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新準則明確了保險合同的概念及確定方法
保險合同區別於其他合同的主要特征在於保險人承擔了被保險人的保險風險,新準則在借鑒國際慣例、考慮我國現行保險會計實務的基礎上,引入保險風險概念,把是否承擔保險風險作為判斷和確定保險合同的依據。對於既有保險風險又有其他風險的合同,準則要求進行分拆,並分別對保險風險部分和其他風險部分的會計處理作出規定。這壹要求和國際會計準則報告相壹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保險合同定義為"保險合同是這樣壹種合同,在這種合同下,壹方(即保險人)承擔保險風險,同意另壹方(保單持有人),在特定的不確定未來事項對保單持有人或者其他受益人有不利影響時,向保單持有人和其他受益人做出支付。這些特定事項不是指以下變量的變化,即特定利率、證券價格、商品價格、匯率、價格或利率指數、信用等級或信用指數,或者類似變量。"根據該定義,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法律費用保險、壽險、年金和養老金保險殘疾保險、健康和醫療費用保險以及履約保證保險等均被包括在此準則的範圍內,而投資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和自保等不符合保險合同的定義,因此被排除在保險合同準則範圍之外,以22號準則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標準進行規範。
(二)新準則規定了保險合同的分類標準
按不同種類保險合同性質的不同,其會計處理也有相應的差異,如新準則規定按照保險人在保險合同延長期內是否承擔賠付保險金責任,將保險合同分類為非壽險保險合同和壽險保險合同,並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三)新準則規定了保費收入的計量方法
不同種類的不同保費收入的計量方法因保險合同性質而不同。新準則規定,非壽險保險合同的保費收入金額,應當根據原保險合同約定的保費總額確定;分期收取保費的壽險保險合同保費收入金額,應當根據當期應收取的保費確定;壹次性收取保費的壽險保險合同保費收入金額,應當根據壹次性收取的保費確定。我國原有的《保險公司財務制度》沒有非壽險和手續合同之分,只規定了保險合同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繳納保費的,於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確認保費收入;采取躉交保費的,於收到保費時確認保費收入。
(四)新準則規定了保險合同準備金的確認時點和計量方法
不同種類的保險合同,準備金的性質不同。新準則規定,在確認非壽險保費收入時,保險人應當按照保險精算確定的金額,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作為保費收入的調整項目;在非壽險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應當按照保險精算確定的金額,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計入當期損益;在確認壽險保費收入時,保險人應當按照保險精算確定的金額,提取壽險責任準備金、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計入當期損益。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只規定未決賠款準備金應於期末按估計保險賠款額入賬,可以看出新準則明確了以保險精算結果來確定未決賠款金額,更凸顯了精算在確定未決賠款準備金提取中發揮的作用,同時在確認時點上也更提前。新準則同時明確了未決賠款準備金除包含已發生已報案準備金、已發生未報案準備金外,還應當包括理賠費用準備金。這與保監會頒發的《保險公司非壽險業務準備金管理辦法(試行)》第7條規定相壹致。理賠費用準備金,是指保險人為非壽險保險事故已發生尚未結案的賠案可能發生的律師費、訴訟費、損失檢驗費,相關理賠人員薪酬等費用提取的準備金。它分為直接理賠費用準備金和間接理賠費用準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