業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機械與控制技術、圖像識別與智能控制、機電系統智能控制工程、機器視覺技術與系統設計、機械系統自動化與仿真技術、電液控制工程與自動化系統、機器智能設計與CAD/CAM技術、故障診斷與現代測試系統。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2005年獲碩士學位。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是在信號處理、人工智能、控制論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門新學科。本學科以各種傳感器為信息源,以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的理論和技術為核心,以數學方法和計算機為主要工具,探索對各種媒體信息的處理、分類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某種智能特性的系統或裝置,以提高系統性能。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是控制科學與工程的壹個重要分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近年來,該學科承擔了大量國家級和省級縱向科研項目,以及大量橫向科研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在智能機器人技術、數字圖像分析、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控制、智能計算、模式識別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具備壹流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系統理論與應用、圖像分析與圖像理解、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智能計算與智能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