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中國的國際收支及其變化軌跡

中國的國際收支及其變化軌跡

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所列的項目,除錯誤和遺漏外,都代表實際交易,涉及外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和壹國國際收支平衡。因此,在考察壹國國際收支是否平衡時,需要考察除誤差和遺漏以外的所有其他項目所代表的貿易活動的總結果。國際收支中的每壹項都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自主交易,即事前交易,是經濟實體或個人為了某種經濟動機和目的而進行的獨立交易,如追求利潤、保全資產、逃避稅收、逃避管制或投機。自主交易是自發的,所以交易結果的平衡是偶然的,不平衡是必然的。當出現失衡時,外匯市場就會出現供求失衡和匯率波動,從而帶來壹系列經濟影響。如果壹國貨幣當局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就應該用另壹種交易來彌補自主交易失衡造成的外匯供求缺口。另壹種交易是調節交易。是指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為調節國際收支、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和維持貨幣匯率穩定而進行的各種交易。因為是自主交易收支不平衡後的補償性交易,所以也叫事後交易。通常,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被歸類為自主交易,而儲備和相關項目被歸類為監管交易。從理論上講,當壹國國際收支獨立交易產生的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相等或基本相等時,該國國際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交易產生的借方金額不等於貸方金額,則表明該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或失衡。應該說,沒有絕對的國際收支平衡。總的來說,收入略大於支出,導致國家每年進口25%的儲備。不同國家不壹樣,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弱,應對國際經濟緊急變化的能力弱,需要更高的順差。國際收支分為狹義國際收支和廣義國際收支。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壹國在壹定時期(通常為1年)的對外收支總額。廣義的國際收支不僅包括外匯收支,還包括壹定時期的經濟交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收支的定義是:國際收支是系統記錄壹定時期內經濟實體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交易的統計報表。大多數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進行的。(1)國際收支是壹個流量的概念。(2)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包括:商品和服務的買賣、易貨、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換、商品和服務的自由單向轉移、金融資產的自由單向轉移。(3)記錄的經濟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編輯本段】國際收支國際收支是指根據經濟分析的需要,按照復式記賬原則和特定賬戶分類編制的統計報表。它反映了壹國國際收支的結構和總體情況。在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時,需要對每個項目進行分類,分成幾個賬戶,根據需要進行排列,這就是所謂的賬戶分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的《國際收支手冊》(第5版)規定了國際收支中賬戶的分類標準,分為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各國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1.經常賬戶經常賬戶記錄實際資源的流動,包括商品和服務、收入和經常轉移。1)商品和服務。貨物是指通過海關進出口的貨物。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記錄貨物所有權的變化,進出口均按離岸價格定價。服務包括運輸、旅遊、通信、建築、保險、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特許權使用費和使用費、各種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以及政府服務。2)收入。收入包括職工薪酬和投資收益。職工薪酬是指境內居民在境外工作(壹年內)取得和匯回的收入,以及支付給境外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壹年內)。投資收益包括直接投資項下的利潤及利息收益和再投資收益,證券投資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資收益(利息)。3)頻繁轉移。目前的轉移主要包括匯款、無償捐贈和補償,包括實物和資金形式。2.資本和金融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記錄資本的國際流動,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1)資本賬戶。資本賬戶包括資本轉移以及非生產和非金融資產交易。資本轉移主要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債務減免、移民轉移和投資捐贈。非生產性和非金融資產交易是指有形資產(土地和地下資源)和有形資產(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發行權等)所有權的轉移。)是不生產的。2)財務賬目。金融賬戶記錄壹個經濟體對外資產和負債的變化,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1)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投資者尋求在自己國家以外經營企業中獲得有效發言權的投資。(2)證券投資。證券投資包括權益證券和債務證券。債務證券可細分為中長期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資。其他投資是指除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以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為貿易信貸、貸款、貨幣和存款、其他資產和負債。(4)儲備資產。儲備資產是指中央銀行和其他貨幣當局擁有的外部資產,包括貨幣黃金、外匯、特別提款權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此外,國際收支也設置了凈誤差和遺漏。凈誤差和遺漏是根據會計需要在國際收支中借款人和借款人之間出現不平衡時用來抵消統計偏差的項目。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的基礎上編制的,主要區別是儲備資產單獨列示,因此該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賬戶、儲備資產、凈誤差和遺漏四項。【編輯本段】國際收支分析國際收支分析1。國際收支分析的方法和內容:(1)分析國際收支中記錄的項目和內容,特別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內容。(2)分析國際收支及其與總余額的關系;(3)從靜態到動態連續分析幾個時期的國際收支狀況;(4)分析比較幾個不同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2.意義:國際收支是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壹國的國際收支記錄了該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全部經濟金融往來,反映了其對外經濟特征和變化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因此,認真全面地分析國際收支狀況,對於了解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相應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編輯本段】國際收支與宏觀經濟(壹)國際收支與國民賬戶(二)要素收入與宏觀經濟賬戶的關系(三)國際收支與國內貨幣流通的關系【編輯本段】國際收支的調整(壹)國際收支的判別判斷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通常的做法是將國際收支表中記載的國際經濟交易按照交易主體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分為自主交易和管制交易。根據交易主體和交易動機來認定國際收支,為我們提供了壹種思路和壹個基本框架,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實踐中存在壹定的技術難度。在實踐中,對國際收支的觀察通常是以自主交易和監管交易的比較為基本框架,對國際收支的主要差異進行詳細的比較和分析。第二,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調整的必要性。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周期性失衡;結構失衡;收入失衡和貨幣失衡。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必要性在於: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逆差會消耗大量國際儲備,導致國內通貨緊縮和生產下降;會削弱該國貨幣的國際地位和國家信用;如果赤字主要是資本外流造成的,會導致國家資金短缺,利率上升,從而降低國家的消費和生產;如果赤字主要是由進口超過出口引起的,將導致就業不足、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減少。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本幣匯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會大大增加國際儲備和國內貨幣供應量,導致通貨膨脹;如果順差主要是出口超過進口造成的,會減少國內生產資源,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容易造成與主要貿易夥伴的摩擦,不利於國際經濟關系的正常發展。(1)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類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經常的,而平衡是相對偶然的。1.周期性的不平衡,這是世界各國不同階段造成的。經濟周期壹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蘇-繁榮。當壹個國家處於繁榮階段,而其貿易夥伴處於衰退階段時,很容易造成本國的貿易收支逆差。2.結構性失衡,即國內出口和進口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條件變化和國內貿易結構無法調整而導致的國際收支失衡。3.貨幣失衡是指壹國的物價水平、成本、匯率、利率等貨幣因素導致的國際收支失衡。4.收入失衡是指壹國國民收入增長較快,導致進口增長超過出口增長而導致的國際收支失衡。(2)國際收支調節理論主要關註壹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適當政策。1.彈性理論又稱彈性分析方法,以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為代表。該理論研究在不考慮國際資本流動的情況下,在收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壹國國際收支調節的影響,將商品和服務的差額視為國際收支差額。其基本原理:匯率變動通過國內與國外商品之間、國內生產的貿易與非貿易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影響壹國的供求,從而影響國際收支。該理論假設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供給彈性是無限的。貨幣貶值後,國內出口數量隨著出口的增加而增加——本幣價格不變,出口收入上升;而國內進口的數量隨著進口需求的減少而減少,進口本幣的價格增加,進口本幣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根據這壹理論,只有當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和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時,貿易平衡條件才能得到改善,這就是貶值成功的條件,即馬歇爾-勒納條件。這種理論假設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是無窮大,這與現實不符。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匯率變動後進出口的實際變化取決於供給反映價格的程度。長期來看,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但短期來看,在貶值後的壹段時間內,貶值前簽訂的合同需要執行,生產的調整需要壹段時間。人們的預期會進壹步貶值,加速訂單。經過壹定時期的調整,貿易條件的平衡可以得到改善。2.吸收理論以阿德裏安為代表,以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方程為基礎,重點研究總收入和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賬戶可以表示為國民收入(y)=消費(c)+投資(i)+(出口(x)-進口(M)),可以轉化為:X-M=Y-(C+I)設X-M=BB代表國際收支差額A=C+IA代表國內總支出B =反之,國際收支為順差。吸收理論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主要是以總收入和總吸收變動的政策為基礎,即支出轉換政策和支出增減政策。當出現赤字時,說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應采取從緊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減少對交易品的需求;但同時也會降低對非貿易品的需求和總收入,必須用支出轉換政策來消除緊縮政策的不利影響。3.貨幣理論是由英國的哈裏·約翰遜和他的學生創立的。該理論以貨幣理論為基礎,從貨幣的角度考察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貨幣主義的假設是:(1)在充分就業條件下,壹國的實際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穩定函數。(2)從長期來看,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不影響實物產出。(3)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由世界市場決定。從長期來看,壹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場物價水平。貨幣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貨幣需求和供給方程:Md=Pf(y,i)` Md代表貨幣需求,P代表國內物價水平,F代表函數關系,I代表利率,Y代表國民收入。Ms=D+R Ms代表貨幣供應量,D指通過銀行體系的國內貸款,R指通過國際支付獲得的盈余儲備。公式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受兩個機制的影響,壹個是國內信貸,另壹個是國際收支順差。如果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有壹個基本原理包含在方程MS = MD = D+R中:國際收支是壹種貨幣現象,即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是由國內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均衡決定的;國內國際收支順差說明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過多的貨幣需求由國際儲備滿足;國內國際收支逆差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國際收支問題反映了實際貨幣余額對名義貨幣供應量的調整過程。當國內名義貨幣供應量與真實經濟變量所反映的實際貨幣平衡需求相壹致時,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貨幣理論的政策主張如下:a .國際收支不平衡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b .貨幣政策主要指貨幣供給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減少盈余,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減少赤字。c .為平衡國際收支而采取的貶值、進口限制和關稅等貿易和金融政策,只有在貨幣需求特別是國內價格水平提高的情況下,才能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如果伴隨著國內通脹,國際收支不壹定會改善。4.結構理論的代表人物有保羅·史蒂文等。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國際收支逆差,可以由長期需求過度或長期供給不足引起。造成長期赤字的結構性因素有:經濟結構老化、經濟結構單壹、經濟結構落後。結構理論認為,調整政策應主要著眼於改善經濟結構和發展,以增加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品的數量和品種供給。其主要手段是增加投資,提高資源的流動性,使勞動力和生產要素成功地從傳統部門流向新興產業。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措施:當出現逆差時,可采取以下措施:1。外匯緩沖政策是指壹國利用官方儲備或臨時外部融資的變化來抵消過剩的外匯供給或需求。這種方法可以適應壹次性或季節性的國際收支逆差。這壹政策受到儲備規模的影響,只適用於小規模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2.財政和貨幣政策。當出現赤字時,可以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這壹政策可以減少商品和服務的支出,從而減少進口;調整國內商品與國外商品的價格比例,促進出口;提高國內利率,改善資本賬戶。它的局限性:改善國際收支平衡往往是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的。3.匯率政策,利用匯率變動消除國際收支逆差,主要取決於以下條件:(1)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是否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2)中國是否存在過剩產能來增加出口商品的產能?(3)貶值帶來的國內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優勢能否維持壹段時間,匯率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能否被社會接受。(4)直接控制,包括外匯控制和貿易政策控制,控制是否引起貿易夥伴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