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財會人需具備哪些能力?

財會人需具備哪些能力?

財會人需具備哪些能力才能拿到高薪

1、穩紮穩打,具備過硬的金融專業知識

近年來,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銀行已成為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工作的首選目標。但是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很難進入銀行。沒有過硬的財會金融方面的知識,即使僥幸進入銀行,也只能做個櫃員,大堂經理、或者營業部的營業員這樣的小職位。小編曾采訪過高頓CFA培訓班的壹位學員,他是蘇州建行的大堂經理,好不容易過五關斬六將進入銀行工作,本以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還可以,卻發現自己和同事相比相差太多,金融、證券、投資、財務管理、貨幣、基金都僅僅知道壹些皮毛,結果與好多升職加薪的機會失之交臂。

想進入金融業,基礎的金融知識和各個領域的專業術語、發展方向必須如數家珍,要不然,進去當個櫃員能有啥意思,想高薪,想往管理層發展,練基本功都夯不實,憑什麽拿高薪。

2、勇往直前,考出含金量高的證書CFA、FRM

在壹個多極化、多速度的金融世界,各個國家都表現出對金融高級能專業人才的強勁需求,他們需要更多中高端金融人才。盡管金融業吸引了很多具備工商管理和金融學碩士學位的人才,但特許金融分析CFA師的資格已成為該行業的基準。

進入金融業的理想很豐滿,現實的也是比較骨幹,但並不是沒有“捷徑”可循。這裏的“捷徑”就是指可以考壹些跟金融相關的證書,比如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等。他們可以作為妳進入這個行業的敲門磚,在遭受信任危機重創的金融市場,外資企業和上市公司更願意聘用具備CFA資格的人士能夠幫助恢復客戶信任,而憑借這些國際領域的專業資格證書,妳將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3、退而求其次,先當會計再尋機會

對於財會人而言,“學會計進銀行”也許是他們在選擇會計最初的想法。但並不是每壹個人都能夢想成真。金融行業也因為高薪的緣故而成了壹個大熔爐,什麽專業、學歷、背景的人都往裏鉆,財會人想要熬出頭,著實壓力山大。

這時,為何還要硬著頭往金融行業創呢?何不退而求其次,先堅守專業做好會計,以後再瞅合適的機會,底氣十足的進入金融行業呢?小編看來,這是壹個相對合理的途徑。做好會計工作是從事任何壹項經濟工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和從事其他經濟工作,比如金融工作,將會事半功倍。會計與金融是有很多相通之處,想進入金融接的財會人,最重要的是慢慢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不管是選擇勇往直前,還是退而求其次,想進金融業,最重要的是要慢慢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金融業對人才的要求很高,妳必須是這個行業裏的高精尖人才,才能有機會跨入這個行業的大門,要不然,只能眼巴巴的看到別人進入銀行去工作,自己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

財會人員應知道的利得和損失

壹、基本概念辨析

1.利得和損失的定義:

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

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我們可以發現利得與收入、損失和費用的定義非常相似: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有時候

不小心知道了壹些事才發現那些自己所在乎的事情在別人眼裏是那麽可笑

要等到看透了壹些物才懂得世事變遷人心冷暖沒有什麽東西是永恒的

1、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 投資凈收益(沒有利得損失)

2、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部分的利得和損失)

3、部分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概念差異分析:

(1)利得、損失強調的是“非”日常活動,而收入、費用則是產生於日常活動;

(2)利得、損失強調得是“凈流入”、“凈流出”的概念,收入、費用強調的是“總”流入“總”流出的概念。

此外,企業的日常活動與企業的非日常活動,由於行業性質的差異,不同企業的日常活動也不相同。通常的工業性企業,其日常活動多為采購、生產、銷售,此外,投資也是屬於企業的日常活動。而對於企業的非日常活動,較為典型的為固定資產的處置、捐贈收支、債務重組等。

二、利得與損失的分類

利得和損失分為兩種:壹種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或損失;壹種是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或損失。換言之,利得和損失會分別反映在資產負債表(或所有者權益增減變動表)和利潤表中。

利得或損失具體會涉及到非常多的業務:

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或損失包括的業務有:盤虧損失、非常損失、公益性捐贈支出、盤盈利得、政府補助、捐贈利得、處置非流動資產的利得或損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利得或損失、債務重組的利得或損失等。壹般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或損失用“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科目來核算。

有時候

不經意發現了壹些人才明白妳把他們放心裏而他們卻可以轉身就把妳遺忘

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或損失壹般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核算,常見的業務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被投資方除凈損益外的其他權益變動時投資方按應享有的份額而增加或減少的資本公積。

三、利得、損失的尷尬地位

在基本準則中,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要素。這與原準則並無不同,但新準則中對六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並且引入了利得和損失的概念。

由於我國會計界已經習慣於六要素,因此對於利得和損失並沒有單獨作為壹個會計要素,而是分別作為利潤和所有者權益要素的子要素來體現的。我國基本準則的這壹做法,不同於美國會計準則的獨立要素概念,也不同於國際會計準則中將其分別作為收入和費用的子要素的方式。

這種做法,體現了我國會計實務界的壹個非常尷尬的現實,那就是市場的不成熟和誠信道德的不足。

新會計準則體系建立過程中,壹個核心思想是建立“資產負債表觀”以取代過去的“利潤表觀”,然而證券市場依然習慣於利用利潤表來制造“熱點”、“題材”,如果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方式將其納入到收入和費用的子要素中,則至少會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成為某些不良用心之人的工具。

因此,在基本準則中,明確將利得和損失作為利潤和所有者權益的子要素。在利潤表中,利得和損失雖然是構成了企業利潤總額的組成部分,但是卻是將其與企業的營業利潤分離開來。在資產負債表中,利得和損失與企業的留存收益區分開。這種特殊的形式,目的旨在提示報表使用者對其進行特別關註,以作出合理的判斷。