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統論是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特定的環境下才發展起來的,體現了會計的本質特征。以信息系統化為核心所形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能適應具體社會環境的要求。 根據信息技術(數據庫、網絡、通訊、人工智能、多媒體、感測和識別、光電子技術等)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程度、以及本身是否克服了傳統復式簿記的弊端將會計信息系統模式劃分為四種:手工會計信息系統、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準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手工會計信息系統
(15世紀) 其核心是會計恒等式、會計循環、會計科目表、分錄和賬簿。 該模式可追溯到l3、l4世紀威尼斯商人的借貸記賬法,後由意大利數學家、近代會計之父盧卡·帕喬利經過6年調查研究和整理,於1494年11月10日出版了《數學大全》壹書。該模式壹直延用至今。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
(20世紀50年代) 電子計算機應用於手工會計信息系統之中,即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模式,該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會計信息系統。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的世界上第壹臺電子計算機ENIAE在費城公諸於世。195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第壹次使用計算機計算職工工資,從而引起了會計處理的變革,標誌著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模式的開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橫向擴展,最後形成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縱向發展並按職能結構可分為“會計信息處理系統、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會計決策支持系統”。
準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20世紀60年代末) 計算機數據管理技術經歷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統、數據庫系統三個階段。數據庫會計的理論模型可以追溯到1939年,由戈茨(Goetz)提出,該系統是保存最原始狀態的數據,以便數據可以按照最切合每壹個用戶需求的形式進行組織。遺憾的是,在建立數據模型時,主要按傳統會計模式的數據邏輯模型組織數據,利用數據庫技術對數據進行更多的分類操作;只描述與復式記賬會計體系有關的數據,未能用先進的數據結構描述會計處理的對象本身,以便系統能產生更多的視圖。
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1982年) 1982年7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會計系教授麥卡錫(Me.Carthy)在《會計評論》上發表了題為《REA會計模型:***享數據環境中的會計系統的壹般框架》的論文,提出了REA模型,標誌著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模式的開始。 隨著數據庫、網絡技術的發展,REAL模式是理論最完善、研究最系統、變革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壹種創新模式,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會計信息系統的主流模式。其核心是集成,集成業務處理、信息處理、實時控制和管理決策。它不僅僅局限於財務管理,而是面向整個企業管理,從詳細記錄最原始經濟業務事件的屬性或語義表述於數據庫中開始,而不是從記錄經過人為加工後的會計分錄開始,其基本元素不再是科目、分錄、賬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並克服了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弊端,因此稱其為現代會計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