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目前通常采用三種計算方法:產量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產方法:
GDP = ∑各工業部門總產出-各工業部門中間消耗。
2.收益法:
GDP = ∑各工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工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工業部門凈產品稅+∑各工業部門營業利潤。
3.支出方法:
GDP= =總消費+總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C+I+G+X-M)。
壹般來說,支出法或收入法是最常用的。
國內生產總值的確定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GDP數據的計算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算過程、初步驗證過程和最終驗證過程。初步估算過程壹般在每年年底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壹個初步的數字,需要在獲得更充分的信息後進行驗證。初步核實程序壹般在次年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得到的GDP數據比較準確,但GDP核算還需要很多重要數據,相應數據還需要進壹步核實。最終的驗證過程壹般在第二年的第四季度進行。此時,GDP核算所需和收集的各種統計數據、最終核算數據和行政數據基本具備。與上壹步相比,它使用了更全面和詳細的數據,因此這壹GDP數據更加準確。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歷壹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數據來源、新的分類、更準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比如美國在1929和1999之間做了11的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間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特定的數值,不能因為不同時間段公布的數據不壹樣就懷疑統計數據有問題。當然,中國的GDP計算體系也存在壹些不足。比如中國原來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采用的統計核算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註意:
1,某壹期間強調該年度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新”增加,不包括以前年度的增加。比如二手車和二手房,不算今年的GDP。
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原材料產品,用於生產最終產品,也就是說,在本年度生產出來之後,在當年繼續加工生產;如果直接以運費價格出售,消費者購買,直接使用,則另當別論,屬於特例,計入總價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壹個流量的概念,不是存量的概念,不是今年發布的數字是建國以來的總量,這是錯誤的,它只指這個時期新產生的東西。
4.市值是指以貨幣為單位來計算貨幣總量。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件、件、臺等單位加不起來,所以用當年的貨幣單位來計數加起來。所謂當年的貨幣單位,就是指這些商品今年的價格。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分析
壹個國家的GDP大幅增長,反映的是這個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國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能力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有可能加息,收緊貨幣供應。國民經濟的良好表現和利率的上升將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之,如果壹個國家的GDP出現負增長,則說明該國經濟衰退,消費能力降低。此時,該國央行可能會再次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利率下降和經濟表現低迷將降低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因此,壹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促進該國貨幣匯率的上升,而低經濟增長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的下降。比如1995-1999期間,美國的年均GDP增長率為4.1%,而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只有2.2%和1,愛爾蘭除外(9.0%)。這促使歐元自6月1999+10月1推出以來,對美元壹路走低,不到兩年貶值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的差異對匯率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壹個國家的高經濟增長率意味著收入和內需的增加,這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導致經常賬戶赤字,從而導致其貨幣匯率下降。
第二,如果該國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緩解本國貨幣匯率的下行壓力。
第三,壹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成本降低,從而提高國內產品的競爭地位,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高經濟增長率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此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趨勢。
在美國,商務部負責GDP的分析和統計,通常的做法是每季度估算和統計壹次。每次初步估算公布後,都會有兩次修訂(第壹次修訂& amp;最終修訂版),主要在每月第三周出版。國內生產總值(GDP)通常用於與去年同期進行比較。如果增加,說明經濟更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果減少,意味著經濟放緩,其貨幣面臨貶值壓力。在美國,GDP增長3%是理想水平,說明經濟發展健康,高於這個水平說明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表明經濟放緩和逐步衰退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