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歐盟。1?0美國?1?0日本?1?0香港?1?0東盟?1?0韓國?1?0臺灣省?1?0俄羅斯等。由於與美元匯率長期相對穩定,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決定趨於被動,即匯率並不是中國與那個國家經濟關系的客觀反映,而只是美國與那個國家經濟關系的反映。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可能會使國際收支更加失衡。歷史上幾次重大金融危機的爆發,都與盯住美元後對國家進出口的沖擊,造成國際收支失衡密切相關。比如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日本經濟增長開始放緩,日元也大幅下跌。然而,面對美元對日元的相對升值,東南亞國家並沒有及時采取措施調整盯住匯率,因此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日元也出現了升值。由於這些國家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貿易關系,其貨幣的被動升值使得本已因日本經濟增長放緩而減少的出口需求雪上加霜,加劇了東南亞國家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應該會顯示出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分別對比了中國和歐盟之後?1?0美國?1?日本對2005年7月匯改前6個月和後8個月的月度貿易差額和月度平均匯率進行對比後發現,匯改後中歐貿易差額波動較大,多數月份順差增加而人民幣升值,貿易順差普遍大於匯改前。中日貿易與匯率的關系類似於中國與歐洲的關系。只有中美貿易和匯率關系在匯改後出現了貿易順差,並伴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這樣,匯改後貿易差額增加了;從兩者的走勢來看,似乎新機制下的匯率在匯改後的多個月,在貿易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的情況下,既沒有反映對外貿易的情況,也沒有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但是,要註意幾點。首先,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很多,不能因為貿易差額擴大就簡單認為匯率機制無效。比如,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商品明顯的價格優勢和美國的國內政策,使得匯率變動難以在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上發揮作用;其次,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確實客觀地反映了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再次,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的匯率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國與歐洲、日本的貿易情況,因為人民幣匯率受美元影響較大,因此可以推斷,美元或與美元高度正相關的貨幣可能在中國所指的“壹籃子貨幣”中占有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