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問:哪些因素和情況會影響職工福利費的變動,以及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問:哪些因素和情況會影響職工福利費的變動,以及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2006年,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

第壹,福利基金的演變是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必然結果。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於我國實行低工資制度,在職工生活的許多方面都以各種形式給予補貼,從而形成了企業辦社會的現象,特別是大企業,普遍辦有醫務室、洗浴大廳等各種福利制度。會計應付福利費應運而生,員工生活相對有保障。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以及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企業把社會保障交給政府,員工進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員工和企業在這方面逐漸脫鉤。企業可以拋下包袱,全力以赴開展經營活動,因此不需要計提65,438+04%的應付福利費。

此外,新《公司法》頒布時,“亮點”之壹是取消了提取法定公益金。取消這壹制度的原因是法定公益金混淆了職工薪酬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區別。原《公司法》設計的法定公益金強制提取的制度安排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實際上是用公益金制度代替了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保障職能,由公司及其所有者承擔本應由政府財政支出履行的社會義務。目前隨著社保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司對員工的責任主要體現在薪酬上,員工的社保責任應該由政府承擔。特別是企業職工住房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後,公司不再需要為職工籌集住房基金和其他福利基金,法定公益金制度失去了原有的用途。實踐中,大量公益金被閑置,無法長期使用。因此,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繼續設立法定公益金制度來解決職工集體福利。

二是有利於體現公平公開的薪酬制度,揭開壟斷行業的隱性福利

舊的《財務通則》或《企業會計通則》多將員工的薪酬或福利分散在貨幣工資、獎金、津貼、補貼或非貨幣實物中,沒有系統的文件體系對其進行規範和限制。因此,由於壟斷行業存在巨大的壟斷利潤,企業管理者會想方設法找借口,把福利費的賬,借項計入成本費用,貸項計入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和其他應付款,這些都是壹般行業無法企及的。新準則從薪酬的本質出發,規定企業為獲得員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或支付的全部對價均構成員工薪酬,並從多角度規範了員工薪酬的內容:貨幣或非貨幣薪酬、在職或離職薪酬、計量相對直接和明確的定期薪酬、基於權益工具的現代薪酬、向員工本人提供的薪酬、向員工配偶、子女或其他受撫養人提供的福利, 不管而且是在統壹的債務賬戶“應付職工”裏核算,把之前可能隱藏的壹切都暴露出來了。 因此,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壟斷企業的薪酬在財務報表中公開,員工的福利更加透明。

三是財務指標的評價內容發生了變化,影響了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可比性。原有制度沒有提供完整統壹的職工薪酬概念,企業人工成本核算不完整、不準確、分散。根據新準則關於職工薪酬的規定,企業應當在職工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將應付職工薪酬確認為壹項負債。除因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而獲得的補償外,應按職工服務的受益者分別處理。對取消的以工資總額為基數的職工福利費65,438+04%,企業可按實際發生額收取,如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應負擔的職工薪酬,計入產品成本或人工成本。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直接生產者和提供勞務的職工薪酬,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65438號+0-存貨》的規定,計入存貨成本,但不正常消耗的直接生產者和提供勞務的職工薪酬,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當期損益。這意味著企業財務狀況中的流動負債、存貨成本和期間費用比往年更寬。反映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各種指標在縱向上將失去可比性。報表使用者應關註福利費取消對報表分析的影響,不僅要分析“表內關系”,還要分析政策變化對財務報表產生影響的“表外項目”,以獲得相對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信息。

第四,對國家、股東和員工的利益進行了重新分配,逐步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

取消計提應付福利費,職工福利費據實列支,不得有結余。其本質是國家、股東和員工之間的利益再分配。按照原制度,應付福利費結余部分轉為國家所得稅收入;壹部分轉化為企業的留存收益,本質上是股東的權益;另壹部分通過壹定的程序以現金分紅的形式分配給股東,成為股東的既得利益。資金方面,按原體制應付的福利費結余部分上交國家,部分可能分給股東。只有那部分可以作為企業的留存收益。所以企業可以動用的資金相對減少。

因為收取的職工福利費越多,國家和股東之間可以分配的利益就越少,所以需要壹定的配套政策來規範職工福利費的範圍。新《企業財務通則》(以下簡稱《通則》)明確規定,企業不得承擔招待、健身、旅遊、娛樂、購物、禮品等個人費用;購買商業保險、證券、股權、收藏品等支出。;個人行為造成的罰款、賠償等費用;買房、交物業費等費用;其他應由個人負擔的費用。因此,從總則的規定來看,壹些惠及全部或部分職工的福利費,如職工差旅費、節日慰問費、職工生活困難補助等。,禁止由企業承擔,因為是給員工個人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員工在企業中享受的福利水平下降了,因為《通則》這樣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公款私用、以權謀私的現象,避免因為個人的不當行為而危及企業、國家和股東的利益,而不是真正降低員工的收入水平。企業可以通過適當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將隱性薪酬變為顯性薪酬,這樣既可以提高員工收入分配的透明度,減少員工個體不當行為的可能性,又可以防止員工整體收入水平降低,逐步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5.應付福利費余額對大部分公司未來業績的負面影響不大。

應付福利費余額,根據財企[2007]48號等相關文件,壹般有以下幾種余額處理方式:

1.07 2007年企業不再按工資總額的14%計提職工福利費,2007年已經計提的職工福利費應沖回。

2.2006年度應付福利費賬面余額12:(1)余額為虧損的,轉2007年初未分配利潤。若2007年初未分配利潤為負,則依次用任意公積金和法定公積金彌補。如仍不足,用2007年及以後年度實現的凈利潤彌補。(2)結余為結余的,繼續按照原規定使用,結余用完後,按照修訂後的《企業財務通則》執行。

3.對於首次執行日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應付福利費余額的會計處理,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首次執行日的企業職工福利費余額應當全額轉入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費)。在第壹個執行日之後的第壹個會計期間,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的規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職工福利計劃確認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並按其金額與原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的差額調整管理費用。

據統計,截至2006年末,a股上市公司應付福利費余額共計26543.8+0.2億元,比2005年末的203億元增加9億元。應付福利費為借方余額(紅字余額,表示實際支出大於提取的福利費)的公司只有7家,合計758萬元;另有49家公司余額為零。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制度後,2006年初應付福利費余額265,438+0.2億元將在未來調整計入管理費用或用於相關福利費支出,使2007年及以後年度業績略有增長。但7家公司應付福利費的借方余額758萬元,對這些公司未來業績的負面影響不大。

6.進壹步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新準則將幾乎所有的員工薪酬作為受益人,有助於企業正確計算資產、成本或當期費用,從而提供更可靠的成本等信息;改變了以往按工資總額14%提取職工福利費的做法,采用真實性原則。明確規定了職工薪酬中福利費的內容;職工薪酬的範圍、確認、計量、披露等問題已經歷史性地解決了。對福利費進行這樣的統壹確認和計量,有助於企業提供相關、可比、易懂的會計信息,滿足報表使用者多層次的需求,保證會計信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