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時代,稍微有點 科技 含量的公司在科創板都可以上市,而聯想遞交招股書後僅壹個工作日就撤銷了。
壹家公司準備上市工作是極其復雜的,上市輔導期要3個月以上也可能壹年,然後是券商內核,保薦機構推薦,最後才是發審委上會。整個流程跑下來估計要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元。
然後聯想僅用了壹天的時間就撤銷了,因為保薦人是中金,事後中金的相關保薦代表也被證監會約談了。
在中國,妳應該找不到任何壹家能比聯想名聲還要差的企業了,哪怕是百度,也得甘拜下風。
聯想的問題出在企業文化上,管理層的價值觀是導致聯想壹次次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直接原因。
楊元慶之前有被問到,妳們到底是中國公司還是美國公司時,他的回答是, 根植於中國的全球化公司。
聯想不敢硬氣,最本質原因還是公司沒啥核心技術,上遊技術依賴美國下遊市場也依賴海外,屬實得罪不起。
01
對美國的依賴
大陸地區並不是聯想的最大市場,歐美地區才是聯想的主戰場,公司大陸地區的銷售收入占比只有23.47%。
PC領域經過這些年發展,行業集中度已經非常高,全五大廠商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和宏基的市場份額超過70%,其中聯想第壹。
從聯想的財報中不難發現,公司的主要收入還是靠電腦,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收入占比89.58%,其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收入占比79.87%,移動設備收入占比9.33%,數據中心業務占比10.42%。
業務單壹的問題聯想很早就意識到了,但聯想在手機領域壹直發展不太好,現有的手機業務也是並購摩托羅拉。
聯想的口碑不好,並不是經營做的不好,能把PC端做到全球第壹,起碼銷售做的是不錯的。
關鍵問題是聯想對國產替代沒有任何貢獻,除了代工廠在國內,其核心技術基本都在歐美。
無論是在電腦還是在手機領域,聯想的技術基本都要依賴美國,Intel和AMD的處理器,高通的手機處理器,英偉達的顯卡,微軟的系統。
不僅如此,聯想連當下主營的產品也都是收購來的, 電腦業務收購美國IBM,收購日本NEC,手機業務收購摩托羅拉,服務器業務收購IBM。
其實聯想除了Logo是聯想以外,其他的早已不是曾經的聯想了,很多人說他是"美帝良心想"。
如果能像韋爾那種買到核心技術也行,可聯想買來的業務基本沒啥核心技術。
從毛利率的情況來看,聯想2020年中報毛利率為15.41%,數據中心業務毛利率只有13.01%,也就組裝廠的毛利。
02
代工廠貼牌商
聯想的生產模式是自產和委外加工兩種,根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財年,前五大供應商中,第四和第五大供應商均來自委外生產加工服務,說明公司委外加工的比例不低。
聯想的主要采購原材料包括:處理器芯片、內存及內存器、顯示器和軟件,前五大供應商中前兩家是處理器芯片和軟件。
壹臺電腦是由處理器芯片+內存條+存儲器+顯示器+軟件+線路板+再加上壹個鐵殼子組成的。
基本可以確認,聯想幹的是整個產業鏈最下遊的組裝,而且大量的組裝還委托給了加工廠,貼牌。
從近三年的財報可以看到,聯想各項業務毛利率均低於20%,而且大部分業務毛利率都在下滑。
在 科技 領域,誰有核心技術誰就有話語權,就能拿到更高的利潤率。高通的手機芯片毛利率57.51%,微軟的毛利率68%,代工廠的毛利率基本在10%左右。
數字化時代,全球數據中心業務都在高增長,作為聯想最有潛力的壹塊業務,也就只拿到了代工的利潤率。
03
研發支出偏低
壹般研發型企業的研發費用占比都在10%以上,華為每年會保持15%左右的研發支出,2021年研發投入1257億,排名全球第二。
聯想2019年-2021年財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 84.95 億元、92.89 億元和 98.52 億 ,分別占收入比例2.48、2.63%和2.39%。
單位:百萬元
不到3%的研發占比確實不高,比小米還低,不過聯想本身也不是研發型企業, 當年聯想最風光時期,柳傳誌的態度是堅決不搞核心技術。
組裝廠我是辦定了。
04
聯想沒有未來
作為壹家營收3000多億的港股上市,聯想在港股的估值不到10倍,市值僅1000億港元。
港股市場的定價權完全看外資,這也就意味著,不只是國內資本不看好, 外資也不認可聯想的模式。
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業務,都屬於充分競爭的大紅海,手機領域聯想基本沒啥空間了,摩托羅拉在內地基本賣不動,非洲有小米、三星,歐洲也有三星、小米和OV。
此外,聯想的研發投入較低,就算再來壹次類似於蘋果那種顛覆性技術革命,也輪不到聯想。
況且硬件公司本身就沒啥想象空間。
數字化時代的未來玩家劃分也已經非常明確了,亞馬遜、谷歌、微軟、華為和阿裏,作為代工廠的聯想,確實好難。
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曾在發布會上說過"每隔壹段時間,就會有壹個革命性的產品出現"。 科技 技術本身就在不斷地叠代,沒有創新能力的公司,還談啥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