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會計學基本常識包括哪些內容

會計學基本常識包括哪些內容

第壹節會計的基本概念  壹、會計的含義  會計是貨幣米要計量單位,利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反映和監督,旨在提供經濟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壹項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壹)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二、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會計是適應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加強經濟管理的要求而產生、發展,並隨著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提高的。會計的發展是從古代到現代社會逐漸形成的過程。  會計為什麽而存在,有其必然的原因:   1必要的前提條件:1)資源有限  2)理性經濟人  3)有效市場  2、思想實驗:假定事例。  (二)會計的職能  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馬克思對“簿記”的說明,“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籍就越是必要”。對馬克思這段話的理解:經濟離不開會計。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控制和觀念總結。  會計的兩大職能。  1會計的反映職能  會計的反映職能的四個方面特點。  1)會計主要以貨幣計量;  2)會計不僅記錄已發生的經濟業務,還面向未來。  3)會計反映具有連續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全面性;  4)會計反映隨物質條件而演化,改變其表現方式。  2會計的監督職能和監督職能的兩方面的特點。  1)會計主要以反映職能所提供的價值指標進行監督。  2)會計監督是與會計反映同時進行的。  3對會計職能的其它看法。  會計可以預測  會計參與經濟決策  利用責任會計對經濟活動進行強化管理的事中控制等。  (三)會計的目標:  第二節,會計的對象  壹、會計對象壹般說明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內容。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的對象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主要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主要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實質上就是資金運動  會計對象在企業中的具體表現。  會計對象在企業中主要是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  以工業企業來為例,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包括資金(即資本金與借入其資金)的投入、生產準備、產品生產、產品銷售、收益形成與分配的全部過程,它既是貨幣資金、固定資產、原材料、在產品等資產形態的變化過程,也是資金籌集,投放、耗費,收入、分配等事項的發生過程。  資金運動的涉及面很廣,因而必須對它進行分類。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按照其經濟特征所作的分類,有表示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和表示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企業的會計要素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項。  (壹)資產  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講計量並能為企業提供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資產按其流動性,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  (二)負債  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負債按其流動性,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所有者權益按其構成來源,分為實收資本、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  (四)收入  收入指企業由於銷售商品、提供勞力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業的資產而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現金(或其等價物)的流入,或債務的清償。收入包括營業收入,營業收入按其經濟性質。可分基本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五)費用  費用指通過配比方式確定的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各種耗費。這個定義主要指狹義的費用,僅限於與提供商品和勞力有關的資產耗費。廣義的費用還包括投資凈損失、營業外支出和所得稅費用。經營費用按其構成內容可分為生產經營成本和期間費用。  (六)利潤  利潤是企業在壹定期間內的經營成果,是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費用後的盈余。  利潤按收入與費用的構成與配比的不同層次可分為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按其構成內容可分為營業凈收入、投資凈損益等。  第三節會計的任務  會計職能和會計任務之間相互關系。  會計任務是指對會計對象進行反映和監督所要達到的目的。會計的任務取決於會計的職能和經濟管理的要求。其根本任務是:按照國家的財經法規、會計準則、制度進行會計核算,提供以財務數據為主的經濟信息,並利用信息幫助企業單位外部和內部信息使用進行經濟決策,借以提高經濟益。  會計的任務可具體概括為:  1反映和監督各單位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提供會計住處信息、加強經濟核算。  2反映和監督各單位財經政策、法令、制度的執行情況,維護財經紀律。  3充分利用會計信息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  第四節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或稱會計假設)是指為了保證會計工作正常進行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核算的範圍、內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會計原則。  (壹)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會計主體前提是指會計所反映的是壹個特定企業和行政經濟活動,而不包投資者本人的經濟業務或其他經營單位的經營活動。它明確了會計工作的空間範圍。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前提指會計核算應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而不考慮企業是否將破產清算。它明確了會計工作的時間範圍。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把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過程,劃分為較短的會計期間,以便分期結算帳目,按期編制報表。它是對會計工作時間範圍的具體劃分。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經營成果,都通過價值穩定的貨幣以綜合反映,其他計量單位雖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這個前提壹般含有幣值不變假設,它明確了會計核算的計量尺度。 第五節會計核算的壹般原則  會計核算壹般原則是對會計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處理具體會計業務員的基本依據。企業會計核算的壹般原則大體上可劃分三類(這種劃分並絕對的,可能有交叉)。  (壹)總體性要求  1、客觀必天氣則。是指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2、重要性原則。是指會計報表應當在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同時,對於重要的經濟業務單獨核算,單獨反映,對於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則可簡化或合並處理,以便集中精力抓好關鍵。  (二)信息質量要求  1、有用性原則,又稱相磁性原則,又稱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所提供的經濟信息應當有助於信息使用者作用出經濟決策,會計提供的信息要同決策相關聯。  2、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處理辦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壹致,以便在不同企業之間進行橫向比較。  3、壹貫性原則。是指各個企業處理會計業務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會計期間要保持前後壹致,不能隨意變更,以便於企業對前後時期會計資料進行縱向比較。  4、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事項的處理,必須在經濟業務發生時及時進行,講求時效,以便於會計信息的及時利用。  5、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數據記錄和文字說明要能壹目了然地反映經濟活動的龍去脈,對需要解釋的問題作出必要的說明。  (三)確認計量要求  1、劃分兩類支出原則,是指進行會計核算應當嚴格劃分收益性支郵和資本性支出的界限,以便正確計算各會計期間的損益。  2、配比原則,是指對壹個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配合起來進行比較,在同壹會計期間登記入賬,以便計算本期損益。  3、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企業應按款項收入權利和支出的義務是否屬於本期來確認收入、費用的入賬時間,而不是按款項的收支是否在本期發生。  4、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對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  5、謹慎原則。是指在算是企業不確定的經濟業務時,應持謹慎態度,如某壹經濟業務有多種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采取不導致高估資產、虛增利潤的方法。  第六節會計核算的方法  會計的方法是指用來反映和監督會計對象、實現會計任務的手段,會計核算的方法是會計方法中的基本組成內容,也是會計初學者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  會計核算方法是對會計對象(會計要素)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反映和監督所應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1設置會計科目。  2復式記帳。  3填制和審核憑證。  4登記帳簿。  5成本計算  6財產清查。  7編制會計報表。  8會計資料的分析利用  從填制和審核憑證到登記帳簿,直至編出會計報表周而復始的變化過程,就是會計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