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壹直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十二年來,在合作雙方的***同努力下,園區的開發建設壹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40%左右,累計上交中央和省市各類稅收400多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8萬個。200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580.7億元,比開發之初增長了50倍;地方壹般預算收入41.5億元,增長200倍;進出口總額從開發之初的幾百萬美元增加到405億美元,其中出口192億美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超過2.8萬元和1萬元,均增長了5倍左右。
今年以來,全區幹部群眾按照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要求,統籌推進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與新農村建設等重點工作,區域經濟繼續保持又快又好發展勢頭。1-7月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115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地方壹般預算收入34.5億元,增長31%;完成進出口總額277億美元,增長28.5%;新增註冊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3億美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在較高平臺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6%左右的註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左右的進出口總額。同時,每萬元GDP耗水5.8噸、耗能0.34噸標準煤,每度電產生GDP25元、工業產值90元,達到了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初步走出了壹條高產出、低能耗、無汙染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其主要發展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近年來,我們積極創新招商理念,更加註重引進項目的質量和成效,稅源型項目、研發型項目、生產性服務項目以及高科技項目明顯增多。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合同外資25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9.6億美元,註冊內資863億元,形成了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從地區結構看,來自歐美的項目占49%,日韓占18%,新加坡占6%,港澳臺地區占22%。從投資規模看,投資上億美元項目超過6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區內項目平均投資額超3000萬美元,5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85個項目。從產業層次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壹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園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芯片封裝測試基地,大型客車和芯片產能均居全國前三位。
2、創新能力日益增強。我們始終堅持把科技進步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創新載體。先後組建了科發、創投、教投等國資創新投資主體,累計投入130余億元,啟動建設了國際科技園(國家級軟件園)、獨墅湖高教區、生物納米園、創意產業園、中新科技城等各類科技創新載體200余萬平方米,構建了市場招聘、獵頭招聘和上門招聘三大人才引進網絡,引進中外壹流高校10余家、各類人才中介機構50多家。(2)加速集聚創新主體。先後建成了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火炬計劃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國家動漫產業基地、中國軟件歐美出口工程試點基地等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獨立研發機構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建的中科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機構正式落戶園區,標誌著蘇州獨立的國家級研發機構實現零的突破。(3)持續優化創新氛圍。先後建設了集成電路設計、軟件評測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壹批創新功能平臺;設立了總額超過30億元的風險創投、人才培養、中小企業創業擔保以及IC設計、軟件研發、動漫產業與生物、納米等領域的發展專項基金。目前,園區以占全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約3%的IT產值和16%的IC產值,汽車零部件和軟件外包銷售收入分別占到蘇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總額占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壹。
3、三產發展後來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指示精神,積極推進園區服務業發展“倍增計劃”,重點圍繞“金雞湖、獨墅湖和陽澄湖”做文章,先後投入200余億元,興建了現代物流園、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等大型生產服務設施60多萬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業街、金雞湖商業廣場等各類商業載體50萬平方米;相繼引進沃爾瑪、家樂福、世紀聯華等10多個知名商業品牌,入駐了美國普羅斯、日本通運等20多家國際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匯豐、英國渣打等20多家中外資銀行以及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30多家知名專業機構,有力促進了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加快升級,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市新的現代商業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續提升。園區開發突出了“以人為本”理念,較好地體現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形成了較強的綜合環境優勢。(1)堅持規劃先行。從開發伊始,園區就編制了具有前瞻性的總體規劃,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並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2)適度超前投入。先後投入300余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九通壹平”標準,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裏中新合作區主要基礎設施開發。(3)高標準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積極打造生態園林城區,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計新增綠地1700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超過45%,為區內企業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創業環境。目前,中新合作區就業人口已超12萬人,居住人口近10萬人,其中外籍人士超過8000人。
5、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園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註重資源集約利用。積極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相結合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農村宅基地審批,大力推廣“零土地”招商,鼓勵各類建築向高層發展,多年來***節約土地近20平方公裏。2005年,在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的情況下,土地出讓面積減少30%,中新區每平方公裏工業用地投資強度達到17億美元。(2)註重生態環境保護。牢固確立“綠色招商”理念,堅持環保部門“壹票否決”制,努力從源頭控制汙染項目進入。十多年來,因環保因素被否決的項目有200多個,累計合同外資超過11億美元。同時,率先在全國開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創建試點,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3)註重和諧社會構建。堅持“以德治區”和“以人為本、重在建設”方針,通過“虛事實做”的形式,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統籌社會資源力量,綜合推進科教文衛、生態環保和扶貧幫困等各項實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鄰裏中心為依托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創建“平安園區”,完善社會綜合治理網絡,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創業環境。
6、富民工程優先實施。我們始終將執政為民和富民優先作為黨委、政府的第壹責任,不斷加大富民強區、城鄉統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力度。(1)註重區鎮聯動開發。按照“城鄉壹體化”要求,加快區鎮基礎設施對接。目前,90%農戶已遷入現代化居住小區,所轄三鎮綜合實力均居全市前列,婁葑還被評為全國千強鎮第四名。(2)加大就業創業扶持。重點實施“五個壹工程” (即建立壹本IC卡就業管理臺賬,強化壹種技能培訓,騰出壹批適應性崗位,培育壹種創業致富光榮氛圍,探索壹條股份合作、失地不失業的***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就業、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礎。目前,征地待安置勞動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崗就業,其中自主創業當老板的超過5000人。(3)強化社會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預籌積累、個人賬戶為主,涵蓋醫療、住房、養老和失業救濟等各項社會保障的區域性公積金制度,健全完善了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及大病統籌制度、征地農民保養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對社會和農村弱勢群體,建立了貧困幫扶制度,對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目前,企業參保率已達100%,各類參保人員超過24萬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難有所助”。
7、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園區是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我們在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和隊伍建設。(1)加強了學習借鑒工作。累計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在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和公***行政管理方面認真借鑒新加坡經驗,先後編制實施了68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確立了全新的“親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簡、統壹、效能”的政府架構和對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形成了科學規範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環境。(2)加強了幹部隊伍建設。在幹部選拔和使用上,采用公開民主途徑,堅持全員招聘、績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動態管理。目前,管委會機關幹部平均年齡36歲,研究生、博士生、留學歸國人員和擁有高級職稱的占30%以上。(3)加強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針對開發區特點,我們特別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先後成立了園區外企黨委和私營個體經濟聯合黨委。目前,工委下設14個黨委、67個黨總支、304個基層黨支部,***有黨員1.2萬余名,基層黨組織建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4)加強了勤政廉政建設。註重黨章學習,強化“八榮八恥”意識,堅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養廉,以勤促廉”,標本兼治,著力治本。通過完善責任體系、健全監督網絡,重點規範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建築有形市場招投標等各項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設系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