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會”和“計”是什麽意思?求解答
“會計”壹詞,遠在大約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間的西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有為王朝服務的會計,有專職官吏專司其事。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曾經當過管會計的委吏。據考證,會計在當時的基本涵義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年終伊總核算,月計歲會。後來有人總結為“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把“會”與“計”兩個字聯起來,就成為總核算與零星核算的壹個綜合體了。當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時,在原始計量的基礎上,計數、計量的方法和形式都有所改進,使當時最簡單的會計也有了壹定的發展。到了戰國時代,秦始皇統壹了中國,使封建經濟得到發展,也促進了會計的發展。當時用竹簡木牘刻寫的“籍書”、“計書”的帳簿已經出現,並用“入”和“出”作為記帳符號。到了唐代,工商業比較發達,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和造紙業都有所發展。這時我國會計開始傳播到日本等國家,報表和帳簿也普遍使用紙張。同時對於當時的所謂“國計”也有壹定的文字資料記載。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官吏們報銷錢糧或辦理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實行“四柱結算法”。所謂四柱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項數字。比作支撐物體的四根柱子,認為柱柱緊要,缺壹不可。四柱之間的關系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因此,從舊管和新收的總數中減去開除數就是實在數。用現時的會計術語說,四柱就是上期(或期初)結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或期來)結存四項。四柱結算法中的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帳法(中式簿記)的壹個特色;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壹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