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選擇上,我們經常面臨壹個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還是選擇發展好的工作。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壹旦做了興趣相關的工作,發現不是那麽回事了。
上海有壹家茶館,特別有意境,日式的裝修風格,裏面是榻榻米,都是單間,環境安靜,選址也很不錯,在上海鬧中取靜的小路上。
如果談事情,我會約朋友在這裏喝下午茶,特別適合聊天。去多了,我認識了壹個茶藝師,97年的,穿著喝茶的衣服,有種古典美。
交流下來,原來她還在讀大學,學的會計專業,就是對茶藝特別感興趣,自己看了許多資料,自己跟著學習了不少,同時關註了很多這方面的實習,尋找實習機會。
假期期間,她在這家茶館工作,學習壹些經驗,也體驗壹下這份工作如何。
我問她:“以後要做茶藝師嗎?”
她回答:“不,我準備回老家工作,還是做會計,喝茶是我的興趣,我可以在家裏自己喝。”
的確,她在茶館工作,更多偏服務性質,除非自己開壹個茶館,這又涉及更多,選址、運營、營銷等各個方面。
喜歡的東西,我們可以去體驗,但不壹定要當成職業。我們喜歡唱歌,可以去KTV,和朋友壹起high,參加各種活動,至於能不能成為歌手,還是要放在壹個大的平臺上,比如類似於中國好聲音這樣的舞臺,脫穎而出後才有壹些機會。
我身邊也有很多把興趣當成職業的,但都經歷了很長的壹個過渡期。
好友夏蘇末山大會計專業畢業,大學時期開始,就給各個雜誌投稿,在《知音》、《愛人》等雜誌都發表了作品。但畢業後,她還是選擇進入了壹家外資企業做會計,工作1年後,因不太適應南方的氣候,回老家考了公務員,做了2年。
後來,生小孩沒有辦法上班,她選擇給四家企業做代理記賬,賺錢貼補家用。直到她第壹本書,賣到10萬冊成為暢銷書後,她才下定決心,走全職寫作這條路。
在這之前,寫作只是她的業余愛好,順便賺點零花錢,主業還是會計。其實,做獨立撰稿人,對人要求極高,還要足夠自律。
同樣,我的愛好也是寫作,大學就在校內網壹周寫1-2篇,同樣畢業後,我做了銷售。從擅長的角度來講,我在人際溝通方面的能力,要比寫作的能力更好壹些。可是我單純地喜歡寫,就壹直堅持了下來。
在申請微信公眾號之前,我在QQ空間已經寫了壹年了,那時工作很忙,基本都是早晨5點起來寫。後來,碰上自媒體的爆發,等我靠寫作能足夠養活自己,我才開始全職運營微信公眾號。
所以,在我們決定把興趣發展成職業之前,壹定要有足夠的底氣才行,就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給自己積累至少1年不工作的生活費,還有妳的興趣已經可以養活妳了。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太沖動,尤其是職業選擇,要不然自己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我身邊就有壹個原來做財務經理的朋友,她對心理學感興趣,學習了很多課程,花了不少錢,最後辭職開了心理學工作室,結果發現不是那麽回事。因為沒有客源,她參加培訓也花了不少錢,最後沒辦法只能關了,又去上班了。
那麽,我們怎麽發現什麽樣的事情是我們擅長的呢?
楊萃先老師在她的「職場36計」中分享了壹種方法:回顧往昔,到底哪類工作最適合自己?
具體做法是:選工作的時候,先不要展望未來,而是要回顧往昔,詳細列出妳15-25歲(妳的年齡)的全部經歷,圈出紅點+黑點,紅點是妳做得比別人強的事,黑點是妳不如別人或者做得不開心的事。
其實,我覺得應該直接列出來自己取得了哪些成績,做成了那些事,而哪些方面是自己非常不擅長的。紅點越多的工作,越適合妳快速升值。
大學時,我四級壓線通過,六級考了三次過了,普通話考了2次過。實習時,我講課也不錯,但和我同學比起來,從身高各方面明顯差壹大截,我穿平底鞋夠著黑板寫字都困難。所以,我不會朝著英語翻譯等工作發展,還放棄了做壹名老師,我感覺自己有明顯短板,很難脫穎而出。
除了上面提到的不擅長的,我動手能力也極差,生活上是低能兒,什麽咖啡師、茶藝師......我即使感興趣,也不會去做,實在不擅長。可是大學我組織活動,去做調查,自己申請壹個本科科研項目,帶團隊做,都做得很出色。上到研三,下到大壹,凡是比較活躍的人,我都認識,關系也不錯。
在人際關系處理,還有統籌安排上,我的優勢很明顯,即便我自己不會幹,我也能找到人合作。
所以,我之前的整個職場生涯,都是在銷售、市場工作徘徊;關於寫作素材的積累,也是我和別人聊天、溝通時獲取的,而不是像其他作者那樣發揮自己在創作上的能力。
我們要做的是找到自己擅長的事,這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當然,也有很多把興趣當成職業取得成功的人,這需要很強的毅力,提前的規劃。不管怎樣,選擇職業壹定要想清楚,不能盲目。
職業的發展是壹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持,還是要做好規劃,不能隨心所欲。此外,要警惕自己什麽都不擅長這壹點,因為只要找就能找出來,更何況很多人的努力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