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學
教育可以改變壹個人的喜好,習慣思想,行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育決定壹個人的壹生。本文從個人角度給出自己的思考,觀點,與想法,“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教育的體制與分類
K-12體制: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國際上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教育在項目上可分為初等教育服務、中等教育服務、高等教育服務、成人教育服務及其他教育服務五類。
?教育需求與供給
我認為教育供給是指社會為了培養各種熟練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促進經濟、社會和個體的發展,而由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在壹定時期內提供給學生的受教育機會。教育需求是指社會和個人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個人需求是指個人出於對未來知識、技能、收入、社會地位等的預期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教育社會需求是指在壹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上,基於國家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與此對應教育供求關系壹般表現為三種狀態:絕對平衡、相對平衡和不平衡。教育供求的絕對平衡是指教育供給和教育需求嚴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對平衡是指教育供給略大於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於教育供給時的狀態;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稱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異超過壹定的比率,教育活動運行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受到較大的沖擊,不為人們所接受的壹種狀態。個人需求的主要原因有:精神生活需求、物質生活需求、社會地位需求、提高生活質量需求等;個人的天賦能力、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未來收益的預期、學校的收費標準等。
但是,我國在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我國在教育供求不平衡方面的表現:①在教育供求總量上存在著教育需求的壓力,主要體現大約每年新增的受教育人數2500萬人,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二是個人要求教育的程度和範圍在不斷擴大和提高。此外,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教育質量供給失衡在基礎教育領域主要表現在學生擇校上,壹些教育質量較好的中小學成為人們競爭的熱點。許多農村家長為了孩子教育都送孩子進城②教育供求結構失衡壹方面表現為某壹層次或某壹專業的教育供給短缺與過剩同時並存,如在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供給不足,中等職業教育的需求不足等。③在區域教育供求關系的不平衡方面主要體現為我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國家,城市地區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使得城鄉之間、東中西部地區之間、沿海與內陸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必然導致教育供給的區域失衡,壹方面在經濟發達地區教育投入相對充足甚至剩余;另壹方面經濟落後地區教育投入嚴重不足,不能滿足當地教育發展的需求。這壹民生問題與其他問題壹道,重重地壓在人們的生活上。
?我國教育投資存在的問題
同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規模相比,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總體還是落後的,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在教育投資上還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教育經費總體投不足。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到2000年國家財政性
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有資料統計,直到2003年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也僅有3.28%,2004年為2.79%。②教育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三級教育投資分配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高等教育投入比例過大,對初等、中等教育投入相對不足,呈現“倒三角”型,這與世界其他國三級教育投資的“金字塔”型分配結構相比具有較大差異。③教育投資地區差異顯著。從城鄉比較來看,1998年城鎮小學生的人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是農村小學生的1.4倍,城鎮中學生是農村中學生的1.1倍;到了2001年,城鎮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是農村小學生的1.71倍,城鎮中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是農村中學生的1.68倍。可見,城鄉之間教育投資的差距在不斷加大。④教育投資的法規政策不完善。⑤教育投資的多渠道籌集不夠暢通。
?政府的角色
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在調節教育供求關系方面的職能主要有:政府在基礎教育領域的主導職能;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指導職能;政府對整個教育領域的宏觀管理職能。
我認為,我國教育改革應註重以下幾點
(壹)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
(二)促進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縮小教育差距
(三)教育質量要上新臺階
(四)人才培養結構要有新格局
(五)教育體制改革要有新進展
結語
我們知道個人及家庭的教育需求主要基於精神生活、社會地位、生活質量的提升和豐富,以及個人的天賦能力、家庭的經濟條件、學校的收費標準和對未來收益的預期等因素的考慮。尤其是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問題要更多壹些,通過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教育問題,我得到了許多新的體會。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認識到我們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如道德,法律,經濟學,哲學…多多思考,受益無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社會問題經濟學學員旅11隊3032012081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