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財務管理、成本控制、目標
引言: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核心 ,已成為企業家和經濟界人士的***識。我們之所以說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 ,因為它是通過價值形態對企業資金運動的壹項綜合性的管理,滲透和貫穿於企業壹切經濟活動之中。企業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 ,都與財務管理有關 ;企業的生產、經營、進、銷、調、存每壹環節都離不開財務的反映和調控。企業的經濟核算、財務監督 ,更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中樞 ,它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壹種客觀要求。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企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之中。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指企業財務管理在壹定環境和條件下所應達到的預期結果,它是企業整個財務管理工作的定向機制、出發點和歸宿。財務管理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企業資金運動的特點是循環往復地"流動"。資金活 ,生產經營就活 ,壹"活"帶百"活" ,壹"通"就百"通"。如果資金不流動 ,就會"沈澱"與"流失" ,得不到補償增值。正因為這樣 ,資金管理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中心亦是壹種客觀必然。財務管理是壹個完整的循環活動過程。壹般包括財務預測、財務分析、財務計劃、財務決策、財務控制、財務監督、財務檢查、財務診斷等環節。這些環節中的活動不僅與企業管理息息相關 ,而且都處於"關鍵點" ,而"關鍵?quot;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財務管理區別於經濟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 ,具有涉及面廣、綜合性強、靈敏度高等特點。因此 ,抓企業管理應以抓財務管理為基礎,為入手點。這樣 ,既可以抓得實在 ,又揪住了"牛鼻子"。並把財務管理中的成本核算與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業財務管理中去,既包括產品成本,也包括人才成本等,而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成本控制必須首先是全過程的控制,不應僅是控制產品的生產成本,而應控制的是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內容,實踐證明,只有當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會顯著降低;而從全社會角度來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節約社會資源的目的。壹個企業的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還取決於企業領導對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重視程度;否則,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虛設,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
因此,財務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壹個關鍵。我們應從成本控制入手把財務管理推向壹個新階段,這是企業目前財務管理的壹項重要工作。本文著重探討企業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管理目標等問題。
(壹)、財務管理目標
財務管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大約在15-16世紀,地中海沿岸壹帶的城市商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期的股份制公司的出現要求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的壹種組織形式誕生了。但這個時期的財務管理還僅僅只是企業管理中的壹個附屬部分,還沒有自己的獨立職能,也缺乏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因此,這只能財務管理的蔭芽時期。到了19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產業革命進入完成時期,隨著股份制公司的不斷擴大與逐漸完善,為了適應怎樣籌集資本、發行股票,怎樣分配利潤的需要,才產生了專業化的財務管理。我國企業管理和理財的發展應該說是走過彎路、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的。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企業管理與財務管理不是以追求企業效益為目標,收益分配是按勞分配口號下的平均主義。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1993年,黨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實行科學的企業管理(財務管理)",財務管理才被重視起來。目前,國有企業正在加快企業改制工作。單壹的國有企業正朝著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經濟形式發展,經營者與企業職工持股使國有企業和廣大員工真正成為壹個命運***同體。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之後,將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與法人治理實體。建立現代化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與對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
三、 財務管理要充分發揮財務監督作用,確保企業資產保值增值。
企業要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競爭主體和責權明確的法人實體,必須要有壹套與之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建設壹個團結、開拓、廉潔的領導班子是搞好企業的關鍵。從防止腐敗著想,企業必須加強監督作用。正如交通規則壹樣,沒有紅燈的約束,就沒有綠燈的自由。在企業約束機制之中,財務管理要充分發揮財務監督作用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財務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於不按財務制度辦事的人,要改於抵制,直至向上級反映情況。企業的財務人員從根本上說來,是對企業資產負責,而不是對某個具體的總經理負責,而從法治上說,又必須保護財務人員的職責與個人權益,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財務監督作用。
四、 財務管理要掌握好新形勢下的合理利潤分配,調動各層次人員積極性。
利潤分配是企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投資者的決議對企業凈利潤所進行的分配。利潤分配在企業中起到杠桿作用,它對正確處理企業與各方面的經濟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多年來,我國企業利潤分配由於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在"按勞分配"的口號下,實質上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極大地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這也是不少國有企業長期處於困境的壹個重要原因。壹個廠長、總經理工資收入與壹個普通員工相差無幾,無論從哪壹方面說,都是不合理的。有壹些廠長、總經理辛辛苦苦幹了幾十年,臨到退休才發現自己"壹無所有",心理不平衡。個別人竟敢鋌而走險,知法犯法,貪汙受賄,形成所謂的"五十九歲現象"。壹個高級知識分子,壹個科技工作者收入同壹個體力勞動者也相差無幾,這也是利潤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現象。在利潤分配上吃"大鍋飯"是壹種落後意識,是有很大危害的。改革開放以後,小平同誌提出"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其實質就是打破利潤分配的"平均主義"。小平同誌又提出"科技技術是第壹生產力",號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就是為利潤分配進壹步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學技術入股分紅,企業經營者實行年薪制等,可以說是利潤分配在新形勢下的必然結果。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將成為企業的主要利潤分配形式,職工持股,經營者持股將使企業和員工成為壹個利益***同體,風險***擔,利潤則視其參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這種新形勢下,企業的利潤分配如何才能更合理,更能發揮經濟杠桿作用,從而調動各層次、各種人員的積極性,是財務工作者面臨的壹個新挑戰。
本文摘自: /lw/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